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
——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2014-03-12 03:41蒋开天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孟子

蒋开天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上海 200234)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两家并为此时崛起的两大学派,其影响之巨,后无可比者。就学派渊源而言,墨家是出于儒家的,《淮南子·要略篇》中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也算孔子的一个后学,因此墨学定有许多是继承儒学的。但是墨子“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篇》)又可见儒墨两家的分歧之大,也可以说,墨家自从儒家分离出来之后,就成为了儒家的对立物,差不多在整个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对峙为两大学派,到战国末年,二者还并称“显学”,有语为证:“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篇》)。综上而知,儒墨两家,既有相继承的一面,又有相对峙的一面,范围极广,内容极繁。从墨家“十论”也能看出二家前期政治思想的异同点。墨家“十论”,即墨家政治思想的主体:“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天志”、“明鬼”、“非命”三论为其宇宙观,但却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归于政治思想之下;其核心思想“兼爱”,本应是其伦理思想,但也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亦归于政治思想之下;其余六论,皆纯为其政治思想,“尚贤”、“尚同”为其政治思想的总前提,“非攻”、“节用”、“节葬”、“非乐”为其政治思想中“功利主义”或“效率主义”的具体措施。这十论中,有的与儒家思想是相继承的,有的则是相对立的。

一 儒墨对“天”、“命”、“鬼”、“神”认识的异同

孔子是不谈或很少谈“天”、“命”、“鬼”、“神”的,论语中仅有如下等记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但是孔子是相信“天”存在的,有语为证:“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这些记载中的具有人格意义的“天”,体现出孔子是相信“天”的存在的。

对于鬼神,孔子以“避之”为主,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仅有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从中还是可以推知孔子是主张无鬼神的。

对于“命”,孔子是主张笃信不移的,儒家坚信“命定主义”,有语为证:“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墨子认为最高统治者是“天”,但其人格意义更强,实际上墨子所谓的“天志”就是指墨子自己的学说,“天”的意志就是墨子的意志,《墨子·天志上》有语云:“然则天亦何欲何恶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然则(我)何欲何恶”即为明证。

墨子笃信“天志”,因为他认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子·法仪》)。从此两点可以看出,“天志”思想的本质在于“托神改制”,在于墨子意欲用自己的学说来改造当时的政治。

对于“明鬼”,墨子认为“鬼神是天的辅助,是介于天与人间天子、圣王之间,履行天的意志,亦有赏善罚恶能力的客观存在”[1]62,以此来辅助完成自己“托神改制”的大任。《墨子·明鬼下》中说:“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旦暮以为教诲乎天下之人,疑天下之众,使天下之众皆疑惑乎鬼神有无之别,是以天下乱。”这一观点竭力地反对儒者的无鬼观念,因为墨子认为若没有赏善罚恶的鬼神,人民即可为所欲为了。因此,为了天下太平,在墨子看来,则需笃信鬼神之说。

墨家对于儒家的“命”论,抨击是极其严厉的,墨子以为“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固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及“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志,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墨子·非命上》)之类的思想是极其有害的,正如《墨子·非命上》中说:“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上不听治,则行政乱,下不从事,则财用不足……故命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因此墨家极力反对儒家的“命”论:“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墨子·非命上》)。这样,墨家就否定了“命”论这一统治阶级制造出来的麻痹人民的比“天”、“鬼”还厉害的统治工具。

若深入分析,“天”、“鬼”与“命”论是有其内在矛盾的。“儒教经传,常以天命二字相连并用,一若命为天所制定者。墨子则划分天与命为二物。天也者,随人之顺其欲恶与否而祸福之,是天有无限之权也。命定而不移,则是天之权杀也。”这是儒家思想中表现出来的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一,而墨家却深知“不有非命之论,则天志之论终不得成立也”,因此王桐龄先生说:“墨子非命,诚千古之卓识哉”[2]21。但不可否认,儒家所主张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倾向无鬼神观念在当时则是进步的。而墨家思想虽主张“非命”,但却逆社会发展潮流主张“天志”、“明鬼”,并使其体系更加完备,束缚更加紧密,则是墨家思想落后性的表现。

二 儒墨两家的“尚贤”与“尚同”

儒家是主张贤人政治的“人治主义”的,《论语》有言曰:“(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前篇中,“知”就是“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即是说举贤能者能使不贤能的人也变得贤能。后篇中,“举贤才”更是突出了儒家贤人政治的愿望,成为了后来墨家“尚贤”思想产生的先驱。

