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到“别了,司徒雷登”
——毛泽东对美外交策略的调整及原因

2014-03-06 11:02红,张
关键词:内战蒋介石国民党

赵 红,张 帆

(1.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1944年美国政府向延安派出军事观察组,不仅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也标志着中共与美国友好关系的开始。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认为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1]469。然而,短短五年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却发表题为《别了,司徒雷登》的社论,以尖锐的语句批评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指责美国对中国各项权利的攫取。两篇作为宣传作用的社论折射出毛泽东对美国策略的巨大变化。

一、毛泽东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联合一切抗日力量,采取联美拉蒋策略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后,毛泽东高度重视他们的到来,亲自撰写有关社论,并将观察组成员称作“战友”。观察组到延安后受到边区人们热情地欢迎,“毛泽东为观察组的各项工作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使得观察组成员得以顺利取得战略情报,完成实地考察,建立气象观测站等工作”[2]476。

毛泽东寄希望于美军观察组的到来能够促进中共与美国的合作,但是美国政府并未打算与中共进一步交往。1945年初美国国务院中国事务司探讨与除国民政府之外的政治力量交往的可能性时分析道:“在现有的环境下,同其他政治力量的交往是不明智的,只要中央政府依然有能力并且反对这些交往,这些活动会严重危害我们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威胁其存在”[3]171。赫尔利大使在来华之后采取一系列扶蒋压共的举措,毛泽东出于抗战大局的考虑,在赫尔利彻底转向反共之前仍考虑与美国的合作。

1944年11月,赫尔利首先来到延安与中共领导人就组成联合政府的问题进行了商讨,双方签订了民主建国的五项协定。毛泽东在致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一向愿意和蒋主席取得以促进中国人民福利的协定。今一旦得赫尔利将军之助,使我们有实现此目的之希望,我非常高兴的感谢你的代表的卓越才能和对于中国人民的同情。”[4]397而当这五项协定为蒋介石所拒绝时,赫尔利却邀请国共双方代表,商讨新的和谈方案。在他的支持下,国民党提出一系列使中共成为“合法”政党的条件,毛泽东意识到蒋介石口中承诺的“合法”,不过是“把我们的手脚捆起来的合法”,蒋介石的方针完全是“和我们对立的”。中共的立场是“我们毫无与美方决裂之意,牺牲联合政府,牺牲民主原则,去几个人到重庆做官,这种廉价出卖人民的勾当,我们决不能干,这种立场我党历来如此”[4]412。正是赫尔利出尔反尔的做法和蒋介石的强硬态度使国共谈判一度中断。

毛泽东此时依旧对组成联合政府和美国的调解持肯定和赞赏态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共并没有公布赫尔利出尔反尔的证据——延安五条协议。12月16日,周恩来致函赫尔利说“中共没有关闭谈判的大门”[5]492。其次,中共在1944年12月中旬到1945年1月上旬,试图“绕过赫尔利和蒋介石,并和他们认为比较友善的美国人直接合作……开始寻求与华盛顿的直接接触”[6]184。1944年12月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马海德秘密会见了观察组成员海军中尉赫伯特·希契,中共方面要求他“亲自给华盛顿的海军上将欧内斯特·丁·金送一封信”[6]185。再次,在同谢伟思等人的谈话中,中共也透露了积极与美军合作的意向。1945年3月毛泽东对谢伟思说“美国对中国事务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她并没有足够了解共产党人,尽管最近显示美国的对华政策仍是个谜,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国不仅仅是援助中国经济发展最适合的国家,她也是唯一能够援助中国的国家”[3]274。另外,在美国政府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如美国战略情报局的中校威利斯·G·伯德、莫克莱尔、戴维斯等,他们希望中共派代表去华盛顿与总统直接接触,中共也认为罗斯福的扶将联共政策是可行的。但由于赫尔利的阻拦,这一愿望终未实现。

毛泽东突破意识形态主导的外交观念,争取与美国的友好合作,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这是毛泽东自抗战以来逐步调整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态度,以便联合抗日的必然结果。抗战爆发以后,毛泽东开始注意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与策略性,逐渐转变外交观念,提出“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对一切对中国民众反日解放战争守善意中立的民族和国家建立友谊关系”[2]428。显然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利用英美等国与日本在华方面的矛盾,希望同美英在共同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合作。第二,同美军友好合作也是毛泽东希望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分化美蒋关系,应对国民党消极抗日行为的策略性体现。随着中共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中国通”如戴维斯,谢伟思等人提交了数份关于敦促美国尽快与共产党合作的备忘录。在美国国内存在一定的关于美国应该及时调整对国共的政策,甚至放弃国民党转而支持中共的呼声。毛泽东预计到美国改变政策的可能性,他指出“美军人员来我边区及敌后根据地,便是对我新民主中国有了初步认识后的实际接触的开始…美军人员来我边区及敌后根据地的理由,为有对敌侦查和救护行动之需要,准此可争取其逐渐扩张到对敌作战方面的合作和援助,有了军事合作的基础,随后政治与经济合作就可能实现”[4]314。因此,从试图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角度出发,毛泽东希望同美国的进一步合作能使美国对中共的抗日活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第三,苏美英三国合作的国际形势,也让毛泽东看到与美国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西洋宪章》确定了美英苏三国的互助行动,中共对此高度赞扬,称之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从此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阶段”[7]139。三国合作改变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在苏美合作的影响下,毛泽东也逐渐改变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态度。

