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帛隶书的字体演变

2014-03-09 03:36魏晓艳
关键词:简帛构形字体

魏晓艳

论简帛隶书的字体演变

魏晓艳

简帛隶书作为秦至汉初的重要文字材料,在汉字的隶变阶段具有重要地位。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是字体演变的基础,简帛隶书书写元素的演变表现为笔画平直化和方折化;构形元素的演变表现为构件类型上以半篆半隶为主,构件功能以表义示音为主,构形模式以义音合成为主,形声系统的形成是汉字构形系统走向成熟的标志。简帛隶书字体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字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而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书写者以及社会因素等,对其字体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秦至汉初; 简帛隶书; 字体演变; 书写元素; 构形元素

秦至汉初是字体演变的重要时期,在众多书写载体中,简帛是记录古文字的主要材料,简帛文字遵循了汉字的自然演进序列,更能反映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其隶变速度也快于其他书写载体的文字。青川木牍、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龙岗秦简、关沮秦简、里耶秦简、马王堆简帛、银雀山汉简九种简帛材料,涵盖了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连续的时间段,可以较为细致地考察字体由篆到隶的演变过程。本文拟从汉字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两个维度,探讨秦至汉初简帛隶书字体演变的特点及原因。

一、简帛隶书书写元素的演变

书写元素是指汉字成形的要素,包括线条、铸迹、笔画等。春秋战国之际,汉字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义符和音符组合系统,但书写元素则差异甚大。秦至汉初简帛隶书处于隶变时期,其书写元素具有过渡性,既有篆书线条的遗留,又有现代笔画的产生。其中,笔画的形成是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汉字符号化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书写元素的演变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笔画平直化

有的是弧线纵向延伸拉直形成了竖画,但其比例远低于线条趋向横画。简帛隶书横向发展加速,从而为隶书的扁方体势创造了条件。如“下”,始皇诏权(三)—青川(正二17)—放马滩(日甲一七二5)—睡虎地(效22)—岳麓(942·3)—龙岗(二三八1)—关沮(一六五7)—里耶(J195正一19)—马王堆(合107)—银雀山(40);“平”,石鼓(吾水)—睡虎地(效35)—岳麓(92·9)—龙岗(一四一5)—关沮(二四贰4)—马王堆(星034)—银雀山(346)等,其中的弧线被纵向拉直成竖画。

笔画平直化遵循了趋直性原则。篆书弧线弯曲圆转,运笔时间长,而书写实践要求写得快,线条拉成直线可以缩短笔程,提高书写速度。趋直性原则在隶变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篆字符号化之后,它使没有区别作用的曲线或折线变为直线,从而使象形字大为改观*王凤阳:《汉字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222页。。笔画的形成使汉字构件的象物性减弱直至消失,促进了汉字符号化的进程。

2.笔画方折化

笔画平直化、方折化是秦至汉初书写元素演变的突出特点。笔画的曲直、连断、方圆等变化在古文字阶段虽也存在,但只是局部的、零散的,隶变阶段表现得较为集中、常见。这种普遍的、大规模的变化极大地破坏了汉字形体的象形性,推动了字体符号化进程。书写元素的平直化、方折化使古文字已有的线条系统逐渐消失,笔画系统逐渐形成,这是汉字发展趋向成熟的标志。有了简明的基本笔画,从笔画、构件到书写才有明确的规范。书写元素的逐渐定型使构形元素的组合结构更加有层次,构形系统渐趋严密。

二、简帛隶书构形元素的演变

构形元素是最小的、具有构意功能的单位,它是体现汉字构造意图或造字理据的基本要素,是汉字的基础构件。构形元素系统的演变,是决定汉字体系演变的重要因素*陈淑梅:《汉字演进过程中构形元素的演变》,《文字学论丛》第四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随着书写元素的变化,构形元素的形体、功能、构形模式也逐渐变化,秦至汉初简帛隶书的构形元素渐趋规整化、定型化。

