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诊治概述

2014-03-06 19:31黄凤蝶沈其霖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6期
关键词:通窍风邪咽喉

黄 萍,黄凤蝶,李 磊,沈其霖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绵阳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诊治概述

黄 萍1,黄凤蝶1,李 磊1,沈其霖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绵阳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总结历代医家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因病机及治法的相关论述,加强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深入理解。业师沈其霖临床善于应用久嗽汤加味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收效显著,现予以总结,以飨同道。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久嗽汤;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药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是引发咳嗽的各种鼻咽喉疾病的总称,既往称之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大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8%[1]。UACS多伴有咳痰,以日间为主,常伴有鼻后滴流感、清喉、喉痒、鼻塞、流涕等,有时则以声音嘶哑为主诉。典型患者可见咽部黏膜鹅卵石样观,咽后黏液附着。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是UACS的基础疾病。

1 病因病机探析

1.1 古代医家观点

祖国医学中没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对应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咳嗽、咳痰、鼻塞、鼻痒、咽痒等症状,以及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多参照中医“咳嗽”“久咳”“喉痹”等进行辨证论治。《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曰“五气所病……肺为咳”,《医学三字经·咳嗽》中曰“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记载“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之说,说明咳嗽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肺。《素问·咳嗽论》强调“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的主要病变在肺,同时涉及五脏六腑,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均可致久咳。《河间六书·咳嗽论》中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之说。《医门汇补·咳嗽》中曰:“肺居至高,主持诸气,体之至清至轻者也;外因六淫,内因七情,肺金受伤,咳嗽之病从兹作矣”。因此,张景岳曰“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医学心悟》说:“肺有两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说明鼻病及咽部病变日久不愈,邪郁于内,致使肺气宣降失常,则咳嗽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鼻咽为肺之门户,是风、寒、热、燥等邪气侵袭之所,外邪从口鼻侵入,鼻窍不通,肺津不布,留着成痰,痰滞咽喉,则易于引发咳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之气的必经之路。《灵枢·忧患无言篇》中描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重楼玉钥》云:“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类证治裁》曰“喉以纳气而通于天,咽以纳食而通于地……,唯其为心肺肝肾呼吸之门,饮食声音吐纳之道”,即指出本病虽为局部病变,但与全身脏腑均有联系。祖国医学认为痒多来自于风,而痒是慢性咳嗽咽部疾患的主要特点,《素问·风论》言:“风者,百病之长也”。《伤风难治论伤》曰:“风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太寒则风气凝而不出”,而《外科正宗》认为“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因咽喉为肺气之道,主气息出入,风邪若影响肺的宣肃功能,加之风邪善行而数变,则咳嗽阵作、呛咳。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咳嗽、久咳、喉痹病因病机的论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新病者多由风、寒、燥、火等外邪侵袭所致;二为久病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多见于肺脾气虚型患者。该病多为鼻咽部同病,其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职,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风寒化热,邪热熏蒸,灼津为痰、为涕、痰浊壅遏,清窍不利,肺气不宣而为咳。

1.2 现代学者见解

周仲瑛[2]认为气火、肺燥两类咳嗽与咽源性咳嗽有相关性。慢性咽炎患者每在清晨及夜间咳嗽较剧,气候干燥时加重,常有喉痒、干燥、声哑等症,与气火咳嗽的咽喉痰滞难咯,痰豁量少,或凝如絮条及阴虚肺燥咳嗽的干咳、黄昏及夜晚较剧,痰少薄白,咽燥,声哑等辨证基本相同。

何胜恬[3]认为肺开窍于鼻,乃气体出入之门户,下连于喉,直贯于肺,外邪侵袭首先袭之上窍,鼻塞不通气也,肺气郁闭宣降失常,发为咳。

温振英教授[4]认为该病患者在中医辨证中属于阴虚体质。阴虚肺燥、风邪内伏是其内在病理基础。正如《外台秘要》所言:“鼻为肺窍,乃气体出入之门户,下连于喉,直贯于肺,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齆。”则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咳嗽等症”。

