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坚守
——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综述

2014-03-04 09:49郑广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研究

郑广嘉 荆 喆

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坚守
——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综述

郑广嘉 荆 喆

21世纪的互联网革命,悄无生息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企业运营体系、民族文化传播等一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存在。然而,在看似整个世界都在改变的背后,仍有一些理念在坚守、在传承。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谢耘耕工作室、全美中国研究联合会、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于2014年7月13日联合举办了“第四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暨中美双边对话”,论坛以“新媒体与社会”为核心,围绕“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转型”“舆论格局变迁与舆情研究”“新闻传播研究前沿”“传媒人的职业准则与自我修养”四大主题,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共同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转型

新媒体,不仅意味着技术革命,更是人类生活变革的见证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严三九教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新媒体四种发展态势:新媒体将更加广泛渗入人类社会生活,成为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联系的纽带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展将进入“大数据”时代,门户网站、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都会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关注;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改善新媒体的发展态势,移动终端的广告投放和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将会成为重要的信息服务载体;社交媒体将成为未来几年新媒体发展的焦点。

新媒体从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媒体运营等多方面对传统媒体产生影响,就具体媒介平台而言,传统影视、电视、报纸、书籍无不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影视层面,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胡智锋教授探讨了微时代传统影视艺术的三方面变迁:影视美学从巨大、精英、经典、教化转变为微小、草根、便捷、互动和娱乐;影视技术从二维主导的影视制作转变为三维主导,从单一的电影院或电视荧屏形态转变为多屏、跨屏传播形态;生产格局转变,电影制作门槛降低,网络民主在影视制作领域得到真正体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李本乾教授认为新时代电影发展必须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其中首要问题应是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其次应依靠基础支撑性产业的提升,如电影产业需要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的进步中进一步发展。

电视层面,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刘幼琍教授对当前国际上较成功的互联网电视(OTT TV)的运营策略进行了梳理。美国的Netflix①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制作节目;Hulu Plus的优势在于它由传统电视业者经营,拥有片源和版权。法国的Dailymotion②在巴黎市中心设立摄影棚,凡是借用摄影棚拍摄必须要将拍摄内容在Dailymotion平台播放,为其拓宽了内容渠道。《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认为伴随互联网电视市场的不断壮大,以乐视、小米、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在掌握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新的电视产业链正在形成,互联网电视可能会成为未来主导。在今后的发展中,电视台和互联网企业都必须做到跨界融合全媒体发展、视频网站电视化和技术创新。内容为王依旧是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拥有独家的优质资源才是真正的王者。

报业层面,《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认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财经媒体的基本采访权、报道时效受到挑战。同时,各类媒体竞争激烈,财经媒体的广告收入降低,单一媒体的版权得不到有效保障,门户网站是否应该向传统媒体收取广告费等问题存有争议。传统报业面临挑战。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官建文认为报纸的生存最终取决于受众需求,也许未来报纸的印刷版不会存在,但是电子版的报纸形态、版面语言仍会存在。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从新闻生产、品牌推广两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报业整体转型策略。新闻生产方面,报纸应明确定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新闻内容;利用新媒体提高报纸的时效性;依靠受众力量进行新闻报道,新闻生产由原创走向众包。品牌推广方面,报纸应树立“用户为王”理念,为用户提供可定制服务;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进行内容传播;打造多元盈利模式,对版权内容实现二次售卖。

书籍层面,阿里巴巴《天下网商》执行总经理叶挺认为只要是能让消费者感受到优质服务的产品就一定可以生存。因此受到新媒体严重冲击的实体书店不会消亡,它的未来取决于行业领头者是否能够根据行业的变化适当地做出调整。

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赵月枝从去媒介中心主义视角看待传统媒介的发展问题,她认为有关媒介具体形式的生存问题的探讨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媒体不再表达更多人的观点,那么有关它存在与否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我们应从谁掌握话语权、怎么分配话语权方面来考虑媒介发展问题。

舆论格局变迁与舆情研究

新媒体颠覆了我国的舆论格局,推动了网络公众舆论平台的建立,现实民意和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认为社会结构重组造成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分配差异化形成众生喧哗的舆论格局。但是舆论中的无序性特征十分突出,这与民众在新媒体中表达的多样性、分散性、个体性和以一己利益为考量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同时,民众舆论表达的紧迫性同政府舆论引导的“远民性”常常形成对抗和冲突,进一步加剧民众舆论表达的无序性。

