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行的逆势上扬

2014-03-09 06:09■张
决策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电解铝企业

■张 辰

“东方希望是属于铝行业里盈利最好的5%以内的企业。”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刘永行作为重化工行业唯一的企业家代表向李克强汇报。

10年前,刘永行到三门峡投资建厂时,李克强正主政河南。因此,刘永行在座谈会上对总理说:“10年前您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这个项目财政部节能检查,认定我们节约标准煤19.1万吨,给我们奖励5300万元,是河南84个企业中获得奖励最高的。”

国内铝业已连续6年行业性亏损,产能过剩、铝价低迷,而东方希望却坚守主业,在不看好的重化工行业砥砺前行,成就了逆势上扬的传奇。

坚守主业

铝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行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审批,手段包括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银行不予贷款、土地不予供应等。就在宏观调控趋紧之际,饲料大王刘家兄弟之一的刘永行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进入重化工领域。这场发生在21世纪之初的“大赌局”的参与者,还有鄂尔多斯羊绒大王王林祥、复星集团郭广昌、江苏铁本戴国芳等民营企业大佬。

数年后,刘永行成为这场赌局中为数不多的成功者,他投资的电解铝项目在2002年中国电解铝产业的好日子行将结束前躬身入局,在整个行业步入低谷时艰难前行,熬过了最初的宏观调控考验期和之后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期。目前,无论是氧化铝还是电解铝行业均处于亏损之中,而东方希望包头稀铝公司却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纳税额一直在上升。

10年前,包头稀铝项目在没有贷款支持的情况下,刘永行滚动运作,先把建成的产能运转起来赚钱,让铝电复合体企业赚钱养活自己,并把规划中剩下的部分逐步完成。

2002年包头建厂时,中国电解铝行业的人均产能仅30吨,大家希望新厂的人均产能翻番到60吨,但刘永行说,不行,要到300吨。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数字不可思议,但刘永行坚持这一目标。如今,包头厂的人均产能不仅达到了他当初的设想,甚至还超越了不少。去年人均产能420吨,2014年底要达到500吨。这样的生产效率,排在全球前5%、是中国平均水平的4倍、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但刘永行仍然不满足,“比起最好的标准来,我们还有30%、40%的差距。”他口中“最好的标准”,指的是加拿大阿洛特铝厂。刘永行心目中的标杆是加拿大力拓加铝——其人均产能一度排名全球第一,高达570吨。“本来我们花了七八年时间,快赶上世界最先进水平了,现在突然差距又拉大了,我又找到新标杆了!”刘永行有了新的目标,很兴奋。

他的计划是2015年包头电解铝工厂人均产能要提高到550吨,再过两年,应该能达到全球最好的标准。除了想方设法提高人均生产效率,循环产业链是东方希望的又一大法宝。在包头稀铝建厂之初,循环产业链构想已在刘永行心中成型。十年来,这条产业链逐步完善。

如今,在东方希望包头稀铝片区,发电、电解铝、赖氨酸、烧碱、PVC、制砖等生产线环环相扣:发电产生的蒸汽用来生产赖氨酸;电厂的副产品粉煤灰用来制造标砖;生产PVC的主要原料是电石、电石的尾气可生产阳极炭块,阳极炭块又是生产电解铝的主要原料……上游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什么涉足重化产业

在一个重资产、挣钱速度缓慢、且前景看起来颇为黯淡的行业里埋头苦干,图什么?这是外界质疑刘永行最多的地方。他的四弟刘永好做金融风生水起,而作为企业界常青树的他,也有无数机会可以做金融、地产,但刘永行却偏偏选择走这条重化之路。

在刘永行眼里,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你能做到第一,就一定能生存下来。“难道中国人就不需要铝了吗?不需要钢铁吗?问题在于谁来做、怎么做、在哪里做、用什么技术来做……”

