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核潜艇首航印度洋

2014-03-09 08:44谢瑞强
军工文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军事力量印度洋核潜艇

文/谢瑞强

把印度洋视作“印度之洋”的印度颇为担忧,但中国核潜艇能够隐蔽进入印度洋执行任务表明,海军的潜艇作战体系已经具备支撑潜艇在远海执行相关任务的能力。

据印度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杂志《今日印度》近期报道,一艘中国攻击型核潜艇首次在印度洋海域进行了两个月的公开巡航,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于2013年12月3日将此事通知了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五国军事机构驻北京联络人员。

印度海军情报部门认为,这艘潜艇于通报当天离开海南的三亚海军基地,12月13日经东帝汶翁拜海峡进入印度洋,最终驶抵亚丁湾,于2014年2 月12日结束巡航,据信,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进入印度洋。众所周知,出于保密的原因,各国核潜艇极少公布本国核潜艇动向信息,中国出人意料公开核潜艇首航印度洋引起了防务界的极大关注。

印度的例行性担忧

对于中国核潜艇首次进入印度洋执行任务,印度媒体和官员普遍表达了担忧之情,曾任印度海军南部军区司令的海军中将KN•苏希尔称,中国已经鲜明地展示了在我们“后院”可怕的控制力。印度对外情报局和海军情报处联合撰写的机密情报评估称,中国核潜艇进入印度洋严重增加了印度的安全担忧。

正如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基欧汉指出的那样,海洋是一种全球公用品,不受单个国家管辖。即使《联合国海洋公约法》通过之后,公海的国际法属性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中国核潜艇进入印度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印度国家上下却表现出不应有的普遍担忧情绪。

中国强化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和印度将印度洋视为“印度之洋”的排他性的海洋战略相互抵触,是产生普遍担忧情绪的主要原因。中国此举根源于后冷战时代印度洋地缘战略地位和地缘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

↑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提起印度洋的重要性,很多人会下意识想到海权论创始人马汉的预言:“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通往各大洋的要冲。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印度洋在新时期展现出来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和地缘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了中国、印度等大国的战略抉择。

对于中国而言,印度洋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价值首先体现在能源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游戏的关键因素。据普氏能源资讯统计,中国2013年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总量为2.1078亿吨,占总进口量的86%,这些石油运输都需要经过印度洋航线,因此有效保护印度洋航线的安全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

除了能源,印度洋地区还蕴含丰富的战略矿资源。据统计,印度洋地区锰储量占世界的85%、钒储量占世界的65%、铬储量占世界的86%,丰富的战略矿资源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

战略资源的相对集中和印度洋独特的地理构造,导致中国进口战略资源的航线过于单一及集中。由于航线基本上处于潜在竞争对手的控制范围之内,中国进口战略资源的顺畅度存在很大的战略风险。

鉴于此,中国必须实施相应的印度洋战略以加强印度洋航线的安全。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核心是“印度洋是世界之洋”,强调印度洋的公共属性。对于如何维护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中国采用了“非直接进入”和“直接进入”两种策略。“非直接进入”策略即通过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合作保障利益,近年来中国向一些印度洋沿岸国家援建港口就是“非直接进入”策略的具体举措之一。

“非直接进入”策略属于国际合作的范畴,国际合作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减弱或消失,那国家间合作就难以为继,因此维护国家海外利益不仅需要国际合作,还需要国家军事力量“直接进入”相关区域维护利益。

军事力量维护海外利益的前提是这种力量必须及时出现或早已部署在某个地方。在一国军事力量中,海军是最能充分利用海洋的军种,其也是维护主权国家海外利益最好的军种。

中国海军“直接进入”印度洋在等级上经历了军舰访问、反海盗护航、海军远海战备巡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小心翼翼的“直接进入”体现了中国期望相关国家慢慢适应中国军事力量进入印度洋的现实。

