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医报》研究

2014-03-12 01:46付书文牛亚华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张锡纯载文医药学

付书文,牛亚华



《三三医报》研究

付书文,牛亚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三三医报》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中医药期刊之一。本文介绍了《三三医报》的创办经过、办刊宗旨、栏目内容,分析了作者的构成。认为该刊内容丰富,涉及理论探讨、临床经验、医案、卫生杂谈、时事评论、行业倡议等,为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医史资料。其中“通讯”栏目为医患和医界同仁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值得借鉴。

《三三医报》;民国;中医药期刊

《三三医报》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中医药期刊,不仅有大量医界名流以该刊为阵地探讨中医药发展方向,阐述学术主张,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中医文献,还刊载有医患通讯、医界动态和消息,保留了当时中医发展的样貌,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中医药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目前仅知《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总目提要》关于该刊有简要介绍[1],以及研究裘吉生中医古籍整理的论文中对该刊有所提及[2],至今尚未见到专题研究论文。本文对《三三医报》进行较全面地介绍,以期读者对该刊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

1 裘吉生及其《三三医报》

裘吉生,名庆元,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卒于1947年。早年曾在钱庄学徒,与秋瑾、蔡元培、陶成章的交往甚多,曾参加过光复会,后入同盟会。1908年6月,与何廉臣等人在绍兴创立“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后因杭沪各地均有医学会,于1909年4月特改名绍兴医药学会),任副社长,何廉臣任社长。同时发行《绍兴医药学报》,其办刊宗旨为“于国医学之足以保存者则表彰之,于西医学之足以汇通者则进取之,于中西医学之各有短长处则比勘而厘订之,共襄绵力,力谋进步,或亦社会卫生之一助,医学改良之嚆矢欤”[3]。该刊自创刊后因各方面原因时有停刊,其间1911年10月因政局动荡和困于经济出至44期而停办近4年之久。1915年7月,绍兴医药学会更名为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裘吉生任副会长,该刊复刊。仍由裘吉生任总编辑。1923年,裘吉生举家迁杭州,《绍兴医药学报》随之停刊,出版至第13卷第1期。

裘吉生迁居杭州,主要为实现其振兴中医之抱负。在杭州,他创办“三三医社”,下设有“三三医院”,同时他还注意整理中医文献,刊行《三三医书》,出版《三三医报》。刘华封在《三三医社纪念文》一文中提到“绍兴裘君,负旷世才,立不拔志,伤中医之不振,而为倡导之先声,自前清光绪年间,发行医报,刊印医书,已二十年于兹矣,近因杭州省会之区,易于发展,空气之佳,便于病者,乃自绍迁杭,改组三三医社,印行三三医书与报,较在绍时,益形发达”[4]。王肖舫在《敬祝三三医报三周纪念》中也提到“绍兴裘君吉生,有鉴于此,即以中医振兴为己任,前清光绪戊申年,毅然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又创星期增刊,继因绍兴地僻,医报前途,不能大为发展,民国癸亥年迁杭,改组三三医报,增加页数,内容丰富,其所刊载材料,纯为各省医林经验文字”[5]。裘吉生为保存国粹、发展中医而心力交瘁也由此可见。

《三三医报》于1923年7月由裘吉生创刊于杭州,旬刊,每年夏历七月休刊,一年出版三十三期,裘吉生自任主编,由三三医报社发行,武林印书馆印刷,各省大书坊寄售。该刊第一期卷首《三三医报大旨》载:“本报虽以一卷一期为始然,皆继承绍兴医药学报月刊十二卷一号及星刊一百五十八号及预备印行之医药卫生季刊而生。”[6](注:此处原文为“继承绍兴医药学报月刊十二卷一号”,但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知,《绍兴医药学报》确有第13卷第1期藏于浙江图书馆)。《三三医报》第一卷第一期目录中也指明“绍兴医药学报近三年月刊、星刊及各种书籍,均由本报社照前发行”[7],即该刊前几期刊载的部分文章为《绍兴医药学报》因某些原因未刊载的内容。例如张锡纯《答徐韵英君疑问四则》,标明“原问见绍兴医药星刊第一百五十四号”[8];周小农《答杨又生君问药》,标明“原问见一百五十五号星刊”[9]。这两篇文章可能本应刊载于《绍兴医药学报》。因此,《三三医报》应当看作是《绍兴医药学报》的继续。

