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幸福姿态

2014-03-12 08:36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鄂璠
小康 2014年14期
关键词:拉萨小康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上个世纪里曾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激励下,创造过“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当“速度”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之后,2004年,它率先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针拨慢了5年,从2005年推迟到2010年;2005年,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制订发布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文明指数体系,7个一级指标中的“幸福指数”颇受关注;今年8月,深圳又掀起了一阵阵幸福的涟漪,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向特区34年生日致意的同时,也共同期冀8月26日能被设为“深圳幸福日”。

这座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去年已达到14500.23亿元的城市,正在对所向往和追求的幸福进行重新的诠释和定义。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拉萨市,虽然地区生产总值拼不过深圳,但其市民的幸福感却毫不逊色。在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中,拉萨市连续8年获“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拉萨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洛桑旦巴自豪地告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拉萨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拉萨市大力实施‘民生安市’战略,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每一个群众,筑牢了幸福拉萨建设的群众基础。”而今,已经筑牢了群众基础的拉萨,正对照着文明城市的坐标,积极推进幸福拉萨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努力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姿态。

一直领跑中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江阴市,早在2006年就率先提出“幸福江阴”的新理念,如今,幸福早已在那里安下了家;“古老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俱进”的西安市,则提出要“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建设和谐、宜居、美丽西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做出了《中共衢州市委关于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决定》,为人民群众描绘了“收入更称心、居住更舒心、保障更安心、平安更放心、生活更顺心”的幸福衢州愿景……

尽管“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曾一度让人揶揄嘲笑,但追求幸福本身却并不虚作浮夸,这是一个以幸福指数衡量一座城市生产力、竞争力的时代。城市,将如何肩负起让生活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的重任?

哪些城市让人更幸福?

城市因人而兴,因人而生动,因人而精彩……但人,能因城市而居,因城市而快乐,因城市而幸福吗?

近十年的“中国居住小康指数”、“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中国休闲小康指数”、“中国快乐小康指数”、“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测评结果,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人们选择是否落脚于一座城市,从理性上来说是“为了生存需要”,从感性上来说便是“能否获得幸福”。

哪座城市是你心目中的幸福城市?若将这个问题抛给中国人,一千个市民的心目中,会不会有一千个幸福城市?

8年前,《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腾讯网、央视国际、中国网等网络媒体,对中国70个著名城市的“幸福度”进行了调查。在3万多人的“票选”中,杭州位列“最幸福的十大城市”排行榜榜首,上海位居次席,丽江排名第三,厦门、青岛、大连、成都、苏州、香港、福州分列第四至十位。

虽然每个市民的心中都会装着自己心目中的幸福城市,但调查结果表明,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的“幸福城市”,在大部分受访者心目中都会“发光”。

杭州就是这样一座名符其实的幸福城市,在不同单位、机构进行的各种不同的幸福城市测评中,杭州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次数非常多。“天堂”,是人们对杭州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除了山光水色外,还有什么让人觉得生活在那里会很幸福呢?电影艺术家王晓棠曾说:“踏入这个城市,我会感到真诚、友善、美丽,人们不分老中青幼,彼此体贴互助,他们关爱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关注它的环保胜过自己的家……”

而真正带给杭州人幸福体验的还不止这些:对社会治安的信任,对居住的满足,对公共服务的肯定,西湖边散步的闲情逸致,等等,都让人们觉得,如果杭州都不幸福,还有哪里能幸福呢?

