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红人不红的作曲家——许镜清

2014-03-07 02:14建明
北京纪事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号作曲音乐创作

建明

执着的性格

许镜清出生在东北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人穷志不穷,打小他就是个确定目标一定要去努力达到的人。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在东北那零下三十多度的夜里,一个少年,推着一辆小车行走在冰天雪地里,刀子似的风,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地扫荡着大地、森林,以及这个才11岁的孩子!不远处,清晰地传来饥饿的狼嗥声……这不是电影场景,这是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真实的一幕,产生这一幕的原因,是与同学约好去山里拾柴火的许镜清,由于同学的失约,他竟然带着两个馒头,半夜独自推着小车进山拾柴火!

等拾满一车柴火,他才晃悠悠地推着回家。路上,饥寒交迫的许镜清才想起来身上还带着俩馒头,可是掏出来一看,由于气温的原因,柔软的馒头早变成石头般坚硬了。就这样,他也不得不慢慢把馒头一点点啃下来充饥。

回到家已经天黑了,进了家门,长时候暴露在外的耳朵忽然进入了二十多度的室内,瞬间冒起了很多水泡。

显赫的成就

许镜清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常常站在电线杆下听喇叭里放出的音乐。中学时代,他在音乐作曲方面就已小露锋芒,不但学会了拉二胡,而且学会了吹笛子、弹钢琴等,他还根据同学们修吉兴河水库挑土、打夯的劳动场面,创作了《吉兴河水库》大联唱。听着同学们哼唱自己创作的乐曲,他第一次真实地体验到了音乐作为精神食粮带给他的快乐享受。

1965年,他从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现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创作室,创作了大量的农业科教纪录片音乐。他的音乐作品几乎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民族管弦乐、交响乐、电声音乐、戏曲音乐等,显示出他多方面的音乐创作才华及深厚的艺术功底。

1972年到1980年之间,他先后创作了板胡独奏曲《喜开丰收镰》、大型民乐合奏《乌苏里啊我的故乡》、扬琴协奏曲《井冈山》等,以及当时家喻户晓的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1980年以后,他介入电影音乐创作,曾为故事片《丹心谱》《红象》《九月》《良宵血案》《OK大肚罗汉》《就要嫁给你》等八部电影作曲,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西游记》的系列音乐是许镜清的成功之作,也是成名之作。《西游记》的音乐开创了在电视剧中电子音乐和民乐及管弦乐队结合的先河。其音乐创作内涵之丰富、旋律之优美、剧情与音乐契合之到位,迄今为止无可匹敌。在2分40秒的片头中,虽然没有歌词,但那深情的曲调却能让人感受到取经路上的沧桑与艰辛,与唐僧在夕阳下骑马的剪影和孙悟空摇橹出海学艺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旋律高亢苍凉,意境恢宏深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百折不挠的风貌,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是位高产作曲家,迄今已为100多部电视剧创作了主题曲及音乐。

低调的为人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游记》的热播,电视剧的主题曲以及其他曲目迅速在全国乃至海外传唱,《敢问路在何方》被多家媒体评为十大金曲,但是,主办单位竟然找不到作者发奖。

很有意思的是,北京电视台在事后找到许老师的时候,补发了一个奖杯,并送到许老师单位的传达室,许老师是在传达室接受这份荣誉的。

许镜清的低调为人,是他的一贯行为。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到单位,他就没有担任过任何方面的领导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小学时候,连个组长都没有当过;在大学读作曲专业,这届一共就3个人,可他依然是被领导的;后来进了农业影视中心,创作室也是3个人,但他还是没有落个一官半职。

不仅仅没有当过领导,在中学和大学还落下两个外号,中学时期的外号叫“小傻子”,大学时候的外号也没离开个“傻”字——“二傻子”。

当《西游记》热播的时候,有同学之间相互转告说那部电视剧的作曲是许镜清,可是同学都不知道许镜清是谁,后来说了外号大家才知道。

许镜清并不觉得“小傻子” 和“二傻子”这样的外号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这是可亲可爱的象征,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为人厚道,一门心思钻研学业,“别人说什么都信,人家叫干什么都行”的特点。

创作的体会

“艺术不是靠痛苦的折磨,而是要抓住脑海中瞬间产生的灵感,正是这些灵感催生了《西游记》中的经典音乐。”

这是许镜清的创作体会,他的创作秘诀是,先把最有感觉的段落写出来,而不是非要从头到尾生磕。

当年他接到《西游记》的创作任务时,拿到的只是几首词,其中《敢问路在何方》里面的“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对他触动很大。坐公交车去单位的路上,他一直在琢磨这两句词,忽然,一段旋律在他的脑海中响起,等到下车他想赶紧记下来,可是当时身上既没有纸,也没有笔。纸好办,他把一盒烟倒出来,拆开烟盒就有了纸。但是笔呢,他灵机一动,看到个路过的小学生,向人家借了支笔,就着身边的电线杆写了起来。那种忘我的境界使借笔给他的小学生产生了疑惑,以至于许老师将笔还给他的时候,他关切地问了句:“您没事吧?”许老师肯定地回答他:“没事!”

进到办公室,许老师很快将这首曲的其他部分写完了,整个过程不过二十多分钟,一首传唱至今的曲子就诞生了!

许镜清在音乐创作的风格上,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一切为主题服务,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融合,传统音乐精髓与国外音乐精髓的融合,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所以才有了《猪八戒之歌》的二人转调子,《天竺少女》的印度风情。

许镜清还是个非常有创意的艺术家,在他70大寿的寿筵上,有个他的同事向大家抖搂了他的一个猛料。

国家外交部门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向海外介绍建国以来各个阶段的国情,纪录片的配乐部分交给了许镜清的团队。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的配乐,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唯有“文革”这个阶段的,让他困惑不已。某天他灵机一动,要求交响乐团的乐手各自为政,想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没有指挥,没有统一的曲谱。录下来后,大家一听效果非常好——杂乱无章的演奏,很好地演绎了“文革”时期整个国家的一片混乱。

目前,许镜清正在筹备自己的音乐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到了给自己做个总结的时候了,我们期待着那些熟悉的旋律在音乐会上响起,更期待着他的新作给大家带来惊喜!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外号作曲音乐创作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邀你来我家
爱起外号的小瓢虫
作曲心语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George Gershwin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调皮的小河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