1.构形元素形体的变化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古文字阶段的构形元素由线条构成,具有很强的象物性,且异体众多,构形元素归纳性不强,成字化、类别化程度低。简帛隶书字体具有过渡性,书写元素既有线条又有笔画,由此所组成的构形元素既有篆书构件也有隶书构件,还有半篆半隶构件以及草化构件,构形元素的多样性是简帛隶书字体渐进性的重要体现。睡虎地、马王堆、银雀山三大简帛中构形元素类型如下:

表1简帛隶书构形元素类型表

(魏晓艳:《简帛早期隶书字体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5页)

2.构形元素功能及构形模式的变化

构形元素的功能是指构件在构字中所体现出来的构意作用,构件按其不同功能进行组合,从而体现出字形的构意。不同阶段汉字构形体系中的构件功能也有差别,古文字阶段中构形元素的基本功能有象形、表义、示音、标示等功能。隶变中有些构件功能减少了,又增加了新的功能,显著变化是象形功能构件减少,表义、示音构件成为构形元素的主体,义音合成成为主要构形模式。

表2古文字构形模式例示

(郑振峰:《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从甲骨文到小篆,义音合成构形模式不断增加。义音合成的构形模式,在甲骨文中占17.3%,春秋金文中占50.9%,战国时代楚文字中占74%,小篆中占87.39%。汉字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其明显标志就是形声字的大量产生与发展。形声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表3 睡虎地秦简构形模式表

(楼兰:《睡虎地秦墓竹简字形系统定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4页)

表4 马王堆帛书构形模式表

李丰娟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形声字研究》中整理出单字1547个,其中形声字862个,占单字总数的55.72%*李丰娟:《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形声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01页。。银雀山汉简中的形声字比例和睡虎地秦简中的基本一致,占据主体。

由以上数据可见,殷商到秦汉之际,形声字不断增加:睡虎地秦简中占58.34%,马王堆帛书中占73.52%,银雀山汉简中占55.72%。隶书与小篆同源异流,前者遵循了字体的自然演进,后者经过了人为规范,二者并行发展,汉初隶书中,形声字已经与规范化的小篆形声字比例接近,构形模式的形声化在简帛隶书中也已实现。义音合成模式是汉字维持自身系统严密性的最优化模式,是汉字构形系统走向成熟的标志。构形模式发展为形声结构为主,使构件功能更加简明、确切,构件不需要以象形的图画来记录词义,而是依靠自身的意义信息来表意,依靠构件之间的功能组合关系来体现构意。这种变化为字体演变提供了空间,笔画组合与构件布局可以从书写便利的角度出发,而无须顾及形体的象形意味。形声字的大量产生,对字形的定形和规范起了促进作用:第一,组字的不同构件之间需要相互收敛让就,空间范围的缩小约束字形,使其循规蹈矩;第二,同一构件在大量的合体字中出现,字形不能有太多变化,否则就不易辨认,增加记忆负担;第三,同一个构件既可作形符也可作声符,从而促使声符和形符的位置与形体逐渐固定。

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的演变推动着字体的变化发展,使汉字的构形系统发生调整。书写元素符号化使构件象形性逐渐消失,同一构件可根据不同功能出现在不同的汉字中。这是对汉字基础构件的一次大规模简化和调整,基础构件参与构字能力得以加强,汉字构形系统更加成熟。

三、简帛隶书字体演变的原因

秦至汉初正处于汉字隶变阶段,字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内、外因作用下进行的,隶变的根本动力是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秦至汉初的重要文字材料,简帛隶书在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演变,同时还受到其他因素制约。其特殊的书写材料、书写工具,处于历史变革阶段,政治环境的变化,汉字应用的文化层面下移,身份多样的书写者也是影响字体演变的重要因素。

