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新的市场格局下我国体育传播实践对策

2014-03-04 09:49王大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受众体育

王大中 张 爽

浅析在新的市场格局下我国体育传播实践对策

王大中 张 爽

体育产业是支撑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在新的市场格局下,体育赛事冠名、赞助,体育明星代言,以及体育经纪人、专业俱乐部的出现,都体现着商业和体育的密切关系。在体育产业链条当中,广告商看中的并不是体育比赛本身,而是体育比赛所吸引人们的关注度,购买的是观众的“眼球”(注意力),这是广告当中“二次购买”体系的呈现。体育赛事举办方一方面将转播权高价卖给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另一方面将冠名权、赞助权卖给商家,一项赛事,两次售卖,从而获得极高的经济利益。而媒体在播出赛事的同时,也为商家做了免费的广告宣传,而且借助体育健康、向上的正面形象使商家确立了自身的品牌定位。这就是目前新的市场格局下,体育赛事、媒体和广告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体育传播的媒体,如何做好传播工作、形成产业化,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传播产业格局

总体来说,我国体育媒体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体育媒体市场主要包括:以报刊为主的平面媒体、以电视广播为主的电子媒体、以移动终端为主的网络媒体。其中,平面媒体逐渐和网络媒体联合、电子媒体拥有强大的赛事资源、网络媒体后来居上抢占受众市场。

我国平面媒体的体育传播历史悠久,而且在体育传播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综合类传播体育信息的报纸有《体坛周报》《南方体育》和《世界体育周报》等。平面体育媒体及其传播活动在体育产业进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在如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下,略显后劲不足。其发展策略在于体育报道的深度和观点的独特,利用好平面媒体的优势。

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是体育媒介市场的主力,有着大量的赛事转播资源。这背后的根源是政策的保护和强大的经济支持。在今年举行的2014巴西世界杯足球比赛当中,中央电视台不仅通过综合频道和两个体育专业频道(CCTV5和CCTV5+)全程直播报道64场比赛,而且还播出《Go巴西Goal》《豪门盛宴》《我要赢》《我爱世界杯》等一系列节目。精彩的赛事和节目会带来较高的广告收入和收视率,自然也为电子媒介带来丰厚的利润。

目前,网络体育传播已经初具规模,正在抢夺传统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市场份额和受众数量。另一个角度,网络媒体的传播也给体育传播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搜狐、新浪等主要门户网站都设有体育新闻专门频道,每到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重大赛事时,还会根据网络的特点制作专题报道。2014年索契冬奥会,新浪网制作了专题网页进行全方位的体育报道。虽然索契奥运会的独家转播权依旧掌握在央视手里,但是新浪在视频方面购买的是点播权,并充分利用自身微博的传播优势,实时更新微博冬奥会的消息,与网友形成良性互动。总体来看,网络媒体不容小视。

二、体育传播实践对策

我国的体育环境和体育市场还不够规范,更多的是因为体制内的上行下效的管理方式,不适合市场化的运行。一项体育赛事的成功运营,既要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又要能够取得客观的经济利益。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不仅需要组织、教练的悉心培养,也需要体育经纪人的合理公关,运动员不仅能够拿金牌,还应有健康优质的形象品牌。这里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媒体宣传、市场环境、社会大环境共同塑造。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冲击,市场化的体育格局的逐步形成,我们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调整体育传播实践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政府规范引导

政府的引导规范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体育市场的规范引导,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体育传播媒体的引导。我国体育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体育发展的趋势,由于政策法规的缺失,导致体育市场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政府需要加快建成健康、稳定、统一、开放、竞争的体育市场。在英国,《泰晤士报》体育头版,除非国际体坛重大赛事,它的头条总是针对国内传统项目的报道。①这样的体育报道一方面来自媒体自身的自觉,另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引导和规范。通过对国外案例分析,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形成良好的体育媒体竞争环境。

