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岳州起源考

2014-03-12 06:40余思慧姜宗福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汨罗湘绣苏绣

余思慧 姜宗福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

湘绣岳州起源考

余思慧 姜宗福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

湘绣产地被习惯性认定长沙,但湘绣艺术的独立与艺术手法的独创源自岳州人,湘绣艺术溯源蕴含强烈的洞庭文化,湘绣艺术的发展与商业化起于岳州,地理文化脉络与考古昭示湘绣的岳州源起,湘绣的原材料自古取材于洞庭湖区,其起源地应为岳州。

湘绣;岳州;洞庭湖区

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对于其起源,一直众说纷纭。2005年12月,国家文化部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公示名单中,四大名绣中惟缺湘绣,其主要原因是,以湖南长沙沙坪界定为湘绣发源地,并作为申报主体,未能充分反映其价值,直至第二年才得以申报成功。笔者经多方考证,认为湘绣起源于岳州(今湖南岳阳 地区)。

一、湘绣艺术的独立与艺术手法的独创源自岳州人

湘绣最初模仿苏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是在清代末期。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两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中国刺绣流派。这归功于湘绣的奠基人、出生书香名门的岳州平江绣女李仪徽(公元1854—1928)。李仪徽聪慧而有才情,当时当地女子比拼女红成风,她精通诗词书画,婚后不久丧夫,便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把画作变成刺绣的工作中。为了逼真地绣出名画的色彩变化和笔墨神韵,她苦苦钻研,将刺绣绒丝线分得比头发丝还细,在需要交换颜色的地方,留出空隙,用长短不齐的针脚,将不同的颜色和色阶的丝线搭配,终于琢磨出一种既能逐渐变化色阶,又能无痕地混和色线,看起来浑然一体毫无生硬感的“掺针绣法”,为湘绣独特的针法体系奠定了基础,从此才有了湘绣之名。这样的绣品醒目别致,具有真实感,独树一帜,由此引领了湖南的刺绣“革命”,与苏绣、蜀绣、粤绣被称为四大名绣。

岳州以创造力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名扬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气神更已深入地融入岳州人的骨子里。李仪徽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将刺绣、书画等几门艺术不断冲撞、融汇,以针代笔、以线润色,用针线将“六法”阐述无余,所谓“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并轻松地带出了中国的审美理想与精神境界,在精神化上走到极致。湘绣独特风格的树立,近代湘绣的迅速崛起,同李仪徽针法的创造、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湘绣艺术溯源蕴含强烈的洞庭文化

湘绣虽然与苏绣、粤绣、京绣一样在清代才得以自成体系,但其溯源却年代久远。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各个部落将自己所崇拜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画成图像,作为各自部落的标记,即“图腾”。“图腾”纹样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刻在身上,称“文身”;后来麻、毛、丝等衣物出现,便将纹样刺绣在衣物上。春秋时,“衣必文绣”,刺绣应用已非常普遍了。艺术的门类繁多,可仅为女性群体创造的艺术却屈指可数,刺绣是这其中之一。它在古籍记载中称“针黹”或“女红”,俗称“绣花”。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生动注解和艺术创造的产物,为女性而生的绣品也不例外。

岳州所在的洞庭湖区是湖南最早被开发的地区,它包括岳阳全境及益阳、常德的部分市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它既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的影响,又受岁月更替的浸淫,呈现出了内外交融、多姿多彩的洞庭文化圈。古时楚地的刺绣,无形间蕴含了强烈的洞庭文化。

在楚地,有两个时期的刺绣令人瞩目,这两个时期一为战国、二为汉唐。战国时期,楚人远离中原各部落的倾轧,迁至南方,将中原文化与“蛮夷”部落的精髓融会贯通,文化的开放性也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有大家气魄的楚文化,使得岳州女性形象打上了某种特殊的烙印。她们在帛和罗上的刺绣,形象生动有神,配色清雅,布局严谨,大面积的留白使织面壮丽雄魄,这个时期这些绣女们的品性是天马行空的。崇尚自然的偏好、鲜明洒脱的个性、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她们在绣品的表达中避开了中原儒家的繁文缛节,却孕育了道家气质。