1.汉字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促使简帛隶书字体发生了根本改变

字体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字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使用中的汉字系统具有开放性,存在着多重矛盾,如字形上繁与简的矛盾,字量上多与少的矛盾,书写上杂与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推动着汉字发展的新陈代谢。汉字的发展离不开书写,书写上的实用需求会促使书写元素形态、数量、走向以及构形元素形态、组合关系的变化。以形表义是汉字造字的主要原则。汉字造字伊始,表示本字本义皆有其初,字体象形性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语言也在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日趋复杂化,语言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词由本义而延伸出引申义,同时假借义也多起来,从而引起词义的复杂化。在汉字应用范围扩大、字量增多、书写效率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字形与本义联系的直观性大大下降,形体逐渐符号化。为了适应记录语言和书写便捷的需要,汉字体系内部总要不断地调整发展。

秦至汉初的简帛隶书正处于隶变初期,隶书产生以前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以象形、一物多形为根本,从甲骨文到篆书,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减弱。但由于一直以线条为书写元素,象形性并未彻底消失,而书写的实用性需要更为便捷的方折笔画来构成相对抽象的符号。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简帛隶书笔画逐渐平直化、方折化,导致篆体解散,并使笔意变成了笔势。笔意是造字时的用笔意义,古文字由线条组成,通常可以因形见义,笔意明确;而笔势由笔画组成,不能反映造字时的意义,只是构字的书写元素。简帛隶书的构形元素由象形构件为主发展为表义构件为主,象形性大范围消失,而象形性的降低又促进了构形模式的转变,逐渐发展为以形声为主。构形模式越单纯,构形系统就越严密。同时,汉字结构层次升级,由平面结构发展到以层次结构为主,汉字的构意通过直接构件体现,汉字结构富有概括性,这也是汉字构形系统成熟的重要因素。

汉字形体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汉字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一方面要求简便实用,求简易是汉字符号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汉字应该表意清楚不影响识别,形体之间要具有区别度。词义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词义演变会造成形义关系疏离,汉字据义构形的特点又促使汉字系统调整以适应汉字形义关系的变化,而汉字系统的调整是建立在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演变的基础上。书写元素的变化促进了构形元素的演进,构形元素由物象化到表义化的变化又影响了汉字系统的变化。

2.书写材料与工具等对简帛隶书字体演变具有直接影响

字形结构、字体风格和书写材料、书写工具关系密切。甲骨文刻写在坚硬的甲骨上,笔画纤细,多方折笔画。金文大多数为范铸,笔画肥厚粗壮,有肥瘦区别。篆书笔画圆转,隶书有波磔,楷书笔画方正,这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毛笔书写在简帛、纸张上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变化。

简帛隶书使用毛笔书写在简牍帛书上,书写工具、材料对字体有直接影响。毛笔在商代已成为书写工具,战国时代的秦墓、楚墓中也都有毛笔出土。隶变过程中,篆书从线条化向笔画化的过渡,与毛笔的任意挥洒分不开。隶书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的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钩的产生大概源于连笔,因为用笔迅速,直笔的尾端往往朝运笔的方向冒尖,后来美化固定就成了钩;点的前身一般是短画,为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才逐渐变成点,点在汉字不同部位的不同形状则体现了毛笔的弹性和书写者的审美要求*李恩江:《书写材料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1期。。毛笔柔软、富于弹性,有利于提高书写速度,易使笔画发生曲直、连断、转折的变化,在快速书写中促进字体演变。

迄今所知,隶书最初的形态呈现于战国秦简,战国以后古隶基本的书写材料是竹木简。作为隶书通行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之一,简牍对字体演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秦至汉初隶书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简牍帛书,尤以简牍为主。因此,有学者指出可以把篆书和分书之间的字体称为“简书”,一方面可表示简牍之意;另一方面还可表示简单、简略之意*丁秀菊、杨丽娟:《隶书、分书实乃两种不同的字体——关于隶书命名的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简牍记载的文字展示了汉字形体发展的重要历程,简牍对汉字外在形态、内部结构、行款格式等都有影响。