《三三医报》继承了《绍兴医药学报》的办刊宗旨,即“仍以便于同道研究学术病家顾问治疗,暨发扬古学输入心智”[6]。刊物之所以取名《三三医报》,裘吉生有明确解释:“本报以医者须读三世之书、求三年之艾,方能三折其肱,故以‘三三’定名,且以地方名称为报名反多界限。”[6]可见办刊者的用心良苦与宏大愿景。事实上,《三三医报》的发行范围确实遍及全国各省市,还流传到日本及其他各国。《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共收录《三三医报》4卷132期,但该刊第四卷第三十三期《本报社启事》中提到“今因四卷已完,已出五卷”[10],可见该刊至少第五卷也已筹划出版。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知,该刊于1929年7月停刊。如按一年出版一卷,以此类推,该刊应出版了六卷。然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均只收藏了第一卷至第四卷;湖南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均收藏有部分卷期。因此,《三三医报》第四卷以后是否还有发行,尚待考证。

2 《三三医报》的栏目与内容

《三三医报》第一、二卷栏目相同,均为言论、学说、通讯、杂纂、专著、医药界消息、社友俱乐部和介绍栏;第三卷又增设了崇德栏和卫生栏两栏;第四卷不分栏目,但其所刊载内容与前三卷大体一致,参考前三卷,笔者将第四卷的文章进行了简单分类。本次统计《三三医报》第1~4卷中与中医药学术相关文章的信息,共计2 330篇;未将医药界消息、社友俱乐部、介绍栏以及勘误表这四个栏目统计在内。表1为《三三医报》各栏目载文量的统计数据。

表1 《三三医报》各栏目载文数量(篇)

注:每一卷中的连载文章均按单篇计算

2.1 言论

主要内容多为针对当时中医各界的问题和利弊提出改革的思路、方法与措施,类似于现在的时事评论或者行业倡议。针对中医教育的文章有《校医宜中西并用说》《斥余云岫医校系统驳议》《对于教育部不准中医列入学校系统之感言》《旧医学校系统案驳议之驳议》《立医校须防流弊说》《论中医有列入学校系统之必要并劝告国人之反对者》《五卅以后教育界之大觉悟》等等;针对医疗卫生的文章有《卫生宜谋普及之管见》《论裸体之害及改良方法》《论养神为卫生之要诀》《论小儿病不宜禁绝乳食》《论符禁咒治病》等等;针对中药研究的文章有《整顿医药学之平议》《今后中医药界谋团结自卫之唯一方策》《我对于医药的前途观》《药界道德之堕落》《药能对症一药而愈论》《药签害人说》《药肆改良之我见》等等;针对中西论争的文章有《中西医术案证论》《中西医学根本不同论》《中西医学之面面观》《中西医药学之表面观》等等。言论栏共载文203篇,占总载文量的8.71%。

2.2 学说

为该刊的主要栏目,这一栏就中医中药学术上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阐述,体现了中医学术水准,为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价值。其中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科学化”喧嚣声浪中,阴阳五行学说遭到质疑,《三三医报》刊登了对阴阳五行学说作传统解释和现代解释的文章,如《中国五行学说之起源》《论阴阳新学说》《阴阳升降论》等。“学说”栏目还刊载了五运六气学说,如《地支五行六气测》;脏腑论,如《心藏脉论》《肝藏血解》《肺藏气论》《肾藏精论》等;经脉血管辨证,如《辩经脉非血管说之讹》、《经脉血管之我见》、《经脉血管不同说》等;各种疾病或中草药辩论,如《论龙骨之由来及龙骨入药之功效》、《论痢》、《痘因燥邪非胎毒论》、《细辛之功用》等;方剂研究,如《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三方合论》《新拟治消渴方》《治寒疫吐泻验方》等;还包含了中西医辩论,如《中西医学说抵触案之批判》《总论中西学说之异同》《脏腑形状功用西说之大略》等等。该栏目载文400篇,占总载文量的17.17%。