他曾笑称,擅长社会活动的四弟刘永好做的是“上层建筑”,而自己是做“最基层的”。他宁愿放弃一些机会、宁愿老老实实做别人不愿意做的“笨事”:“我只想做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的事情,不想做那些需要幕后公关的事情。既然做上这行,就要把它做透,不能见异思迁,看到什么好做什么,那样什么都抓不住。行情总是有好有坏的,低潮我渡过去了,机会来了之后,回报会很高。”

现在铝业行情如此差,刘永行却不担心。在他看来,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市场一向是按照满足高峰时期需求来配置产能的,所以经济一下滑,肯定过剩。但停产损失很大,现在几乎所有电解铝厂都巨额亏损,只有东方希望极少数铝厂还有盈利,这才是竞争力。

曾有人向他发问,宏观调控下铝业要走出低谷需要多长时间?他答道:“我从来不看它走高,我希望它是常态,常态我就活得很好,这个利润我已经非常满足。现在对全世界铝业来说都属于最困难时期,我们铝的利润还超过2011年景气期世界平均利润率。”

不少人认为中国在重工业领域不具备比较优势,刘永行不同意。他说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但工业化还要升级,还要更加环保。中国不像日本,可以自己不生产了,去国外买。中国的7亿吨钢去哪里买?3000万吨电解铝去哪里买?这么大的量,就算有地方买,价格肯定也暴涨,所以我们必须自己解决。这就注定中国重化工肯定还会发展。只不过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尽可能在合适的地方、寻找合适的资源组合、合适的技术、由合适的企业来做,而不是遍地开花。

刘永行笑称他非常喜欢金融危机,因为金融危机之后,经过实践检验,东方希望是全中国最好的铝厂,是样板,很多人来参观,地方政府不但不会让他停产,还有奖励。

细节上做到极致

基础管理是汽车,经营运筹是驾驶员,如果汽车质量、性能不好,驾驶员技术再好也是枉然。这是刘永行的一个经典比喻。

在刘永行看来,没有具体基础管理的扎实工作,仅靠市场机遇、经营运筹取得一时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基础管理就是要扎实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比对手更多的相对优势。

“降本增效”也成了他的口头禅,他不认为这是空话套话。“我们就是用效率来获得竞争优势,资源效率、土地效率、资金效率、能源效率、环保优势等。可能会遇到政策的瓶颈,但是如果把所有指标做成行业里面最好的,那这家企业不可能被淘汰。对经济发展有利,政府肯定会支持我们。”刘永行说。

缺少资源和政策支持的民营企业是一个更为倚重市场竞争力的群体,但包头稀铝项目得以生存的条件还不仅仅是高效率那么简单。众所周知,电解铝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电费占电解铝的成本高达40%。如果电价上涨一分钱,100万吨电解铝的工厂,利润就要减少1.5亿元。可以说,电价决定着电解铝企业的生死。刘永行的循环铝电一体化模式早已把电厂考虑在内,几乎在建厂的同时就开始规划配套电厂建设。

出差在各个工厂调研时,数学系出身的刘永行,对生产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了如指掌。随着他不断地提问,工厂负责人在旁边拿着计算器飞快地按着,而刘永行完全不需要,他可以很快心算出结果,没有人能糊弄他。

刘永行认为,中国人从来不缺战略,缺的是战术、细节上的东西。战略的确很重要,但它是长期的,企业的战略定下来之后,应该至少10年不变,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战术上的了。如果一家企业整天都在做宏观、做战略,但细节还那么差,它肯定不会是一个好企业。中国人随意性太强,必须要和这个弱点做斗争。

“我们的企业跟世界500强的差距在哪里?就是人家所有细节都做得很好。怎么去节约一吨水、一度电?怎么去减少一个劳动力消耗?当你所有的细节都合适,就成就了一个战略。否则什么战略都是空的、是虚的、是唬人的、骗自己的。”刘永行说。

猜你喜欢
电解铝企业
云南对电解铝下手,未来将推动电解铝产能退出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电解铝消耗全国6.5%电能,未来铝价或涨破天际
每吨利润约4000元左右电解铝企业利润创历史最高水平
更正声明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