二、毛泽东为使美国公正调解国共关系,面对美国扶蒋压共政策,采取中立美国策略

赫尔利的调解工作由于缺乏公正态度而毫无进展,随着抗战的结束,国民党消灭共产党的动机日益明显。然而,美国从自身战略目标考虑,并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虽然赫尔利等人对中共怀有敌视态度,但在美国国内仍有很多民主人士对中共抱有极大的同情。由此毛泽东为促进战后中国和平民主局面的实现,变争取美国为中立美国的策略,即在中共与美国的反共政策做斗争的同时也不放弃双方的友好交往。

1945年4月2日,赫尔利公开发表讲话,声称坚决维护蒋介石,污蔑中共为类同军阀反对中央政府的派别。对此,毛泽东于7月10日和12日分别发表题为《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和《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的文章,抨击美国以“赫尔利政策”为代表的对华政策的危险性,提醒美国人这种政策“将使美国人陷入中国反动派又臭又深的粪坑里拔不出脚来”[8]1115,但是,毛泽东的批评矛头仅仅指向赫尔利等人,他把赫尔利,魏德迈等人同美国政府内其他民主人士区别对待,指出美国政界及舆论界同情我们的甚多。“我们对于赫魏等暂时不采取公开揭露的政策。对于美国情报人员,军事人员均采取友善态度,不要敌视他们”[9]304。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有利于中共争取美方多数同情者的支持,使反共人士陷入自相矛盾而孤立无援的境地。除了区别对待美国政府人士,毛泽东争取与美国的友好交往还表现在对马歇尔的欢迎和支持上。

抗战胜利,赫尔利的“调解”未能使中国出现和平与民主的局面,国共内战一触即发。1945年底美国派出马歇尔担当起调解国共争端的“重任”。马歇尔来华前夕,中共发布《中央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动和我党对策的指示》,指出“由于我三个月的坚决自卫斗争,已使赫尔利倒台,使杜鲁门在本月15日发表对华政策声明…这就是说,美国已决定不直接参加中国内战,不援助蒋介石武力统一中国,而援助中国的和平统一”[9]494。中共随后指示各地对在华美军采取友善态度,避免冲突,以免被蒋介石作为挑拨的借口。

马歇尔抵达南京后,充分了解各方意见,在调解初期秉持了较为公正的态度。但是美国并未放弃扶蒋立场,国民党执意发起内战,马歇尔的调解陷入了矛盾之中。当苏军逐步退出东北,国民党军队在美军的帮助下进入东北后,不仅没有向北接收苏军撤退区域,而是四处进攻中共部队。美国默认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数次进攻,并且继续为国民党提供援助。中共对于这种不公正的调解行为表示抗议,遭到美方的狡辩和拒绝。1946年4月18日,中共军队出兵占领长春。这是自马歇尔调解以来中共第一次主动出击占领大城市,是中共在内战愈来愈不可避免的形势下对自身战略利益的维护。但是毛泽东还不打算彻底切断与美国和国民党的谈判和交往,他说“不要准备对国美双方同时弄僵。对美国除非他恢复赫尔利政策,公开全面地赞助国民党实行内战与独裁,我们不应该和他弄僵……避免用激烈态度与抗议形式。周马之间仍应尽可能保持友好关系,使国民党无隙可乘。”[10]1365月15日,《中央关于时局及对策的指示》中提到“只要美国未恢复赫尔利政策,策动全国内战,我们即应尽可能争取美国人”[10]161。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组成联合政府还是抱有希望的,期盼美国在国共争端中保持中立的态度。

毛泽东此时采取中立美国的策略,一是考虑到中共的实力,担心美国若加入国民党一方,中共的胜算并不大。二是考虑到苏联的态度和政策。苏联战后就一直敦促中共与国民政府组成联合政府,“同美国一样,莫斯科也希望看到一个在蒋介石统治下的民主和统一的中国”[11]29。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美国使得苏联再次确定了公开支持国民党的政策,特别是将东北移交国民政府接收,以及在美军续留在华北的问题上与苏联达成了一致。很快苏联中断了前期给予中共的各种帮助,转而限制中共在东北的行动。苏联对中共的不支持政策必定使蒋介石越发积极地筹备内战。因此,为了遏制蒋介石对东北的进一步控制,中共对美国的调解态度是积极和欢迎的。同时,美苏妥协也使中共进一步认识到,国共之间的妥协也是可以实现的,苏美双方不赞成中国内战的立场会逼迫蒋介石改变态度,两个政府的局面不会持久。因此,在苏联政策的影响下,毛泽东在1945年底实施中立美国的政策,即争取美国在调解国共争端中的公正态度,防止美国介入内战。

