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差异发展

2014-03-10 11:08毛国永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浮力结论物体

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科学探究活动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但是,调查表明,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在现有的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就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做一些阐述,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科学学习的过程,包括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训练、分析问题的习惯等;其次,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在科学学习中,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课,教材试图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一结论,从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常规的习题来检测、评价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程度,下面两组试题就是新授课中常见的检测题。

1.比较下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1)如图1所示,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都浸没在水中,比较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

(2)如图2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都漂浮在水面上,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3)如图3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水和酒精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4)如图4所示,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铁球,都浸没在水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将质量是2.34kg的铁块浸没在水中,请计算该铁块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上述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如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显然,这种评价的内容是不够全面的,它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过程与评价对象。再如,评价的方式是教师居高临下地考查学生,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改进:考虑到“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们用经常性的课堂活动记录表来记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并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简表如下)。同时,考虑到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是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因此,在参与意识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参与情况;在探究能力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评价的方式是让学生随着探究活动进行,记录其中的要点。小组性的活动由小组记录员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反思,简要小结活动的收获和问题。通过这种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创设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为充分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实践中我们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1)更为开放的评价权限,即除了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外,还可以适当地把一部分命题权交给学生,这样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参与评价,还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

相应的发展和提高。(2)更为创新评价过程,如合作“考试”,“知错可改”等,在学生回答探究问题或进行探究时,鼓励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当堂纠错,以强化评价的教学与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3)更为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比如反馈强项的自选化,即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完成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评价方式的自省化,即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探究结果以及自己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促进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可用图5表示。

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我们采取了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在具体教学中,在建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后,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创意:有的小组提出“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6);有的小组提出“用溢水杯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7);也有的小组提出“用量筒测出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并计算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方法如图8);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对本组方案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同样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有的小组用文字表达实验结论,有的小组用数学公式表达实验结论,也有小组用图表来表达他们的实验结论。同样,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结论。我们看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师生共同归纳出“浸在水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水)”之后,教师通过追问“实验的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呢?”引导学生反思:如果浸入的液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浸入的类型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被浸的物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并鼓励学生用实验探究:换不同的液体重做实验,如把水换成酒精等,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让物体部分浸入,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换用不同材料或形状的物体,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提出的猜想是否合理;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搜集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得到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结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参加探究活动是否积极;在探究活动中,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如何;等等。这样,通过“自省化”的评价,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

为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功能。实践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比如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延迟评价,不轻易评判学生的回答,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注重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发展功能;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还可采用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的动态评价方法,以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等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国永等.情景·联想·探究·体验——浮力教学札记[J].物理教师,2006(12).

[2]叶镇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初中科学新课程多元化阶段性教学评价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8).

[3]熊士荣.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3).endprint

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科学探究活动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但是,调查表明,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在现有的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就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做一些阐述,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科学学习的过程,包括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训练、分析问题的习惯等;其次,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在科学学习中,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课,教材试图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一结论,从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常规的习题来检测、评价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程度,下面两组试题就是新授课中常见的检测题。

1.比较下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1)如图1所示,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都浸没在水中,比较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

(2)如图2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都漂浮在水面上,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3)如图3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水和酒精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4)如图4所示,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铁球,都浸没在水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将质量是2.34kg的铁块浸没在水中,请计算该铁块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上述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如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显然,这种评价的内容是不够全面的,它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过程与评价对象。再如,评价的方式是教师居高临下地考查学生,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改进:考虑到“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们用经常性的课堂活动记录表来记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并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简表如下)。同时,考虑到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是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因此,在参与意识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参与情况;在探究能力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评价的方式是让学生随着探究活动进行,记录其中的要点。小组性的活动由小组记录员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反思,简要小结活动的收获和问题。通过这种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创设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为充分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实践中我们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1)更为开放的评价权限,即除了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外,还可以适当地把一部分命题权交给学生,这样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参与评价,还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

相应的发展和提高。(2)更为创新评价过程,如合作“考试”,“知错可改”等,在学生回答探究问题或进行探究时,鼓励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当堂纠错,以强化评价的教学与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3)更为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比如反馈强项的自选化,即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完成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评价方式的自省化,即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探究结果以及自己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促进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可用图5表示。

