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戏曲人物造型元素的运用及其审美文化价值探究*

2014-03-04 09:49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物造型影视剧戏曲

危 怡 石 蓓

影视剧中戏曲人物造型元素的运用及其审美文化价值探究*

危 怡 石 蓓

戏曲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眼球经济横行的时代,中国的影视剧创作,仍然在翻找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碎片,试图用一个个充满东方意蕴的文化符号去博得观众的认可。撇开表演、音乐等元素,单纯看戏曲的舞美造型元素,其中人物造型元素最具视觉冲击力,也最常被运用到影视剧创作中,去凸显人物的心理和创作者的个性化。如何在影视剧创作中发挥其艺术特色并出色完成其美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是本文探讨的命题。

一、当下影视剧中戏曲人物造型元素的运用及其遇到的问题

影视剧中戏曲人物造型元素研究,研究的自然是影视剧中出现的戏曲人物所具备的造型元素(包括服装、脸谱化妆、发型等)。“电影中的戏曲人物包括两种,一是电影中以戏曲作为职业或者曾经以戏曲为职业的角色;二是根据戏曲故事改编的电影中出现的人物。”①该界定对电视剧中出现的戏曲人物同样适用。前一类人物例如电影《情迷》中的惠宝,电影《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段小楼;后者例如根据戏曲作品《白蛇传》改编的电影《青蛇》中的青蛇小青、白蛇白素贞等。不过,近几年的国产影视剧创作中带有戏曲元素的人物造型设计并非只有这两类,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既非以戏曲为职业,又非以戏曲故事改编的一类人物形象,例如以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着“额妆”的众女眷为代表的一类。因此,本文以戏曲人物造型元素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扩大到这三类人物则更为合理全面。

展现传统唱段中程式化的人物装扮是我们最常见的戏曲人物造型元素使用手法。我们之所以在造型上离不开“程式化、标准化、格律化”,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戏曲的本质是通过舞台的故事之戏与演员的唱腔之曲来表达人生与社会的艺术,是有严格固定的程序设计,是在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族艺术。”“戏曲服饰具有程式性,多为明朝制式。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另外戏衣按颜色分等级、表气质、表风俗,由高到低的颜色顺序为黄、红(紫)、兰、绿、黑。”②

影视剧中的这一类形象除了不是在戏曲舞台上进行演出之外,表演、唱腔、造型都是从戏曲中直接照搬过来的艺术语言,这是因为影视剧作品中为了完整展现传统戏曲表演的需要,而不去改变其最精华的美学表征。例如电影《梅兰芳》中的梅兰芳一角,多次演出都是整体行当出场,这样的造型设计更能够完整展现此类人物所承载的文化使命。

除了以此为职业的人物在表演具体经典唱段时的程式化装扮外,这三类人物形象并非时刻完整呈现戏曲人物的服装、脸谱化妆、发型等,多数时候会采用局部使用戏曲造型元素或对这些造型元素加以改良来塑造人物形象。这是近几年国产影视剧一直在探索的创作新路。要传承和发展就需求创新、求改革,以适应新的观众群。这几年,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有两种创作倾向:“写实”趋于“解构性写实”,“写意”趋于“形式化写意”,断章取义、流于肤浅时尚只为博眼球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戏曲元素在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中多以拼盘化、碎片化的“拿来主义”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创作路径。例如2010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中着“额妆”的众女眷,除在造型样式上通过戏曲元素的使用带给观众一种猎奇的视觉冲击和体验外,并无戏曲意象化的美感共鸣,同时也消减了一个个鲜活的红楼人物的个性之美。如何适度地在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中展现戏曲元素;在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使这些文化视觉元素符合影视剧中人物创作规律和实际需要以此达到共荣,才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所应去深入思考的创作命题。

二、影视剧中戏曲人物造型元素对于角色塑造的作用

确切来说,戏曲人物造型元素在影视剧中的使用并不是随手拈来的,必须有严格的背景限制,如前文提到的戏曲人物类。如若是第三类既非以此为职业又非戏曲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人物,则纯粹是出于影视剧创作者的考量,希望在作品中加入戏曲视觉元素,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分量。但怎样去融入这样的元素,并没有一个准则和制度可参考,究其一点,戏曲人物造型元素的加入必须起到促进塑造角色鲜活个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更加突出人物心理空间与性格特征;其二,使人物更具造型美感,给观众营造意象化的美的感受。

1.更加突出人物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

影视剧中的人物造型设计作为影视剧作品的“形象”,其实一直在深入的参与表演和叙事。撇开市场上一味追求视觉奇观或搞笑搞怪的创作基调,一部作品中其优质的影视人物造型设计一定要合理参与叙事,以构建剧中人物心理空间的“画语旋律”来强化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画语旋律”是情感的旋律,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每一次心理变化程度的多少与快慢,情绪的高低(音长短、音高低以及音和音之间的关联),都会形成不一样的旋律,我们需要追求的一定要是完整的、充满维度的“美”。

