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学”成为“既懂又会”的有效途径

2014-03-10 14:47祁银锁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数学

祁银锁

我们常常听到来自同行们的抱怨,许多问题讲了再讲,学生还是不会或没有掌握;来自学生的类似声音是,上课老师讲的也能听懂,内容也熟悉,做了很多、练了不少,但是,一旦遇到考试,很多问题就不会解决了,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题目做起来就有困难.的确,长期以来,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但是效率不佳.数学教育在一个迷茫、沉重、痛苦、低效运行的怪圈之中.如何克服上述现象,数学教育界给予了广泛关注,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曾设“懂而不会”问题讨论栏目,让教师各抒己见、各献对策,其中很多观点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笔者在想,除了“教”的原因之外,若能在学生的“学”上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许能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一、“懂”和“会”的理解与把握

数学知识也好、技能也好、思想方法也好,都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因此,必须有一个针对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关于“懂”和“会”的判断标准.“懂”就是知道、了解,“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王光明、杨蕊老师[1]对“会”用了会说、会认和会用三个标志来衡量,而且认为学生只有达到“会”的三个标志,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说明是真正的理解,这样的“会”是融会贯通的“会”,是深刻理解的“会”,是能够应对各种问题情境的“会”.显然,这个“会”,强调理解和深刻理解.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将“懂”和“会”更加具体化,课程标准也给我们这里所讲的“懂”和“会”用课程目标进行了诠释,而且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内容标准进行分解使之具体化、明确化.在三维目标中,则分解得更为具体,如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模仿、迁移、经历、体验、探索等词语加以描述.

二、“懂而不会”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理解的过程.这其中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只能凭借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2].实际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素养与能力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学生的自主、主动的参与.

但,反思我们当今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扮演严重的“越位”,“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是停留在理念上,仍然是教师讲得太多,不给学生真正参与的机会.甚至很多公开课,课件播放代替板书推演,学生很难有思考时间和空间;还有一些教师依然认为讲了学生就“懂”了,讲了好多遍就应该“会”了,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状态下.而学生未能真正经历观察、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缺乏思考、体验、消化、选择和再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得不到真正落实.这样,学生很难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从“学”的角度结合学习心理学分析,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只是被动接受,就不会实现认知的建构,被动的学习导致学生不求甚解,知识游离在结构之外,不能形成网络,更不会得到灵活运用.因此,即便是“懂”了,也不能迁移、联想,更不会形成能力、举一反三.

三、让学生的“学”成为“既懂又会”的有效途径

客观地讲,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也能使学生获取一定的学习结果.但是,由于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完成认知新的建构,使认知升华.所以,这种接受式学习只能做到“懂”.那么,要实现“既懂又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新课程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通过真正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使知识“生根”、认知优化、能力提升,实现“既懂又会”.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下面几点.

1.让学生在真正参与、自主学习中实现“既懂又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关键是注重过程;参与知识的产生、演化、形成的过程,参与概念抽象、定理推证、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不仅是行为参与,更重要的是认知、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教师始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表现,使学生的思维参与保持最佳的状态,让学生想学;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发现、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和兴趣,这样,他们的思想才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明显提高,才能使学生既“懂”又“会”.

一次关于二次函数的复习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针对一段时间所任班级学生课堂参与不太主动等情况,笔者设计了最基本的二次函数复习学习活动.将本节课全部交给学生,除了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学会运用.上课开始便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有关内容,思考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二次函数知多少?二是高中的二次函数学习与初中的有什么不同?讨论的内容涉及哪些基本问题?三是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联系?一节课,针对问题,按照“问题引入——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质疑补充——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学生从问题开始,积极思考,人人参与,踊跃发言,小组展示,分享交流.就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性质、涉及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与方程、不等式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式的学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让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的过程中实现“既懂又会”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使得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加之课程内容多,使学生不易掌握.学生要学“懂”数学,学“会”数学,实践证明,那种流水线、按套路、高强度的训练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数学教学,而是要返璞归真、理解本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养成日常的预习、听讲、记笔记、及时整理归纳的习惯,更要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应做好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全面性,指导学生养成一些基本的思维习惯.如,整体思维的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归纳类比的习惯等.

3.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既懂又会”教材的每一个模块都设计了一些课题学习和探究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是直面生活实际问题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经验与方法去完成,要发挥小组同伴的共同智慧,经历尝试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建模、交流分享、问题解决与经验获得的全过程,应该说这是一次学习能力提升的绝好机会,是一条由“既懂又会”的现实通道.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收获成功的喜悦,并坚持不懈落实好探究活动和课题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杨蕊.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10):7-9.

[2]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