墨家以“尚贤”为其政治思想之根本,《墨子·尚贤上》有语为证:“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那么,为什么“尚贤”为政之根本呢?墨子认为:“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墨子·尚贤中》)。墨家“尚贤”虽有承继儒家思想的一面,但二者“尚贤”的范围是不同的。墨家不仅主张“尚贤”,而且还提出了“尚贤”可以达到的具体措施和基本要求:“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尚贤中》)。

墨家不仅主张“尚贤”,而且主张“尚同”。“尚同”即主张选择“贤良圣知辩慧”之人,“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尚同中》)统一政权。“尚同”必须以“尚贤”为前提,若不如此,则会造成统治者专制,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尚同”呢?墨家有语云:“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因此可知:“尚同”是“尚贤”思想的延伸,或者说“尚同”是“尚贤”的目的。

儒墨两家共同主张“尚贤”,根源何在呢?孔子时代士阶层进一步没落,他们毫无政治地位可言,但是,士阶层却有一定的文化,主张“学而优则仕”,因此儒家便适应了这种社会的普遍要求,主张“人治主义”。而墨家特别是其中的手工业者相较于一般庶民有较深厚的经济基础,有些人也掌握部分文化,且大都不满于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经济实力的壮大导致其政治主张的改变,提出了“尚贤”的要求。儒家并没有明确提出“尚同”的主张,而墨家却提出并以此作为“尚贤”思想的目的和措施,此墨家一高明之处。

三 “兼爱”与“仁”的不同政治思想

儒家的“仁”是人格的表征,梁启超先生称之谓“二人以上相互间之‘同类意识’,”[2]68其根本为“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勿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其主体内容为“同类意识”所延伸出来的“爱类观念”,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积极的形式表现这种“爱类观念”的则谓之“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以消极的形式表现这种“爱类观念”的则谓之“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前者以自身所欲为出发点,后者以自身所不欲为出发点,都为推己及人,因此在伦理观上便产生了爱有差等之说,即孟子所阐述的“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思想,此种“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记·中庸》)的思想,即是指“意识圈以吾身为中心点,随其环距之近远以为强弱浓淡”[3]86。这种爱有差等的观念与墨家思想的差异最大。

儒家的“仁”与宗法封建制的道德已存在矛盾,因为若不是儒家以“孝”为“仁”之根本,以“忠恕”为“仁”之素地,则“仁”的思想早已有害于宗法封建制了。那么可想而知,墨子的“兼爱”思想就更与宗法封建制有矛盾了。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孔子“仁”的进一步发展。儒家以“孝悌”为“仁”的根本,墨家进一步调和了“兼爱”与“孝”之间的关系,有语为证:“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墨子·兼爱下》)。

然而,墨家虽有墨者夷“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滕文公上》)之说,虽然也主张“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但是其反宗法性却比儒家的“仁”强的多,墨子虽也主张“孝”,但并不是以“孝”为“兼爱”之本,并且极力反对“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记·中庸》)的等差的爱。因此,后来孟子在反对杨朱和墨子的理论时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墨家的“兼爱”在范围上似已远远地超越了儒家的“仁”,此墨家优于儒家的又一方面。

四 两家对攻伐、礼乐、丧葬等不同看法

孔子所处时代为争霸时期,因此其对于攻战是极力反对的,有语为证:“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就既有资料显示,其对于正义的战争也是反对的,如孔子曾批评周武王的《武》乐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又评价成汤的“韶濩”说:“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慙德。”[4]1165武王伐纣,成汤灭桀,本属于正义战争,孔子连此也非之,则是有些过度了。

墨家亦反对攻战,主张“非攻”,常告诫人们:“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墨子·非攻上》)。墨子还主张以功利主义劝战:“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墨子·贵义》)。具体言之,则:“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并且一一列举了攻战的害处之大:“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当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坏腑烂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往则碎折靡坏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中》)。更为可贵者,墨子一一列举攻战害处之后,又提出了制止攻战的具体解决方案:“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者,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墨子·非攻下》)。此其中的若干思想奠定了后来孟子“王道”思想的雏形。

墨子虽主张“非攻”,但是却赞成三种战争:防御战、征诛战和对寇乱盗贼的战争。

墨子赞成防御战,认为防御乃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权利,“墨守”一词的出现即为明证。当时有名的工师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了攻战的战具——云梯,将去攻打宋国,墨子自鲁(一说齐)徒步急行至楚国,游说楚王和公输盘,并以守御的实力制止了楚国的攻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墨子还赞成征诛战,有语证之:“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非攻下》)。后来儒家也随之接受了这种征诛战,孟子曾有语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墨子也赞成对“寇乱盗贼”用兵:“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墨子·节用上》)。墨家是反对兼并战争的,前已讲述,儒家接受了墨家的“非攻”思想,也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如孟子有言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 墨家“非攻”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阻止了国家的统一,而儒家后学如孟子则主张统一:“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由此而观之,儒家是主张统一的,从此点论,儒家胜墨家一筹。