而戏曲人物造型特征主要是高度提炼的夸张和变形,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更加鲜明地在外在上呈现出来。这种浓烈的造型样式使得影视剧中的人物造型设计更具展现人物心理的艺术可能并使之更加鲜明和生动。在由黎妙雪指导,舒淇主演的电影《情迷》中,舒淇一人分饰四角,既扮演了现实生活中的孪生姐妹惠香和惠宝,还扮演了《红梅传奇》(改编自粤剧《再世红梅记》)中的昭容和慧娘。这个故事本是常见的三角恋,但因为角色设置的复杂和剧情的跌宕悬疑,使得人物在造型设计上需要更加明确地进行区分塑造。慧宝本是《红梅传奇》中的配角,因由陈数扮演的主角受伤,升格为女主角,同时扮演剧中的昭容和慧娘,但在最后一幕演出中,惠香和惠宝陆续登场,分别扮演昭容和慧娘。骄横任性的妹妹惠宝着一身红衣,此时她心中无比愤恨,恨姐姐夺去自己的情郎,恨姐姐比自己更具演戏天赋,恨自己的情郎朝秦暮楚,恨自己无半点还手之力。她强烈的情感化作一抹鲜艳的红,既暗示了惠宝此刻的心境,也预示着接下来惨剧的发生。隐忍顺从的姐姐惠香则着一身白衣,纯净的白色衬托她惨白的面色,在裴郎一句“我既爱昭容,亦爱慧娘”的话语声中情断义绝,一刀刺向自己,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白色是没有情感偏向性的颜色,纯粹又惨淡,选择白色是对惠香注定苦恋无果的悲惨命运最好的诠释。此时,在现实世界中略显夸张的极致纯色在戏剧舞台的格调中显得真实而生动。人物也因为造型上的纯粹与极致而更加突显其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帮助影视剧创作者更好地诠释人物,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

2.使人物更具造型美感,给观众营造意象化美的感受

“戏曲人物形神兼备,二者统一;但有时为了追求神似,不惜变形、离形、遁形、舍形、忘形。变形而得神,离形而得似,遁形而传神,舍形而取神,忘形而获神,‘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不似中求似,是真而非真。”③“戏曲角色的服饰造型达到高度夸张、变形之后,就进入审美境界,给人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夸张、变形是为了传神,即借物之形,传人之神。”④戏曲人物造型象征化的表现手法和对写意精神的极致追求,充分展现了东方古典美学观,使得人物形象更具造型美感。

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是一部年代久远的作品,但是将其人物和空间造型成就放到今日品评,仍不失为一部经典佳作。整部影片按照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基调,以青、黄、蓝、红、白为主色调,画面雅致,风景秀丽如入仙境。特别是白府的造型,沿用戏曲舞台上程式化、极简化的空灵模式,旨在表现白府与市井生活空间的差别,暗示此处并非人家。大量光影效果的运用,使得虚实相生的造型语言更富有蕴味,戏曲造型元素在这里被运用地恰到好处,与影片叙事完美融合到了一起。而青蛇、白蛇的人物造型更是经典,设计师把戏曲元素和蛇形元素融入到造型设计中,在突出人物蛇性的本质前提下,将戏曲宽衣大袖的造型风格进行改良,创造出更加突显人物的新样式。同时在“额妆”的使用上也进行了创新,将每一片贴片都做成如蛇形盘绕的小发圈,饰物也是弯曲的抽象线形或如蛇牙般锋利的发簪,在极简中追求抽象化的写意效果,在改良和创新中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戏曲造型的精髓。

三、戏曲人物造型元素在影视剧中的运用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播价值

中国戏曲艺术中对象征性与写意精神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去继承和融合的民族文化价值精髓,也是使得我们的文化传统得以立于世界之林,形成“第三极文化”的不败法门。

具体到艺术创作中,“戏曲人物造型的意象美、夸张美、形式美,既是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土壤产生的艺术追求,又是戏曲与观众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默契。”⑤戏曲人物造型元素承载着中国戏曲舞台艺术“以形写神”,利用高度抽象和符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人物气韵精神的美学表征。

影视剧创作手法和文化思想的枯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迫切,使得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变得可能和必要。在当今影视剧作品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特别是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能够让观众随时随地看自己喜欢的影视剧作品,而此种便利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影视剧作品中展现以戏曲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第五代导演走出国门的必由之路,完整的戏曲程式化演出,一段段的小调在影片中此起彼伏。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元素融入作品,而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还需要影视剧创作者更加用心地进行思考。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推陈出新的继承既非简单的全套“拿来主义”,也非碎片化、商品化的随意拼凑。每一种文化形式的融入都应该与创作本体相契合,是用来帮助叙事和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影视剧创作者不应该只是一味添加视听文化符号以博取观众的眼球、增加作品的文化筹码以便更加容易地走出国门,而是应该着眼于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和利用文化元素更好地丰满角色和完善叙事,因此这是一个需要“适度”的文化创作命题。

注释:

① 任晓红,罗蓓遥:《浅析陈凯歌电影中的戏曲元素》,《才智》,2013年第21期。

② 潘先伟:《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四川戏剧》,2008年第1期。

③ 周传家:《戏曲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④ 冉常建:《意象化类型人物——古典戏曲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2005年第2期。

⑤ 张玉玲:《戏曲人物造型的美学追求》,《戏剧文学》,2012年第5期。

(作者危怡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石蓓系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潘可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时调的数字化资料库的建立及其传播方法的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6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物造型影视剧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苗家织女(123cm×122cm)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Toy store stops selling drug—dealer dolls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