但是,中共的中立美国策略实际上并未发挥作用,美国继续采取助蒋打内战的政策,向国民党提供了大量军事和财政物资。1946年6月22日,毛泽东在《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责美国“所谓军事援助,实际上只是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只是以强力支持国民党独裁政府,继续中国于内战、分裂、混乱、恐怖和贫困……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独立与领土主权完整”[12]196。此后数月中,国共重开内战,战事迅速席卷东北和华北,很快演变为全面内战。1947年初,毛泽东指出“对于美方调停,此时形式上我们虽然尚不公开正面反对,但实际上应拒绝之,我们的人不要经常到司徒那里去跑,不要使美国人感觉我们现在还需要他们调停”[10]389。美国的政策助长了蒋介石打内战的决心,也使毛泽东彻底放弃了对美国的幻想,逐渐走向反美倒蒋道路。

三、毛泽东选择倒向苏联,对美态度转为敌对和抵抗,采取反美倒蒋策略

从1947年至1948年间,中共的文件和宣传材料中多出现“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等字眼,因为马歇尔的使命结束以后,美国更加频繁地为国民党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毛泽东对美态度转为敌对和抵抗。解放战争胜利后,他一度表现出与美国重新交往合作的意图,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依然坚定支持国民党,毛泽东最终选择倒向苏联,加入反对美国的社会主义阵营。

尽管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多次批评美蒋的内战阴谋,但考虑到建国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失去美国这样一个经济合作伙伴是不明智的。1949年1月,在《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中央提醒各地方在同美国等帝国主义政府处理关系时“在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应掌握地很恰当”[13]44。在随后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提出“既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4]271。这说明毛泽东考虑到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同美国发展和平关系的可能性,在外交政策上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

在中共筹备新的外交方案的时候,美国却仍旧计划消灭中共。1949年1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41号文件中提出对华政策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通过与中国恢复一般的经济关系等手段,增强能导致中共与苏联之间严重分歧的力量,以促使在中国出现一个独立于苏联的共产党政权;另一方面,使中国彻底孤立于日本和西方世界,以便招致中共的崩溃”[15]。美国政府面对即将不复存在的在华特权,展开了一场关于是否承认中共的争论。美国若在外交关系上承认中共相当于承认了自己前期对华政策的失败,所以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行动是矛盾的,每一步行动都伴随着政府内部激烈的争吵,对中共的态度也是时而强硬,时而缓和,时而猛进,时而后退至原点。当美国看到中共政权崩溃的可能性极小,则改为以自身的“外交承认”为条件,换取一个反苏的共产党政府。但是,美国忽视了中共独立自主的发展特征——即使在四面包围、军事威胁的环境下,中共亦能保证自己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考虑到美国仍未放弃支持蒋介石政府,毛泽东并不急于得到美国的承认。与此同时,他考虑到与美国站在敌对阵营后将对今后中国发展造成种种困难,确定“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苏联的援助”[10]78。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他清楚地表述了“一边倒”的政策:“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6]1468。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他批评了党内对美国的外交“承认”心存幻想的一部分人。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他认为美国在华20多年是为了达到“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16]1491的目的。至此,中美两国关系彻底恶化,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公开对抗。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选择与美国对立、倒向苏联的原因在于:第一,到1949年美苏冷战对峙局势已形成多年,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对中共的戒心和疑惧始终难以消除,在彼此都不信任的背景下,双方的合作难以建立和巩固。倒向苏联也有助于中共在建设新中国时得到苏联的经验和援助。毛泽东对苏关系的优先考虑必然牵动对美政策的变动。第二,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国自中共取得战略优势时起就穷尽各种办法瓦解中共政权,包括在谋求与中共合作的过程中也依然未停止颠覆和间谍行为,并且积极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的计划。在美国未与国民党完全断绝关系的情况下,毛泽东是不会考虑与美国发展关系的。第三,新中国并不惧怕美国的敌视、封锁和包围。几十年的革命历程给中共留下宝贵的斗争经验,独立自主的品质加上苏联必要的援助足以使新中国抵制各种封锁和包围,走上恢复发展建设新国家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1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RUS Diplomatic Papers1945:Volume ⅦThe Far East China[C].Washington,1969.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5]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6]卡萝尔·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美军观察组延安963天[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1]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上)(1945-195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1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内战蒋介石国民党
快过关了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马克思论美国内战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整军析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