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萍萍
对于陶行知先生,做老师的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之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提得多么精彩,朴素浅显,通俗易懂。特别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一、生活中蕴藏着语文教学
语文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的身影。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首先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寻找语文教学与生活中的结合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蕴藏着教育
近日,在读《陶行知传》这本书,读到了另一则小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读到这则故事,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完全渗透在他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正如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身为父母,可能慢慢才会理解其中含义,但同为教育者的我们,是不是由这则故事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呢?笔者以为,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犯错中的资源。当看到孩子出现错误时,其实只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体现,有的人从中只看到错误,看到孩子的不对之处,而作为教育者,从中看到的应是本质,应是问题的核心。前者采取的方法是训斥,是阻拦,也许由此就让孩子与某一方面的兴趣渐行渐远;后者采取的方法是引导,是激励,也许孩子可以从此既保留了兴趣,又找到了恰当的方式来进行发展。学会从孩子犯错中发现闪光的资源,这是一名成功的教育者首先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其次,要蹲下身子与孩子一起经历。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身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丝与孩子的隔阂。你看,他亲自带着孩子来到钟表店,陪着孩子一起经历修表的整个过程,没有以师者自居,这样的平等,也是这样的亲切,试想,这将带给孩子多大的鼓励?这一次经历一定会刻在孩子的记忆里。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让我们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经历,我们将与孩子一同收获成长,而这时孩子内心的“爱迪生”怎会丢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是教育,蕴藏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一次捉蜻蜓的游戏,一次对孩子的批评,一次拆开手表的错误,都只是生活中一个个小小的插曲,可是以一位教育者的眼光来看,这其中却都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契机。这些教育的契机,也许转瞬即逝,只有即时适时的抓住,并且智慧无痕的引导,才能真正把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落在实处。善于观察孩子的生活,善于在生活中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并在无痕中加以点拨和引导,这样的教育便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我们从生活中感受了喜怒哀乐等情感,这些情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不断的丰富积累就形成了我们的人生经验。对于学生来说,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他的生活,决不能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成长看作是分离的,否则,教育脱离了生活也脱离了人生,也就不称其为教育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