“非攻”学说是墨家“效率主义”或“能率主义”在思想层面的集中体现,“节用”、“节葬”、“非乐”亦然。

儒家思想的主体在精神的修养,在“同类意识”的无限扩大,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在于提高全民思想素质,达到通过“社会制裁力”而无所为而为的“德治主义”目的,因此儒家关于纯功利主义的思想记载较少,其有语云:“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礼记·礼运》)。此两点虽主体思想是反对功利主义,但从侧面反映出儒家是注重“节用”的,墨子正是继承了孔子的“节用”之教,并进一步发挥,而发展成墨家“节用”学说的。墨家分析了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害处之大:“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节用上》)。因此墨子主张“节用”学说,并“托古改制”说:“圣人为政,其发令兴事,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节用上》)。他不仅告诫统治者“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中》),而且提出了“节用”的具体措施:一为增加人口,二为“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中》)。

当时的社会要想发家致富,必须增加劳动力,而增加劳动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人口,因此墨子云:“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墨子·节用上》)。为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墨子要求“各因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耕柱》)。与儒家相较,其“节用”学说不如墨家更为彻底,此二者又一相异之处。

“节葬”、“非乐”二论是墨家“节用”学说的伸延,表明墨家反对包括儒家在内的一切奢侈浪费。

宗法制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讲究“孝道”。儒家认为“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故儒家将“孝”作为其思想核心“仁”的根本。讲求“孝”道的关键在“丧”、“祭”之礼,儒家虽对于“厚葬”并不特别坚持,但对于“久丧”,儒家是极力提倡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墨家笃信“天志”、“明鬼”,因此也不能反对“祭”,但对“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的厚葬制度和“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墨子·节葬下》)的久丧制度是极力反对的。墨家告诫人们厚葬久丧的结果是极其严重的:“是以僻淫邪行之民,出则无衣也,入则无食也,内续奚吾,并为淫暴,而不可胜禁也,是故盗贼众而治者寡”(《墨子·节葬下》)。更为可贵者,墨家提出了一套薄葬、短丧的办法:“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勿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者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墨子·节葬下》)。从根源而论,儒家之所以重“丧”、“祭”之礼,在于其以“孝”、“礼”治天下,墨家“节葬”,则应根源于其“功利主义”思想。

儒家向来重视“乐”,以其为一种社会统治工具,主张养成一种具有“爱类观念”的个人心态,形成一种充满社会公德的社会状态,有语为证:孔子言“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乐其乐而利其利”(《礼记·大学》)。“君子有三乐”(《孟子·尽心上》)。“尊德乐道”(《孟子·公孙丑下》)。

儒家谈“乐”,向来与“礼”并称,朱熹在对“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这一节经文做的集注中说:“范氏曰: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5]142由此可知,儒家是崇尚“礼治主义”的,《论语·阳货》有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其中“弦歌之声”即为“乐”,其目的是使君子“爱人”,小人“易使”。

儒家一方面强调“礼”的意义之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另一方面,儒家又强调“无礼”的害处之巨:“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秦伯》)。“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礼记·礼运》)更为可贵者,孔子深忧“重礼太甚,容易流于形式,而缺乏精神”[2]50,因此主张仁礼结合,用礼适度,有语为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另外,儒家对人们还提出了基本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墨家则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非乐”。墨家“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缕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墨家只是认为“乐”会耽误人们的生产生活,“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因此“为乐非也”(《墨子·非乐上》)。对于“礼”,墨家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墨家并不主张废弃礼:“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墨子·尚同中》);但另一方面,墨家又极力反对各种繁文缛节:“俛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墨子·节用中》)。

儒家谈“礼”、“乐”,虽有繁琐之嫌,但的确弥补了人类在精神方面的空白,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墨家从功利主义出发,否定“礼”、“乐”,虽有些许利处,但却并不符合人类生活状态的基本要求,是有些过度了,从此点论,儒家胜墨家一筹。

结语

通过如上相关考察,则可窥见儒墨两家思想同异之概略。儒墨两家思想各有弊益,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水平,弘扬社会公德,在道德层面上继续向着连孔子自己都认为“未之逮也”(《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社会继续迈进。

参考文献:

[1] 蒋开天.墨家宗教说平议[J].枣庄学院学报,2013(3).

[2] 王桐龄.儒墨之异同[M].上海:上海书店,1992.

[3]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孟子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