王新华[5]认为该病的病位在喉、咽相连之处,鼻居头面中央,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易为风邪所伤,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鼻病是主要兼症,为咳嗽复发的祸根。而以咽痒为主要起病症状的慢性咳嗽常起于外感之后,鼻窍不通,咽喉不利,余邪未清,因病情日久,邪易化热生痰,痰热不清则咳嗽日久不愈。

史锁芳[6]认为慢性咳嗽的病机多为风邪伏肺,易于燥化,辨窍道涉鼻和咽,有兼风寒风燥之异。临床围绕慢性咳嗽多干咳、久咳、咽痒等特点,紧紧抓住“风邪犯肺”的致病特性,以风邪伏肺、肺气上逆为基本病机进行辨证治疗,认为临床多见风痰燥化症。

严道南[7]认为鼻为肺之窍,咽喉为肺之门户,内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指出本病外因首为风寒、风热之外邪侵袭,内因或久病则脾虚痰盛,痰热上泛,肝火上扰,肾气失纳,导致机体气机失畅,肺气失宣,则内外通病。

洪广祥[8]认为慢性咳嗽以风寒侵袭鼻、肺、肌表为主要外因,以肝肺胃三者气机失和为主要内在病机。内外合邪,互为因果,造成咳嗽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其还认为“痒者为风”,风有内外之别,外风者为六淫之风,内风者为肝气阳偏旺化火动风,风淫上扰咽喉所致。气、风、火、痰四者互相搏结,相因为病。

楚建业[9]认为外邪从鼻而入,侵及咽喉,则出现咽痒,咽喉充血,滤泡增生,影响痰涎排出,以致倒流,迁延日久。鼻、咽部炎症刺激肺络,肺失宣肃则咳嗽、咳痰。

2 治法方药撷萃

史锁芳[10]认为该病病机多属风邪侵袭,鼻窍不利,风痰扰喉,肺气失宣,治当祛风通窍、宣肺利咽,突出“风邪致咳”“喜润恶燥”的病机特点,兼顾“鼻为肺窍”。其善用祛风达邪、宣肺通窍方(麻黄、杏仁、生甘草、蝉衣、桔梗、前胡、紫菀、瓜萎皮、枇杷叶、辛夷等)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病。陈四文等[11]认为该病多病程迁延,鼻部疾病日久及咽、肺,久咳伤气,临床常自觉鼻部有分泌物滴入咽喉,咽部异物感,时时清嗓,频繁咳嗽。自拟益气清鼻散由黄芪、白术、桔梗、党参、防风、苍耳子、辛夷、白芷等组成,临证加减,疗效满意。何胜恬[12]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外袭犯肺,肺失宣发,肺气上逆则为咳,其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温振英[13]教授治疗该病以祛风养阴通窍法为治疗总则。肺热壅盛,客于鼻窍,见鼻涕咳痰黄稠者,配以清热通窍法;病程日久,痰瘀互结,临床兼有鼻息肉、腺样体肥大而鼻塞明显者配以化瘀通窍法。祛风养阴通窍法的基本方为:防风10g、蒺藜9g、乌头10g、五味子10g、诃子6g、黄精15g、百合15g、石菖蒲6g、益智仁10g。临证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姚黎等[14]观察到大部分慢性咽喉炎患者发病多与过敏、空气污染、病毒感染以及体质下降等因素有关,认为“风”“燥”是造成该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运用祛风止嗽散治疗喉源性咳嗽100例,总有效率达92%。

楚建业[15]认为治疗该病应当重宣肺化痰、祛风开窍。只有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改善鼻腔的通气引流,解除鼻塞,减少脓性分泌物,恢复鼻腔及鼻窦的生理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除鼻腔阻塞和脓性分泌物刺激,达到根除咳嗽的目的。

李光[16]认为该病病程日久,加之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气耗散,肺气亏虚。 其病位在肺与鼻窍,而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肺气亏虚,宣降失司为该病主要病机,治宜温补肺气,宣肺止咳。