了解民意是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前提,大数据时代,现实和网络舆情的纷繁复杂对舆情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谢耘耕教授认为应构建“综合舆情研究框架”,包括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内容,跨学科的分析视角,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路径,兼顾政府、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等多层面服务对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传播系助理教授张荣显详细介绍了民意调查方法,除传统的面访、定点拦截、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等,协商式民调和“世界咖啡馆”提供了新的调查路径。协商式民调存在一个协商过程,调查人员会对协商前后公众的观点态度分别进行调查比对。“世界咖啡馆”是一种讨论会式的定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的公众形成不同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主持人组织讨论,参与者可到不同小组参与互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民意都由各组主持人和参与者自行提炼总结。

新闻传播研究前沿

在媒体环境和舆论环境发生改变的前提下,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框架也应作出相应改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认为目前的新闻学研究存在六大拓展趋势:传统媒体研究向新媒体研究拓展;主流媒体研究向社会化媒体研究拓展;国内新闻媒体研究向国际新闻媒体研究拓展;面向行业内研究向面向行业外研究拓展;新闻传播研究向大众传播研究、分众传播研究拓展;注重定性研究方法向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拓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尹韵公强调历史对于新闻研究的重要性。“新闻是历史的草稿”,研究中国的新闻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媒人应用更加历史、更加实际的眼光看待中国的传媒以及其未来走向。

新媒体时代,新闻不再是简单地记录,它的功能更加多元。清华大学沈阳教授认为大数据时代,新闻与大数据的联系愈发紧密,新闻已不仅仅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观点,对未来的预测也成为新闻,可以通过大数据预测事件发生后媒体的参与程度、意见领袖的观点、公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郝晓鸣副教授同样认为预警性报道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类报道通过现在发生的事件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或其对社会的影响。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祝建华教授对当前最受关注的数据新闻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数据新闻并不是随着大数据产生的,前者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精确新闻(Precision Journalism),侧重写作,关注怎样如实、严谨地报道。第二阶段,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电脑辅助报道(CAR)、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库新闻(DBJ)、21世纪初期的数据驱动新闻(DDJ)三种形式,强调数据分析,注重通过数据寻找采访线索,通过数据比照寻找确凿证据。第三阶段,就是现在的数据可视化新闻,可视化强调形象、简化、互动,但是可视化并不是它的全部意涵。

新闻传播研究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全球化时代新闻研究应更具国际视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认为,全球化在带来文化趋同性的同时加剧了文化多样性,辨证地看待文化领域全球化的二重性,可以使我们有效地抓住这一契机发展自身文化,也有利于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传媒人的职业准则与自我修养

记者是传媒行业的掌舵人,面对新兴媒体带来的新闻行业的整体变革,记者的专业素养、核心能力也在随之改变,而其职业操守、新闻伦理却依然坚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认为作为一名记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具备历史积累、政治和政策积累、文化积累、新闻规律积累,做一个有“智”记者。历史积累是基本前提,记者应向公众说明国家经历过什么、发生了什么、需要改变什么。政治积累是指记者应充分理解政治概念、政策,将其转变为常识。文化积累指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报道对象。新闻规律积累是记者的专业积累,在新闻创作中要坚持“到现场、问各方、善研判”九字真言。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陈保平认为媒体人应坚守三大基本原则。坚持新闻理想,即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即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选择什么样的真实和对真实做怎样的判断要经过伦理价值的考量;坚持母语特色。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从新闻教育层面分析了新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基础层面,新闻教育应转变为公共型、常识型教育,每一个公众都应学习新闻传播常识,培养新闻传播素养,具备新闻基本伦理。专业层面,培养专业学生的新闻挖掘、核实、筛选、整合、解读能力;培养专业学生讲故事的技巧;教导学生善于利用公众传播的内容,汇聚公众智慧,使新闻报道更专业、更系统、更深入。

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认为一个传媒人应有“极客精神”。首先体现在心态方面,坚持“手艺人”心态,用更多的时间练好基本功。其次体现为“极简主义”加“极致主义”,采用最简单的形式,找到差异化竞争道路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拥有最精彩内容的传媒产品。“极客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与坚持,其中创新是传媒人的重要素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滕俊杰认为,激情、格局、坚持是创新成功的三个要素。其中格局是节目制作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深入思考,拥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眼光;其次布局视野要宽阔,既要看脚下,也要看天下;最后就是要具备前瞻性。

注释:

① Netflix,在线影片租赁服务商,在美国、加拿大提供互联网随选流媒体播放。

② Dailymotion,视频分享网站。

(作者郑广嘉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荆喆系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