2.3 通讯

主要刊登各地读者询问刊物、医疗、用药等事宜的来信,为医家与医家之间、患者与医家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纽带,涉及范围很广,是该刊物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有患者问病求方或代患者问病求方等信息,如台湾严坤荣《问张寿甫先生痰饮治法》;有医家答问病,如张锡纯《答严坤荣君代友问痰饮治法》;有医家之间问或答中医疑问,如张锡纯《答徐韵英君疑问四则》等等;还有交流心得、交换文献等多方面内容和信息。“通讯”栏目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这从文章的数量可见一斑,该栏目共载文875篇,占总载文量的37.55%,远远超越其他栏目,位居榜首。作者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台湾。刘华封在《三三医社纪念文》中写到:“裘君心力之交瘁,固不待言,而同人之受益,良非浅显,夫中医之坏,在于自私,而裘君力主公开,所刊者非先贤秘籍,即时贤名论,存书三千余种,又任人借阅,其不自私为何如也,又坏于不相联络,而裘君于医报中特设通讯一栏,有不知之药名与医籍,不得手之病情与治法,皆可以登报征求,互换智识,千里之遥,如晤一室,其能联络感情又何如也。”[4]可见该栏目既是患者与医家,又是医家之间互动的平台。值得我们借鉴。

2.4 杂纂

主要刊载医家的诊治经验、对学术问题的探讨,以及读书笔记、书评、随笔、验案等,可读性较强。例如《产后留瘀胀痛危重案》《耳肿治验》《腹痛治验》《寒温治验》《黄疸肿胀案》《记蝼蛄医愈臌胀事》《记岳母瘰疬之治验》《随证随笔录》《疟痢治验》等,均为中医家对诊疗经验心得的记录;《最简易之健康长寿法》《中西诊断症同治异说》《治疗疫痘之我见》《夏日卫生谈》《五行生克之理宜扩充说》《述静坐卫生之说》《首乌补脑》等,为面向民众的普及性文章;《读医书随笔》《读香县刘蔚楚先生证治丛录有感》《读神经衰弱疗养法书后》《三三医书评》等,为读书随笔与述评。该栏载文649篇,占总载文量的27.85%,其中文章多为连载。

2.5 专著

主要刊登当时已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中医家的著作,为连载形式,也是反映该刊学术水准的栏目之一。例如胡运生《松风水月楼医门杂录》、胡蕴山《养浩庐医谈》、俞鉴泉《绩学庐随笔》。该栏目载文不限于当代人的作品,还注意刊载前人之作,如连续刊载了清代福建名医林作建(1796—1870)的《壶山意准》。该栏目共载文167篇,占总载文量的7.17%。

2.6 崇德栏和卫生栏

均为第三卷增设的栏目。第三卷第一期“本社启事”中提到“自下期起,拟辟卫生一栏、崇德一栏,分期论载,以尽上医医国之责”[11]。这两栏主要是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以及对卫生的宣传,所载文章极少。

3 《三三医报》作者分析

中医药学术相关文章约2 330篇,涉及著者约480人,平均每个著者刊载文章4.85篇。表2为载文量较大的前20位撰稿人在各栏目的载文信息。

据表2可知,《三三医报》的主要作者大多是当时中医界的活跃人物。有些曾是《绍兴医药学报》的主要撰稿人,同时也是《绍兴医药月报》的主要撰稿人,如沈仲圭、张锡纯、俞鉴泉、杨燧熙、张山雷等等。《三三医报》《绍兴医药月报》均是《绍兴医药学报》的后继刊物,这三种期刊的作者群体大致相同,他们形成了民国时期中医界的一个学术共同体。其中部分作者还在其他期刊发表文章,例如沈仲圭、张锡纯、俞鉴泉同时还在《医学杂志》、上海《中医杂志》上发表文章;周小农、刘蔚楚、时逸人、杨燧熙还在《沈阳医学杂志》《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可见《三三医报》的主要作者为当时各地中医界的领军人物。

表2 《三三医报》载文量为前20位的撰稿人在各栏目的载文数量(篇)

