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双心医学”的认识

2014-03-12 04:17刘海英刘宽浩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双心心血管病心血管

刘海英,刘宽浩

(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双心指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两个方面,是一门由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综合而成的学科。精神心理因素和躯体疾病之间本身就有着复杂的关系,因为大脑皮层与外周神经(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人体内的各种神经、体液因素之间均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任何一种疾病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也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而心血管疾病则更容易伴发心理障碍。异常的精神心理可使人患病,亦可使躯体疾病如心脏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二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伴发率高,且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均可能产生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血压升高、心慌心悸、胸闷、胸痛、气短气促、晕厥,甚至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在临床实践中,心血管疾病与心理问题并存的情况经常发生。如一患者,男性,50岁,高血压(1级),体检发现室性早搏,被诊断为心律失常,医生给予其“心律平”口服,治疗效果差甚至早搏次数增多。病人很紧张,精神压力很大,随即出现了焦虑、睡眠障碍以及明显的胸闷、心悸、气短症状,且愈来愈严重,频繁到心内科门诊就诊。患者有6年的轻度高血压病史,心脏没有明显损害,亦无明显的冠心病表现。建议停用抗心律失常的一切药物,继续抗高血压治疗。经过治疗,早搏数量明显减少,早搏、胸闷、气短等症状亦消失。湘雅医院的杨天伦、沈俐等学者综述了近年全球一些专家学者报道冠心病患者PCI(介入治疗)后常并发的精神心理障碍,以及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病例。如2011年荷兰Eramus医学中心对715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访1年发现,合并焦虑症状者占75.6%(576/715),合并抑郁症状者占81.4%(582/715)。澳大利亚一项调查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合并焦虑症状者达31%。国内对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调查显示,合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者占29.8%。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发现PCI患者术前合并抑郁者为25.5%,术后则增加到 38.5%。柳红霞[1]报道 PCI患者术后合并抑郁者高达42.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在临床中发现,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对不同人群的社区前瞻性研究中发现,有抑郁病史及通过量表评估为抑郁症状较重者,日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及冠心病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心肌梗死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2]。目前,冠心病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尤其是该病多与精神心理障碍交叉存在,增加了冠心病的复杂程度。患者通常首先是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怎样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给心内科医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双心医学”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将其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达到“身心共治”的目的。近年来,胡大一教授大力提倡“双心医学”,努力倡导和推动国内双心医学的步伐。他指出,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心脏,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帮助他们达到“心身”协调。他强调,双心医学是以规范化诊疗为框架,将关注精神心理卫生作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当代心血管医生应立足于心血管病的学科体系,关注精神心理因素干扰和表现为类似心脏疾病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和预后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据此,他提出并实施“双心门诊”,将心理科的医师请到心脏科会诊,同时又让心脏科的医师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给患者看病。如此以来,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一起面对患者,共同解决患者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同时解决了患者的心血管和心理疾患。“双心医学”得到了广大心血管医师和心理医师的赞同和参与,使患者受益[2]。

目前,学者们力图从更广阔更深层次的领域来干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如提出从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健康基石(心理平衡、饮食行为、运动行为和烟酒行为)入手。美国专家Rozanski等[3]提出行为心脏病学,心内科医师应学会早期检测和发现各种心理行为和社会致病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的分层。通过各种途径向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具有不同程度危险因素的人群阐明心理疾病的危害性,并应用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早期干预,其可比单纯应用传统心血管药物更能有效减少或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011年9月,联合国大会高级特别会议通过并发布的关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政治宣言中提出,2025年将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提早死亡减少25%。胡大一教授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心血管疾病防控极为关键。心血管疾病所致总死亡,尤其提早死亡在非传染病所致死亡中所占比例大,预防相对容易看到成效。心血管疾病防控可同时降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实现一石多鸟的综合效果。他认为,减少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的重点在于全民层面的0级预防。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构建健康的社会环境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4]。

胡大一教授指出,对生物技术的盲目崇拜和学历的盲目追求,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导致了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积累被忽视。只知有心血管病变,忽略了疾病的全貌,忘记了患病的人。双心医学要求既要治疗心血管疾病,更要关心患病的人,应建立一个健康的医生团队,对全民进行健康教育,为减少因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提早死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5]。

[1]杨天伦,郭兰燕,沈俐.关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精神心理康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7):92-93.

[2]胡大一,丁荣晶.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卫生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5):89-92.

[3]翁淑观念.行为心脏病学浮出水面“双心医学”广受认可[J].广州日报,2009-11-26.

[4]胡大一.努力减少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提早死亡[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1):89-90.

[5]胡大一.行动是应对非传染性疾病挑战的关键:理想、价值、责任、使命[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5):1-2.

猜你喜欢
双心心血管病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双心”并用,让孤雁归队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