导师沈其霖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肺,与鼻咽喉密切相关,是引发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以咳嗽,咽痒,鼻后滴流感,痰少或无痰为主。沈师认为该病大都因外感六淫、肺失宣肃、失治误治、余邪恋肺所致;或由素体亏虚、饮食不当、过于寒凉等引发,最终导致肺气上逆,咳嗽不休。外邪犯肺,以风、寒、热、燥最为多见,肺失宣肃,水津不布,则为饮为痰,郁滞气道,则咳嗽迁延不愈。沈师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和,则血脉利;肺气病,则血脉瘀;血脉瘀,则肺病益甚。其认为肺病多夹瘀,在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时,常从肺论治,兼顾鼻咽喉部。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促进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临床常用自拟方“久嗽汤”加味治疗,以宣肺散邪、降气止咳、利咽化痰为原则,具体方药为:麻黄6g、苦杏仁15g、紫菀15g、款冬花 15g、百部15g、白前 15g、牛蒡子15g、蝉蜕10g、五味子10g、黄芩30g、生姜10g、甘草6g。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减治疗:如寒邪盛者,去黄芩,加桂枝;若热甚痰色黄,去生姜,加鱼腥草、天竺黄;汗多者易麻黄为麻黄根,加冬桑叶、浮小麦;咽痛甚,去麻黄、生姜,加桔梗、木蝴蝶;痰多清稀背冷者,去黄芩,易生姜为干姜,加半夏、茯苓、细辛;久咳伤阴者,加麦冬、沙参;湿痰重黏滞咳咯不畅者,加制天南星、陈皮;胸闷、气紧、痰多色黄者加瓜蒌皮、枳壳;兼血瘀证者,实则常选桃仁、川赤芍;虚则常选丹参、鸡血藤;兼胸部胀闷疼痛者,选加香附、郁金;血瘀痰滞者,加红花、泽兰。水煎取汁,每服150mL,1日 3 次,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本方中麻黄为肺经专药,宣肺散寒,使肺气宣而风寒去,麻黄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散肺气;苦杏仁肃降肺气而止咳,一宣一降,调畅肺之气机;款冬花、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百部长于润肺止咳,白前善于降气祛痰,一润一降,相须相辅,寓润肺于化痰之中,润肺又不碍除痰之功;牛蒡子、蝉蜕均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之功效,且前者宣肺祛痰,后者解痉平喘;因咳嗽日久,肺气耗散不收,故用五味子补益肺气、敛痰止咳;因久咳之人外邪易郁久化热,故用黄芩清上焦邪热,且防麻、姜温散太过;黄芩伍苦杏仁、牛蒡子、蝉蜕则有加强祛痰、清利咽喉之功效;生姜发散风寒,温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咽润肺之功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每获奇效。

[1] 钟南山,刘友宁. 呼吸病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 周仲瑛.咳嗽辨治要点[J].江苏中医药,2008,40(7):5-7.

[3] 何胜恬.祛风通窍汤治疗鼻后滴漏型慢性咳嗽11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7):410.

[4] 温振英.温振英论整体医疗与辨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5] 王新华.喉源性咳嗽证治八法[J].江苏中医,2002,21(7):35.

[6] 史锁芳.慢性咳嗽的证治思路[J].江苏中医药,2008,40(7):11-12.

[7] 张世中.严道南教授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经验小结[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8,21(5):9-10.

[8] 余建伟,洪广祥.“肺鼻同治”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药通报,2007,6(4):33-34.

[9] 楚建业.祛风开窍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9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67-68.

[10] 史锁芳.慢性咳嗽的证治思路[J].江苏中医药,2008,40(7):11-12.

[11] 陈四文,高树彬.益气清鼻散治疗鼻源性咳嗽4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163-164.

[12] 何胜恬.祛风通窍汤治疗鼻后滴漏型慢性咳嗽11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7):410.

[13] 王霞.祛风养阴通窍法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 20(3):97.

[14] 姚黎,姚卫东.祛风止嗽散治疗喉源性咳嗽100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64.

[15] 楚建业.祛风开窍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9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67-68.

[16] 李光.温肺止流丹加味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40例[J].河南中医,2011,31(1):56-5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4-22

黄萍(1988-),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温病肺系疾病。

R256.11

A

1673-2197(2014)16-0035-02

猜你喜欢
通窍风邪咽喉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通窍活血汤家兔体内移行成分川芎嗪的分析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鼻舒通窍合剂制备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