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我们采取了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在具体教学中,在建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后,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创意:有的小组提出“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6);有的小组提出“用溢水杯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7);也有的小组提出“用量筒测出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并计算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方法如图8);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对本组方案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同样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有的小组用文字表达实验结论,有的小组用数学公式表达实验结论,也有小组用图表来表达他们的实验结论。同样,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结论。我们看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师生共同归纳出“浸在水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水)”之后,教师通过追问“实验的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呢?”引导学生反思:如果浸入的液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浸入的类型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被浸的物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并鼓励学生用实验探究:换不同的液体重做实验,如把水换成酒精等,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让物体部分浸入,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换用不同材料或形状的物体,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提出的猜想是否合理;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搜集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得到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结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参加探究活动是否积极;在探究活动中,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如何;等等。这样,通过“自省化”的评价,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

为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功能。实践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比如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延迟评价,不轻易评判学生的回答,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注重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发展功能;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还可采用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的动态评价方法,以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等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国永等.情景·联想·探究·体验——浮力教学札记[J].物理教师,2006(12).

[2]叶镇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初中科学新课程多元化阶段性教学评价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8).

[3]熊士荣.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3).endprint

新一轮课改开展十年有余,科学探究活动已逐渐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已成为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共识。但是,调查表明,由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在现有的探究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探究活动,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鉴于此,如何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就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做一些阐述,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科学学习的过程,包括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训练、分析问题的习惯等;其次,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在科学学习中,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课,教材试图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一结论,从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常规的习题来检测、评价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程度,下面两组试题就是新授课中常见的检测题。

1.比较下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1)如图1所示,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都浸没在水中,比较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

(2)如图2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都漂浮在水面上,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3)如图3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水和酒精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4)如图4所示,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铁球,都浸没在水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将质量是2.34kg的铁块浸没在水中,请计算该铁块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上述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如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显然,这种评价的内容是不够全面的,它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过程与评价对象。再如,评价的方式是教师居高临下地考查学生,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改进:考虑到“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们用经常性的课堂活动记录表来记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并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简表如下)。同时,考虑到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是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因此,在参与意识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参与情况;在探究能力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评价的方式是让学生随着探究活动进行,记录其中的要点。小组性的活动由小组记录员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反思,简要小结活动的收获和问题。通过这种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创设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为充分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实践中我们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1)更为开放的评价权限,即除了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外,还可以适当地把一部分命题权交给学生,这样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参与评价,还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

相应的发展和提高。(2)更为创新评价过程,如合作“考试”,“知错可改”等,在学生回答探究问题或进行探究时,鼓励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当堂纠错,以强化评价的教学与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3)更为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比如反馈强项的自选化,即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完成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评价方式的自省化,即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探究结果以及自己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促进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可用图5表示。

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我们采取了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在具体教学中,在建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后,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创意:有的小组提出“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6);有的小组提出“用溢水杯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7);也有的小组提出“用量筒测出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并计算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方法如图8);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对本组方案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同样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有的小组用文字表达实验结论,有的小组用数学公式表达实验结论,也有小组用图表来表达他们的实验结论。同样,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结论。我们看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师生共同归纳出“浸在水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水)”之后,教师通过追问“实验的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呢?”引导学生反思:如果浸入的液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浸入的类型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被浸的物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并鼓励学生用实验探究:换不同的液体重做实验,如把水换成酒精等,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让物体部分浸入,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换用不同材料或形状的物体,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提出的猜想是否合理;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搜集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得到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结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参加探究活动是否积极;在探究活动中,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如何;等等。这样,通过“自省化”的评价,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

为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功能。实践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比如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延迟评价,不轻易评判学生的回答,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注重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发展功能;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还可采用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的动态评价方法,以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等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国永等.情景·联想·探究·体验——浮力教学札记[J].物理教师,2006(12).

[2]叶镇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初中科学新课程多元化阶段性教学评价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8).

[3]熊士荣.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3).endprint

猜你喜欢
浮力结论物体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神奇的浮力
悬浮的鸡蛋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