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党性修养的楷模

2014-03-08 06:13文·图/朱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照镜子陈云

文·图/朱 榕

“上海市档案馆”合作栏目

陈云:党性修养的楷模

文·图/朱 榕

我们是无产阶级,决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

陈云同志在建国前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在任何时候总是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业业,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始终表现出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他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只有从点点滴滴的“身边事”抓起,才能防微杜渐,真正使党实现风正气清,民心向背。他秉持“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信念,以身作则,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从“吃饭要照镜子”到“一元钱婚礼”

延安时期,陈云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他身居要职,但却严于律己,生活简朴到了极致。流传最广的,就是他那著名的“吃饭要照镜子”和“一元钱婚礼”的故事。

当时,中组部驻地附近的山脚下有一家饭馆,名叫西北菜社。有一些到延安学习的归国华侨、国统区进步青年和官员,因为不习惯延安的艰苦生活,加之这些人很有钱,所以经常聚集到西北菜社来“改善生活”。但他们为显示阔绰和“有面子”,每次都点上很多菜,吃不完就扔掉。陈云对这种肆意妄为的铺张浪费行为深恶痛绝。在一次群众大会上,陈云严厉地批评了随意扔掉饭菜的恶劣行径,他痛心疾首地说:“延安的生活艰苦,大家都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只有三钱油,五钱盐,粮食也不足。所以一定要懂得爱惜一粒米一滴油,丝毫不能浪费。我们是无产阶级,决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他提出:今后“吃饭要照镜子”。意思就是不仅要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干粮擦干净盘底的菜汁,让干干净净的菜盘能够当镜子照出自己的脸。这种“光盘行动”虽然有些夸张,但陈云“吃饭要照镜子”这句名言却影响、教育了一代延安人,并一直流传了下来。

1938年3月,经过中共中央同意,陈云与于若木举行了婚礼。他不愿大事声张,结婚当晚,只请了中央组织部的同事们到新房来坐一坐,热闹热闹就行了。

中组部的同志们来到陈云的窑洞“新房”,只见房内唯一吸引眼球的“豪华家具”,是他用一个大的旧木箱做底,上面再覆盖一层棉花,棉花上铺着于若木唯一的一件呢子大衣,便成了沙发的面子。而沙发的“靠背”,就是一块没有任何修饰的旧木板。新郎、新娘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们入座,随后捧出陕西本地土产的糖果、花生等零食请大家边吃边聊,气氛热烈欢乐。有人问他们为准备婚礼花了多少钱?他们夫妇俩异口同声地说:“一元钱。”众人一片哗然,纷纷要求他们重新请客吃饭。但陈云笑着拒绝了,他说:同志们,现在是艰苦的战争时期,不能摆排场,不能铺张浪费,要为群众带好头。婚礼只是个形式,意思意思就行了。最后,他们也没有再请任何客。

1954年9月6日,陈云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中南海紫光阁。

作为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陈云的“吃饭要照镜子”和“一元钱婚礼”为人们树立了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标杆,成为许多投身革命事业的进步青年和情侣伉俪们纷纷效仿的榜样,为根据地的移风易俗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不接不送,不请不到”

建国后,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陈云外出视察和进行调查研究的次数很多。他外出视察时,给各省领导定下了一条铁的规矩:“不接不送,不请不到。”陈云从来轻装简从,形式上的东西一概免掉,更不许搞迎来送往或者吃喝宴请。他也从不收礼,不管礼物多轻,也“来者必拒”,毫不通融。

一次,陈云刚结束公务,准备乘火车返回北京。当地的干部看到陈云整天忙着谈话,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同时在生活上又坚持低标准,十分辛苦。为表达敬意,最后商量决定带一些东西上火车,给他改善一下生活。由于早就听说陈云拒收礼物的态度是“不可商量的”,因此,仅仅带来两只老母鸡和一些蔬菜。陈云一行对此毫无所知。直到火车即将开动,秘书肖华光才得知此事。肖华光婉言请他们将东西带回去。但当地领导的态度却很坚决,说这根本不算啥。肖华光将此事向陈云做了汇报,并建议说,对方如此盛情,不如按照市场价格,把这些东西都买下来,也不违反规定。但陈云详细听完汇报后,却坚决地说:“不行,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还是请他们把东西带回去,要和他们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不能收。”