表5 秦至汉初简牍形制表

续表5

简牍名称长度宽度厚度每简大约字数龙岗秦简28厘米0.50.7厘米0.1厘米24字关沮秦简21.729.6厘米0.41厘米0.060.15厘米143字马王堆汉简27.6厘米0.7厘米0.1厘米25字银雀山汉简1827.5厘米0.50.7厘米0.10.2厘米30字

(李均明:《古代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3.书写者及书写内容对简帛隶书字体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书写者及书写内容对文字的书写有直接影响。书写者的身份可分为官和民,低级官书接近于民书,官方较民间保守,官方文字书写时间充裕,一般比较谨慎,不随意变动。民间的书写者文化水平比较低,为求快捷经常省减笔画,即使简省不当、文字潦草,也不会受到处罚。同时代的文字,简帛文字形体多有不同,一字往往有两三种形体,多为私人书写,而铜器铭文则较单一,改变程度比较小,多官方制作*许进雄:《判定字形演变方向的原则》,见《许进雄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86页。。简帛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系文字俗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了适应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产生。作为日常使用的一种简便字体,这种草率的、简单约易的俗体在民间通行,经常使用文字的官府书吏起了重要作用。简帛隶书的书写者众多,通过书写内容可以推测书写者的身份类型。

表6 秦至汉初简帛主要书写内容

续表6

简帛名称书写内容关沮秦简历谱、卜筮书籍、病方及数术里耶秦简秦时县级政府档案:政令、往来公文、司法文书、簿册、物资登记、转运里程书等马王堆简帛六艺类、诸子类、兵书类、数术类、方术类、地图类、遣册银雀山汉简兵书、子书、历谱

从上表可见,简帛隶书内容多为法律文书、方术卜筮。由此推测,书写者大多数为巫医百官、市井徒吏、军旅士兵,字体变化就发生在用字大众不经意间的日常书写中。小篆是秦代的官方字体,用于正规场合,隶书是一种辅助字体,使用者多为一般官吏。秦以吏为师,作为识字大众的下层人民经常接触到的文字内容,正是这些简易速成的法律文书,因而简帛隶书在民间流通程度比较高。隶书使用之初并不为上层阶级所重视,官府用隶书来处理日常事务也是迫于形势紧急,文字的实用目的比较突出。书写者在繁忙的事务中无暇顾及字体的规范和美观,篆书弯转的线条、曲折的笔画运笔时间长,不利于提高书写速度,笔画逐渐平直化、方折化,从而引起字形结构的变化,导致隶变发生。民间用字大众对字体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纵观文字的历史,书体上的革新历来来自民间书手。殷周以来象形的篆书破坏与刻工、陶工、商人、小吏之手;秦以来的篆书的破坏来自无暇作篆书的胥吏、戎马倥偬的军人以及引车卖浆的市民、往来贸迁的商贩之手。同样道理,隶书的各种变体也最早见于留在书牍、砖陶上的民间书手的手迹”*王凤阳:《汉字学》,第210页。。此外,字体规整与否还与文体性质有关。当然,这一现象不限于简帛文字。文体分类的不同取决于内容是否重要,而内容重要与否也可能会影响书写者的书写态度,书写态度的差异又影响了书写字体的选择,这些与书写者的微妙心理均有关系。

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社会地位、文化水平、方言区域、职业身份不同的人在使用汉字,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与习惯改造或者创造字形。这些个人使用的汉字逐渐得到大多数人使用认可,就会进入社会流通行列*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这种群众性的、自发的用字现象虽然带有较多的盲目性,但却遵循着约定俗成的规律。这些汉字随时都在对汉字系统的内部元素和结构关系进行着建构与破坏,新字体的产生也就在这种旧质要素与新质要素的共存与斗争中破茧而出。

