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门闩

2014-03-10 01:33朱启新
月读 2014年6期
关键词:门户鲁国关键

◎ 朱启新

“关键”是门闩

◎ 朱启新

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的字词其本义往往会发生转义的变化,即所谓“引申”。引申,是将某字某词原本的意义扩展其范围,升华其内涵,最常见的是,原属名词的转为动词使用,原为动词的而用作名词,甚至转义成另一种比其原意更为抽象的概念。如“关”与“关键”,便是典型的例子。

“关”与“关键”初时作为实物名称,古代都是指门闩。只不过,“关”是简单的闩,“关键”是复合的闩,完全与当今所运用的意义不同。

先说“关”。

《说文解字》将“关”字讲得很具体很明白: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用一根木头,横着紧抵门户,这根横木就叫“关”。现在,我们都说关门,古人却说闭门。为什么古时不说“关”只讲“闭”?因为先秦时期乃至秦汉,“关”是实物,是一根门闩,不作动词使用。而“闭”,不仅仅把门合上,还得加闩,才是对字义完整的理解。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举关”“斩关”和“枕关”诸说,所说的“关”,便是门闩。举关、斩关的“关”,是指城门的门闩;枕关的“关”,则是一般门户的门闩。

《吕氏春秋·慎大》篇记:“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劲大,能够举起鲁国城门门闩。在“子曰”中不见提到,这是孔夫子不拿举关炫耀自己臂力超人。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乙亥,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臧纥,即臧孙纥,鲁国人,鲁襄公二十三年,因受到季武子攻击,从鲁国逃到邾国。鹿门是鲁都东门,邾国在鲁国东南。臧纥斩断鹿门的门闩出逃,是取其近道。

《史记·刺客列传》记,晋国人豫让早年曾经给赵国的吉射和荀寅干过活。赵国以众人(普通人)相待。众人的待遇是怎样的呢?汉代贾谊写的《新书》中记了豫让的一段话:“我事中行(即荀寅),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豫让享受的是帷帐当衣披,门闩当枕头的待遇。“关”为横木,可以当枕。

古代小说中常有“拔关而出”“拔关夺走”之句,“拔关”,就是拔掉门闩。另有“斩关落锁”“拆关破楗”的说法,则要联系到“关键”了。

再说“关键”。

“关键”,是“关”与“键”的组合词,原为两物,同为门闩,需要组合在一起使用。关键的“键”,开始写成“楗”,说明是先用木制,后来才有金属的。所以,“关楗”也作“关键”。“楗”与“键”是同源字,“楗”字为源,“键”字为流。

“楗”是怎样的门闩呢?

《说文解字》有此字,并没有讲明白:

楗,歫门也。

歫,即拒,止也,非常抽象,难以捉摸。段玉裁注“键(后文凡楗都写成键)谓牡”,也不易懂。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解:“键者,门之牡也。盖以木横持门户,而纳键于孔中,然后以管籥固之,管籥即今之锁也。”所谓“纳键于孔中”,就是插入关上凿出的孔内。有人说,“关键”者,横者为“关”,竖者为“键”。更有人说,古代的“闭”字,本作“闬”。“门”内的“干”,形象地显示横闩加上直闩。后来抄写不注意,将干字下面的一横变成斜撇,闬成了闭。闬泛指为门,而闭作为名词,指闩门的孔。这种说法很有意思,是否有所根据,无法确定。但是,“关键”的初义是门闩,并没有错。

古代的“关键”实物不易保存,至今尚未发现,而在一些古墓葬中见到的顶门器,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闭门以后,无法推开。

门户紧固,要靠“关键”。老子《道德经》上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算筹,也能求得答数;善于堵门的人,没有门闩,也能将门关得紧紧的,使人打不开。显然,这段话中,已将“关键”作了引申,以说明善闭者的技能。而“闭”并非即是闭门,可以理解为设计种种阻挡某种行为的计谋,不必采用老一套硬顶硬堵的办法。另一方面,如汉代卜者严君平所说的“拆关破键,使奸者自止”。显然,这里说的拆关破键,决不是实指拆除“关键”,而是转义为广开言路,只要去掉种种人为的障碍,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便无计可施了。老子的话和严君平的话,看似矛盾,其实是事物处理的两个方面。这就要审时度势,确是非常“关键”了。

至今,人们听到“关键在于”“关键的解决”等词语,不会想到说的是门闩,因为长期引申运用,早已忘却原词本义了。

(选自《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门户鲁国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关隘:要道门户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高考考好是关键
柳季与岑鼎
门户经济构造开放高地——“三个经济”特别报道之三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蒋百里:“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努力”
中小型高校图书馆门户的设计与实现——以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门户为例
鹏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