和杭州一样,多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还有拉萨。高寒缺氧、经济发展不如许多内地城市的拉萨,为何能够在样本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中脱颖而出?拉萨市委副书记马新明从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总结出了“幸福拉萨”的“十大密码”。

幸福拉萨的物质密码有五个方面。一是今昔巨变带来幸福;二是民生改善带来幸福,“拉萨市民感到幸福,关键是他们的基本民生需求得到了满足,拉萨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城镇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等民生制度建设,力求全覆盖、广普惠,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为幸福和谐拉萨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三是经济发展带来幸福;四是城市发展带来幸福,“在拉萨,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和气息,纵目眺望拉萨城,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连绵不断,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荫中具有藏式风格的现代楼房”;五是生态宜居带来幸福,“人们在这个城市中享受着最蓝的天、最净的水、最清新的空气和最灿烂的阳光,不必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而烦恼,过着舒心惬意的生活”。

幸福拉萨的精神密码也同样包含着五个方面。一是无私关怀带来幸福;二是文化发展带来幸福;三是社会公平带来幸福;四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入人心;五是团结稳定带来幸福。

杭州和拉萨的幸福固然出彩,在各种幸福城市测评中上榜过的上海、丽江、厦门等城市的幸福固然精彩,但中国人心目中的“幸福城市”却远不止这些。“生活在哪里,你能感觉到幸福?”去年,当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面对《小康》杂志提出的这个问题时,“条件反射”出的答案并不仅仅局限于他们所生活的地方,而是一长串城市的名字,他们写出的“幸福城市”名单里,不仅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还有武汉、大理、扬州等二三线城市。不管这些城市的GDP如何,能让人幸福,才能拥有旺旺的人气和让其他城市羡慕的人缘。

幸福城市的资本

城市如何让人更幸福?早在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边沁就提到,城市的主要目标应该通过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以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如何增加快乐、减少痛苦,并不好测量。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更加具体地指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要素,从宏观层面包括稳定的社会秩序、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宜人的自然环境,就个人层面,包括美满的婚姻、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社会关系等。不丹政府则提出了由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文化发展和政府善治四个方面要素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HN)指标”。

在中国,幸福城市的研究在学术界还是个很新的命题。而对于各个城市的主政者来说,如何打造幸福城市,如何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却成为近年来愈来愈重要的议题。滚烫的幸福成为各地官员的施政目标,专家学者们亦为此设计了不少关于幸福城市的测评指标,但若不用硬性指标来为一个个城市打分、排名,而是请老百姓说出自己对于城市生活的真实感受,则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更“以人为本”地去帮助城市寻路幸福。

《小康》杂志便做出了这样的尝试。去年年底,《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以及新浪网,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200个城市中开展了“你的幸福城市在哪里”万人大调查。此外,《小康》还联合多家地方媒体、高校,重点对一线城市北京和广州,二线城市武汉、贵阳和太原,三线城市扬州和廊坊这七个城市的3500余位市民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市民们提供的上万条城市让他们感到幸福的“证据”中,《小康》找出了其中的特点与规律,发现了幸福城市所必须具备的九大资本。第一是生活舒适、宜居;第二是生态美、环境优;第三是给市民以安全感;第四是拥有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第五是有能为人民办实事的领导班子;第六是能为市民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第七是让市民实现居住梦;第八是有休闲的空间;第九是有活力、有个性。

有幸福就难免有烦恼,梳理城市带给人们的烦恼,则有助于城市在追寻幸福的路上“自我革新”。在“中国居住小康指数”、“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的测评中,《小康》发现,同一类型的城市带给人们的烦恼具有同质性,一线城市居民的共同烦恼是人口多、房价高、环境污染重、交通拥堵严重、生活消费高、竞争压力大,等等;二线城市居民的共同烦恼是房价上涨过快、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环境日益遭受污染、社会保障“打折扣”、收入与城市发展水平不符,等等;三线城市居民的共同烦恼是收入太少、发展空间小、就业机会偏少、车多路窄、交通秩序不好、优质教育资源少而且分布不均衡,等等。

《小康》在调查中亦发现,幸福并不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的专利,中小城市,乃至城镇、县域、乡村,只要“用心”,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姿态。在今年的国际幸福日(3月20日)当天,由清华大学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清华幸福中国指数”幸福城市“50强”名单中,就没有上海、北京这两个大城市的踪影。进入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排名前五位的,除了“老牌幸福劲旅”杭州(排名第一)、一线城市广州(排名第三)外,还有玉溪(排名第二)、衢州(排名第四)和鹰潭(排名第五)这三个地级市。

