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与演讲技巧

2014-03-11 14:21王颖冲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域译员语速

∷王颖冲

在口译学习中,同学们最关注的几大问题包括听力理解、数字与词汇、背景知识积累等,很少有人想到需要专门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有些学生译文不错,但声音过小、语速过快、呼吸声过大、离麦克风太近或太远;有的开口先“一声叹息”,译完后又不由自主地开着麦克来一番“自我批评”。其实这些都和演讲技巧有关,及早训练便能有效矫正。

在口译入门的课程中,我们一开始并不急于让学生翻译,而是从演说和复述开始,培养声音质量、风度仪态、麦克风礼仪等,因为这些非语言质素将一直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笔者曾让学生们分成两人一组,各自准备一段两三分钟的讲话,关于自己生活中难忘的一件事。一人叙述,一人翻译,然后轮换。表面看来,每一轮的练习中只有译者得到锻炼,但其实讲者也能够克服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灵敏的应变机制,这些都是译员必备的素质。

有一位学生语言基本功扎实,原文的意思都能准确传递,译文也很流畅,但她在某次口译作业后的“译员手记”里自省:“The most disastrous thing is that when I listen to my work, I found that I have done my work in the tone of telling a scary story.”那原本是一篇轻松幽默的篇子,但由于她太紧张,对译文质量要求又高,声音就压得又沉又紧,略显阴森。细听其他同学的作业,好几段录音都有类似的问题:语言上没有疏漏,语气上却大相径庭。教师如果在最初的几节课安排适当的演讲练习,回放录音并给予指点,学生们便能够更好地体会语速、音量和语气的差异,并且更好地把握同类主题口译时的语域和用词。步入到后面演说口译的专题时,大家进一步意识到之前演讲训练的重要性:首先判断讲话的场合和听众,然后确定讲话的语域和语气,并在口译中尽量保持一致。所以不管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还是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还是普通的会议口译和联络口译,都能发挥自如,不欠不过。

实际工作中,译员并不总是待在同传箱子里做隐形人,很多场合下也需要走到台前,这时一些不好的小习惯就会暴露无遗,例如:转笔、抖腿、跷二郎腿、两眼死死盯着笔记,与观众没有眼神交流等。前期的演讲训练如果能及时纠正这些坏毛病,对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除了最基本的语音语调、语速音量、眼神、肢体语言,演讲技巧还包括应急技巧。由于种种原因,口译时没有听懂或者不会表达某个概念是正常的事,对于学生译员尤为如此。但正如演讲者不能因忘词而停下,译员也应该坚持完成交际任务。例如,某篇的汉译英中有一句:“有的夫妻还有可能在结婚之前就对他们的各自财产进行了公证。”“公证”一词让许多学生卡壳。一名学生虽然也不知道“notarize”一词,但巧妙地解释成“legally make clear their own respective properties”。尽管不确切,这种泛化处理至少流畅地完成了语段传意,尽到了译员的职责。

著名翻译家让·艾赫贝尔(Jean Herbert)在《口译须知》(Manuel de l’interprete)中指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必须首先成为好的演说家。的确,口译的核心在于信息转换、完成交际任务,译员应该摆正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避免演讲时过度演绎、喧宾夺主。但同时,沟通是口译的本质,“说”又是口译工作最终的呈现形式,所以演说技巧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ELL

猜你喜欢
语域译员语速
辩论赛之语速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