延安时代的陈云

20世纪60年代,陈云一家合影照。

陈云的认真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恪守廉洁的一道必不可少的防线。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古往今来,因贪“小”而乱“大节”的教训实在太多。许多干部就是从抽几包烟、喝几瓶酒的收受“小意思”而起步,最后堕入了万劫不复的贪腐深渊。而行贿之人,也往往是以似乎不起眼的“小东西”来“探路”,若有效果,再“逐步升级”的。由此可见,“廉”从小始,知“小”者廉。因此,陈云认为,只有从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地方处处防微杜渐,才能真正扎牢篱笆,实现清廉为民的宗旨。

“财头”的“家底”

建国后,陈云同志长期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为建国初期全国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稳定、制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跃进”后国民经济的调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称自己是为人民管家的“财头”,可谓权重位高。但陈云深知权力大也就意味着责任大,因此总是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手中掌握的财经大权。1950年2月13日,陈云提出:财经工作人员“不但是不能贪污,而且是不能浪费,就是说,国家的物力、财力一定要用得恰当。所谓恰当,就是迟用、早用,多用、少用,先用、后用,缓用、急用的问题解决得好”。按这样的标准理好财、用好财,自然是不容易的。后来,陈云又指出:“偶然浪费少数钱尚可请人民原谅,老是浪费,年年如此,人民是不能原谅的。钱是老百姓的,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这就是陈云当“财头”的责任心。

对待国家的财、物支出,陈云是“锱铢必较”,严格审核。他对待自己的生活也同样要求严苛,他常说:“我管着全国人民的吃穿用,不能给自己搞特殊化。”

陈云平时穿的是布衣布鞋,一年到头都是如此。他1952年出访苏联,国家按照规定为他做了一套深蓝色的毛料中山服;1954年出访越南,又做了套毛料中山服。因为出国访问代表国家形象,给外国人看到中国领导人穿得太寒酸也不好,所以一共给他做了两套中山服。陈云把这两套中山服当成礼服,平时都舍不得穿。但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两套衣服胳膊底下和靠膝盖的料子都磨薄了,陈云说补一补还可以穿,不要做新的。后来工作人员把衣服带到上海,请洗染店的老师傅给补了一下。当洗染店的老师傅知道这就是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的衣服时十分感动,说:“陈云同志生活那么艰苦啊!”

陈云住过的房子,从来不让装修和粉刷。他家里用的窗帘还是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一次当陈云到外地视察后,工作人员见那个窗帘实在太旧太碎了,就换了个新的。没想到,陈云回来后发现了,立即要工作人员把旧窗帘换了回来。他曾反复告诫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肩上挑的是全国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我不能为自己去谋个人的任何东西。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当时陈云一家在北城街住的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墙上裂了条大缝,就在院子里搭个简易地震棚待了两天,地震结束后又搬回原处。房管部门来查看房子后,打算翻建一下,接着就做了规划、设计,最后到陈云那里去听意见。没想到,陈云对他们说:“我这一辈子是管老百姓吃饭的,我不能给自己盖房子。”房管部门没办法,为了陈云的安全,只好在家里他办公的地方,用废水管焊了一个钢架子,搭了个室内的地震棚。陈云就一直在那里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离开。在那个铁架子搭起的室内棚子里,陈云曾会见了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很多国家的领导人。

陈云去世后,他生前穿过的服装、使用过的物品等大都捐献给了陈云纪念馆。其中,一套中山装陈云几乎穿了一辈子,一只旧皮箱跟随他60多年,一套打了无数补丁的旧睡衣一直穿到晚年;一把老旧算盘,陪伴陈云计算过各种数据;一只陈旧的公文包里装的是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行;而一盏旧台灯,是陈云夜以继日伏案工作的最好见证。

这就是一个曾经长期掌控全世界人口最多泱泱大国经济大权“财头”的真实“家底”!它们折射出的,是陈云同志一生为民务实、清廉自律的理想追求,是其崇高党性修养的完美写照。

猜你喜欢
照镜子陈云
照镜子为什么能成像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陈云:我党干部的楷模
照镜子
“眼瘦了”
猴子照镜子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