这20位主要作者中,有裘吉生的前辈中医家,如张锡纯、邹趾痕;有裘吉生的同辈,如周小农、张山雷等,他们当时在中医界已具有较高声望。同时还有裘吉生的晚辈,如沈仲圭、时逸人、张汝伟、李慰农等,他们后来也大多为医界名流。可见《三三医报》不仅注重刊载有声望中医家的文章来提高其学术水平,同时还对年轻中医学者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所有作者中,沈仲圭载文最多。沈仲圭(1901-1986),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受业于王香岩先生,满师后,一面作小学教员,一面钻研医学。当时,沈仲圭只有二十多岁,但是笔耕甚勤,并为多种中医刊物撰文。但是,难免一文多发,如《养生琐言》在《三三医报》以及同时期刊物《中医杂志》《医学杂志》《绍兴医药月报》《沈阳医学杂志》均有刊载。当时文献流通不如现在这样畅通,一稿多发在当时并不是个别现象。他发表的文章,有不少汇集成册,成为他的主要著述,《养生琐言》就是一例。说明医药期刊对于培养中医药人才有重要作用。

张锡纯是通讯栏目最活跃的作者,这是由于当时张锡纯已是中医界名家,不仅大量患者向他咨询治病方法,而且很多医界同仁向他垂询医疗经验和方法,甚至医药知识等等。由《各医界同人用衷中参西录治愈病证来函相告书》一文可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于1918年出版后,在医界引起的巨大反响,这也是很多患者和学者通过《三三医报》与之通信探讨的原因。

另据统计,该刊有约27篇文章录于《三三医书》,其中17篇载于学说栏,10篇载于杂纂栏。体现了裘先生办刊时“书刊同源”的思想理念。

根据对撰稿人地区分布的统计,大部分著者集中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例如沈仲圭、俞鉴泉、周小农、时逸人、杨燧熙、张山雷、张汝伟祖籍皆为浙江或者江苏;也有祖籍北方或者南方其他地带的,如河北的张锡纯、山东诸城的王肖舫、广东的刘蔚楚、四川的周禹锡与邹趾痕、安徽的李慰农与高思潜。可见《三三医报》的作者群呈现以江浙地区为中心,且分布广泛的状态。

4 小结

综上所述,《三三医报》是裘吉生为实现其振兴中医之抱负,迁居杭州而办,是《绍兴医药学报》的继续,并连续出版4卷,在当时中医药界影响较大,保留了当时大量中医药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杭州乃至中国中医药发展状况。

[1]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总目提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04-109.

[2]田峰.裘吉生整理出版中医文献的成就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54-58.

[3]《绍兴医药学报》发刊辞[J].绍兴医药学报,1908,1(1):1-3.

[4]刘华封.三三医社纪念文[J].三三医报,1926,4(1):4-6.

[5]王肖舫.敬祝三三医报三周纪念[J].三三医报,1926,4(1): 9-10.

[6]裘吉生.三三医报大旨[J].三三医报,1923,1(1):1.

[7]目录[J].三三医报,1923,1(1):1.

[8]张锡纯.答徐韵英君疑问四则[J].三三医报,1923, 1(1):4-5.

[9]周小农.答杨又生君问药[J].三三医报,1923,1(1): 17-18.

[10]本报社启事[J].三三医报,1927,4(33):27.

[11]本社启事[J].三三医报,1925,3(1):1.

A Study on

Fu Shuwen, Niu Yahua*

was one of journ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were of great influen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is article described its founding experience, the journal principle, and the column content, and analyzed its composition of author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journal was rich in content, including theoretical discussion, clinical experience, medical records, health by-talk, comments on current affairs, industry initiatives and so on, which provided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bout medical history for researches on the TCM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 "Communication" column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among the colleagues in medical field, which was worth learning from.

;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5.016

付书文,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古籍文献目录学。E-mail: xiaofu1020@ hotmail.com

通讯作者:牛亚华,研究员,研究方向:医学史与中医文献。E-mail: niuyahua@hotmail.com

2014-03-26

编辑:张华敏

猜你喜欢
张锡纯载文医药学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中医之奇妙
鸡内金的故事
尝药尝出来的神医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