4.社会因素对简帛隶书字体演变也有一定影响

文字属于社会现象,字体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也有一定联系。社会经济、政治变革也会反映在字体上,尤其是在文字使用量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时期,政权的瓦解和维护会给字体演变带来重大影响。字体变化往往处于一治一乱之间,小篆产生在春秋小乱、战国大乱之后,隶书风行于秦汉之际的大乱之后,楷书产生在汉末和南北朝大乱之后,这些并非偶然。政治稳定时期,为了书面交际需要,政府常用行政手段推行一种标准文字,所以治世的文字相对稳定。而大乱之后,王纲失禁,文字也就放任起来,各有风土,唯便是从,新体易出,所以新字体多处在大乱之际,新王朝的新秩序稳定之后,只能承认既成的改变,在此基础上重新统一,民间体就重新被规范为新的标准体*王凤阳:《汉字学》,第153页。。社会政治变革对字体演变的历史过程有着深远影响。

战国末年和秦汉之交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大的转变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政治制度的成熟时期,文字的使用量和应用范围空前膨胀,这为字体变革创造了社会需求。秦代官方用字是小篆,隶书在民间已经通行,而秦朝的短命使支撑小篆的政治力量突然消失。秦汉易代之际,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为字体的转化提供了契机。社会需求与社会变革相结合,促使隶书迅速传播并很快取代了篆书。字体演变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字体在旧字体中慢慢孕育、逐渐成熟,政治、经济等社会力量只能起到一定影响作用,可以加速或者推迟字体演变,促使或者抑制其流行推广,但却不能改变字体演进的方向。

文字的发展演变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发展规律,社会变化并非必然引起字体演变。文字与经济、政治是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字也包括字体在内,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是内因,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是外因。当文字发展出现内部矛盾时,社会因素常常会成为文字变革的导火线,推动文字变革。隶变的发生,简帛隶书的孕育和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字演变的交汇。

四、结语

汉字体系的构成与发展是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的演变交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演变始于书写元素的变化,书写元素的变化又是字体演变的前奏。秦至汉初是字体演变的重要历史时期,简帛隶书处于隶变阶段,书写元素方面主要表现为笔画平直化、方折化,笔画的形成使汉字有了简明、有序的书写单位,由此也导致了构形元素在形体、功能、构形模式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构形层次由平面结构为主发展到以层次结构为主,构形系统更加严密和成熟。字体演变的根本动力在于汉字发展的自身规律,形体的繁简、笔画的方圆等变化,皆来自书写汉字和识别汉字的矛盾,求简易与求区别自始至终作用于字体的演变。汉字发展到战国末年,文化与教育从宫廷到民间,社会事务繁多,导致汉字书写必然追求尽可能的简捷。字体演变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书写载体、书写工具、书写者以及在历史变革阶段,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动,都是简帛隶书字体演变的推动因素。

[责任编辑:丁秀菊]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Bamboo and Silk

WEI Xiao-y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R.China)

Chinese characters on Bamboo and Silk from Qin dynasty to the early of Han dynasty are important writing materials. It has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 characters evaluation. The writing elements and configuration elements are important basi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cript. The evolution features of the writing elements are their strokes’ flat trend and square trend. The evolution features about configuration elements are that the component type is mainly in the half seal characters and half official script; the semantic and phonetic component functions become the main part. The configuration mode bases on speech synthesis. The formation of the phonogram system is the sign of the maturity of Chinese character configuration system.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e script evolution lies in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 system. Writing materials, writing tools, writers and social factors are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script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Bamboo and Silk.

Qin dynasty to the early of Han dynasty; Chinese characters on Bamboo and Silk; script evolution; writing elements; configuration elements

2013-12-31

魏晓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文学博士(北京 100875)。

猜你喜欢
简帛构形字体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字体的产生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简帛文献中的“吕遂”相关问题初探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否定副词“弗”的主观化语用特征——以简帛文献中的用法为例证
马王堆汉墓简帛首度全面公布
组合字体
甲骨文构形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