作为进入印度洋的后来者,中国军事力量即使小心翼翼“直接进入”,但引起一些国家的不同心理反应自然不可避免,把印度洋视作“印度之洋”的印度最为敏感。

印度的政治精英和战略家始终认为,印度的安危命系于印度洋,印度控制印度洋是必须且不可避免的,印度的战略目标就是将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中国军事力量进入印度洋必然分散印度相对有限的军事力量,阻碍印度控制印度洋。

从上述认知出发,中国军事力量进入印度洋都会被印度视为战略利益潜在的、可能的威胁。无论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反海盗护航、还是在印度洋进行训练演习,每次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执行新的任务,印度国家上下都会“例行”表达出担忧之情。核潜艇这种比较敏感的武器首航印度洋引起印度国家上下的猜忌和担忧,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中国核潜艇进入印度洋属于必然

↑亚丁湾护航编队

随着中国在印度洋利益的不断上升,不管印度乐意不乐意,中国海军都会出现在印度洋。从今年初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战备巡逻训练编队首次进入印度洋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展现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执行反海盗、搜救演习等非常规任务,体现海军主要职能的战备巡逻也开始成为中国海军显示军事存在的另一个举动。

以往进入印度洋的中国海军装备都是水面舰艇,由于缺乏有效的空中和水下掩护,其战时的生存能力不容乐观。现代海战体系通常是由空中力量、水面力量和水下力量等组成的立体作战体系,随着中国航母及大型驱护舰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海战体系中的空中力量和水面力量已经获得了初步解决。

在水下力量方面,潜艇是海军水下力量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国潜艇出现在印度洋的时间早晚,依赖于海军水下力量何时具备隐蔽前出印度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基于中国潜艇技术的发展及支撑潜艇执行远洋任务体系的逐步完善。

中国海军水下力量进入印度洋的前提是拥有具备进入印度洋的潜艇装备。特殊的装备特点和战术用途决定了水下隐蔽性是潜艇完成作战使命的基本性能。潜艇为了保持自身的隐蔽性,战备出航时需要在水下长时间航行,考虑到中国的地理位置,水下续航时间有限的常规潜艇无法胜任这一任务,具备超长水下续航时间的核潜艇成为了首选。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发展核潜艇技术,经过50余年的发展,海军核潜艇装备水平已经进入第二代阶段。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执行此次首航印度洋任务的核潜艇型号为093型攻击型核潜艇。

093型核潜艇水面排水量约5000吨,水下排水量约7000吨,潜艇水下最大航速在29节左右,具备水下无限续航能力。潜艇搭载了完善的声呐系统和武器,其具备执行反舰、反潜等多种任务。和上一代091型核潜艇相比,093型核潜艇拥有更好的水下隐蔽性、探测能力,综合性能基本达到早期国际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标准。

由于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通道比较单一,核潜艇若没有良好的隐蔽性,其很容易遭到他国海上力量的跟踪或骚扰,从而丧失潜艇利用自身隐蔽性优势秘密进入印度洋执行任务的优势。中国向多个国家通报核潜艇进入印度洋侧面反映了其对核潜艇隐蔽性的自信。

中国核潜艇能够隐蔽进入印度洋执行任务表明,海军的潜艇作战体系已经具备支撑潜艇在远海执行相关任务的能力。由于潜艇航行在水下,为了保证潜艇水下航行的安全性,潜艇远航之前必须对预定航线水文状况、海底地形等有充分的掌握。中国核潜艇进入印度洋路途遥远,航线海域情况复杂,其能够隐蔽进入印度 洋并安全返回,背后的周密准备功不可没。

潜艇远航执行任务还必须解决指挥通信的问题。潜艇利用海水这一特殊介质隐蔽自己,但这也给对潜通信带来了困难。低频和超低频通信技术是解决潜艇水下通信的重要通信技术。093型核潜艇能够长时间在印度洋活动,这也说明中国战略通信系统已经能够覆盖印度洋海域。

(2014年第12期《凤凰周刊》)

猜你喜欢
军事力量印度洋核潜艇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大揭秘——核潜艇的武器库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去印度洋
军事力量海外运用的国家利益分析
应更加灵活地运用军事力量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魂断巴伦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