据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彭凯平介绍,“清华幸福中国指数”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探索幸福这一主题,研究采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了2013年新浪微博的全年数据,研究团队根据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特点,结合幸福科学的经典理论,构建了用以测量幸福程度的中文心理词库,包括7个维度、1252个衡量指标中文心理词库,还有一些表情符号,除了积极情绪、意义、投入、关系和成就等传统维度外,还加入了有关事件的维度。

彭凯平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幸福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但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存在一个“幸福拐点”,人均GDP超过这条线后,幸福将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文化是很重要的幸福指标,文化传统丰富、重视文化建设的城市幸福指数普遍较高。“所以城市一定要提高人民的归属感和文化感。有底蕴、有归宿,幸福指数才容易提高。”彭凯平对《小康》记者说。

城市的幸福法宝:以人为本

城市有何“幸福法宝”?有学者指出:“幸福感的高低取决于城市本身特色及其发展是否更容易被居民所感知。”就中国而言,对于幸福城市的研究和探索,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剑桥大学心理学学者和企管专家苏德中曾指出,中国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直存在“速度大于质量”以及“重物轻人”的倾向,落实的重点主要放在以物为主的城镇化,然而,缺乏以人为核心、缺乏幸福规划的城镇化非但未能带来正面的成效,反而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包括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人民幸福的成本代价高昂等,这些问题都挑战着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就此强调:城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使人能够幸福地生存、生活。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创造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也是规划的责任。

凤凰城市与旅游研究院院长叶一剑在不久前刊发的文章中指出:城市,让幸福发生,这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哲学,也必须成为很多城市的发展哲学,我们需要更多的从一开始就将人作为城市营造的逻辑起点,以幸福的达成为追求,进行城市化思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最大的亮点便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拥有这一政策背景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努力地让幸福发生。

叶一剑在《城市,让幸福发生》一文中举了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的例子,“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城市规划者和运营者开始从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角度重新发现城市,重新思考区域开发的路径和未来,重新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比如,最近北京市第八中学、固安县人民政府、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项目——北京八中固安分校正式开学就是一例。该项目一方面被理解为,是北京市推动教育等公共资源在环北京区域内共建共享的具体举措,但在我们看来,对于华夏幸福和固安而言,更体现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发展,逐步实现‘幸福城市’愿景的逻辑。”叶一剑还发现,“更清晰可见的改变将是,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决定因素中,不仅包括产业实力和经济总量,更包括生态环境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务服务资源的配置。”

陕西省就通过对这些因素以及更多指标的综合分析,寻找出了最幸福的城市,在2012-2013年度陕西省幸福指数调查中,各市幸福指数排名依次为西安、铜川、宝鸡、渭南、汉中、商洛、咸阳、延安、安康、榆林。

西安属于典型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突出型幸福城市,这座提出要“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建设和谐、宜居、美丽西安”的城市,在棚户区改造、教育、社会保障等事情上都会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谈及生活在西安的幸福感受,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他用陕西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创意地为西安人的幸福做了点睛之笔:上面宝盖头,有房子住;中间是个言,老百姓可以自由言论;还有两个绞丝旁,证明有衣服穿;下面有个马,不缺出行工具;左边是月,有肉吃;右边是戈,有武器保护;心很大,表明很踏实;最后还有一个走之旁,能四处出游,去旅游。

这段话其实是适用于每一座幸福城市的,让市民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休闲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当每个人都能以幸福的姿态生活于这座与之朝夕相处的城市,那么这座城市也就自然地追寻到了幸福的坐标。

猜你喜欢
拉萨小康
我家的小康
拉萨舰,入列
欢天喜地唱小康
我家的小康
小康路上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Aresearchon lexical density-acase study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papers
小康之路
拉萨姑娘美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