2.积极规范市场、大力促进竞争

体育传播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化的体育市场格局需要专业化的体育传播来应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市场也在逐渐向开放、公平、竞争的方向发展。体育赛事是当今能吸引人们目光的节目,各家媒体都在竞相争夺体育赛事独家转播权及相关版权。媒体需要和主办方组织者、赞助方、冠名商三方形成联动,将体育传播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当然,面对市场化的侵袭,媒体也存在一些过度娱乐和低俗化的报道,或者以赞助商利益为主,减少或削弱比赛时间、故意对商品标识做过度的强调而忽视比赛和运动员本身,还有甚者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播发假新闻。在规范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促进合理竞争,降低体育传播行业的准入门槛,打破在微观体育传播领域出现的局部垄断与板结化现象,形成更好的公平竞争态势。

3.社会效益为先

在体育产业逐渐市场化的过程中,媒体极易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媒体自身需要提高警惕,以社会效益为先,坚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引导大众的体育观念,树立良好的体育风气。媒体的主要责任依旧是客观公正的报道体育新闻、体育赛事。尤其对于竞技比赛的胜负,作为大众媒体,不应该因为某些立场或个人原因而带有偏见地进行报道和解说。公平对待比赛,既是对比赛双方的尊重,也是对受众的尊重。

(二)微观层面

1.关于传播者,即媒体自身问题

作为媒体,要与时俱进,紧跟体育传播发展的步伐,自觉提高自身素养。媒体要注重专业化、全能型记者的培养。要想有好的体育报道,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体育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不仅需要记者具备博学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良好的职业操守,还要具备对体育的热情和体育精神。体育记者作为传播者,直接决定着受众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哪些信息。所以,体育记者要在体育现场能跑、能拍、能写、能发掘,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新技术的使用。最重要的是现场的应变能力,因为体育赛场常常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比如刘翔退赛、埃蒙斯意外脱靶、姚明受伤,这些在现场的记者必须做出正确的第一反应,冷静客观公正地应对这些意外的发生,正确引导受众的体育观。

2.关于媒介技术问题

在大众传播中,媒介成为连接传播者和受众的纽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也满足了受众对于体育比赛的观赏效果。因为“飞猫”高速摄像机在田径比赛中的普及,观众可以在电视机前随着百米运动员一起飞奔,实现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常常和体育比赛转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为了满足对体育比赛观感更加清晰、更加接近的目的,采用和发明了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和技术。

3.关于传播内容问题

传播内容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是信息附着的载体。目前,我国体育传播的内容还比较单一化,无论是平面媒体、电子媒体还是新媒体,主要转播和报道的还是受众喜闻乐见的、我国运动员比较擅长或者参与、关注度较高的体育赛事,比如奥运会、世界杯比赛、NBA比赛等,受众的热情也会在这些大赛举行期间无比高涨。体育传播内容多以新闻短消息、转播赛事为主,缺乏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报道。传播者在体育传播内容上需要进行创新和多元化的报道,既要有我国大众喜欢擅长的项目介绍,同时也介绍其他新颖、独特的项目;既要有国外的顶级比赛,也要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的普及;既要有体育竞技项目的报道,也要有适合全民健身的项目介绍,从而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4.关于受众问题

今天的媒体不能闭门造车,要了解体育传播前沿,掌握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变化和需求。虽然,媒体不应该以“收视率”“点击率”为王,但在兼顾社会责任、普及体育知识、促进体育发展的前提下,可以对受众进行适当的“议程设置”。作为受众的我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或者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也要提高自身素养,体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获得健康,更可以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获得心情的愉悦和自我实现,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关于传播效果问题

媒介通过大众传播,可以对受众产生知识上的效果、观点上的效果、行为上的效果,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效果。放到新的体育市场格局下,大众传媒通过健康的体育赛事转播、体育精神的分享,可以帮助受众普及体育知识、树立锻炼身体的生活理念、进而参加体育活动,最终热爱体育活动,形成全民运动、健康向上的效果。但是,不良的体育传播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传播效果,比如大肆宣扬“金牌论”、过度的“胜负观”等等,错误的引导受众,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

注释:

① 王庆军、杨万友:《媒介全球化下我国媒体体育传播的自觉与发展对策》,《体育学刊》,2008年第1期。

(作者王大中系中国传媒大学体育部教授;作者张爽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 均】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受众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