同时,中华民族崇尚龙凤,战国时期楚人却对楚国图腾凤的情感远胜于中原晋国的龙。凤是神鸟,更是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纪念屈原跳江的汨罗民间传统龙船的装饰并不全是龙纹,而是龙头凤尾,汨罗祠庙山墙、屋顶上的翘首、翼角采用的也是凤鸟形象。屈原在沅、湘著《离骚》,作品中的凤鸟图案、香草美人成为民间刺绣的图案样本,由此,“绣花”的俗称便源于屈原悲愤跳江的汨罗。汨罗据《离骚》绘“凤穿牡丹”“丹凤朝阳”“龙凤呈祥”等经典刺绣凤鸟图案遗址绣花墩仍在。直至今日,湘阴、汨罗、平江一带偏僻区域,仍有绣花枕、纳花鞋底的风俗。

往往一个社会越是繁荣强盛开放,则妇女的地位越高,与楚风有类似神韵的朝代首推汉朝。据考证,中国女性在汉朝已经能够获得侯爵爵位和相应的封邑。两千多年前辛追夫人从岳阳不远的荆楚之地携带了绢、纱、绮、罗、锦等丝织物和绣品入土,共有17大箱150余件,上绣龙凤、飞燕怪兽、祥云卷草等,这些纹样楚风浓郁,皆源自于《离骚》。其中衣服边缘装饰的绒圈锦纹样突出于锦面,看起来丰满华丽,极具立体感,织法更是首创。那时的女性用自己独有的感悟织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虔诚,有洒脱的大家气度。

三、湘绣艺术的发展与商业化起于岳州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它有一个长期积累、发展、提升的过程。真正把湘绣推向市场并树立“湘绣”品牌的有功之臣为清末绣女胡莲仙。胡莲仙,安徽人,久居苏州,亦称吴县人,后嫁与岳州湘阴人吴健生为妻。当时湘绣绣工多为农妇,由于承袭苏绣的杭州或松江绒线过于昂贵,胡莲仙尝试将绣线改用湖北沔阳、河溶、沙湖一带的丝绒。这种绒线是一种未经绞合、无一定规格、价格低廉的原线,须经加工后用指甲将绣线劈开成细线后才可使用,由此她并发明了“绒线劈丝”的特殊技能。现代湘绣绣品所具有的匀薄细腻的特点与这一技能的发明及劈丝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

胡莲仙直至丈夫去世才迫于生计入曾国藩家做女红教习,后绣品销路渐广,广邀贫苦妇女,传授技法,湘绣深受人喜爱,并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岳州地区的刺绣工艺已经普及并形成产业。其首次融入“诗画书绣印”元素的掺针绣作品《荷鹤图》等先后在1911年意大利都灵世界博览会上获世界进步“卓绝奖”(名列金奖之上)、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等奖、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誉满全球”金匾奖等一系列世界大奖。之后她迁址长沙,其子汉臣、勋臣于1898年在长沙开设吴彩霞绣坊。

清代光绪年间岳州的刺绣发挥至巅峰,毛全周收藏的一幅包锦边长3.28米、宽1.98米的名为《双龙戏珠·寿山福海》的清代特大湘绣,就来自平江。汨罗川山刺绣艺人遍布全镇的家家户户,图案、设计、制板、印刷、刺绣、挖剪、漂洗、整烫等整套工序都熟练精通,被誉为“刺绣之乡”。

又据《平江县志》记载,1907年7月,岳州平江启明女学堂从开办工艺第一班开始,到1927年上半年止,共办缝纫班37个,缝纫补习班7个,刺绣班7个等,为岳州的湘绣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民国元年4月,县女子工艺传习所数种绣花工艺品被选送到在美国举办的“北美教育展览会”展出;民国7年,南江女学生王慕英刺绣作品“雪景芦雁”,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等。

四、地理文化脉络与考古昭示湘绣的岳州源起

目前,湖南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刺绣实物,当数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战国墓出土的两件绣花绢残片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7大箱150余件刺绣衣物、铺绒绣锦。拿这些实物与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对比,实为荆楚地区所带入。

四千年前,舜令禹刺绣,作衣裳。舜帝南巡,二妃寻夫至君山,刺绣由此在岳阳生根;

战国时期屈原的怀沙之地为汨罗,其《离骚》作品中的香草美人、凤鸟图案为民间刺绣的图案样本,至今汨罗民间刺绣叫“绣花”。

三国时期,孙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设官营织造机构“织络”,据《拾遗记》记载,孙权的夫人赵氏就是一位织作的行家里手,她“织纤罗縠,……裁之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苏绣由此声名鹊起。

东吴大将周瑜屯兵岳州,喜琴、棋、诗画、精刺绣的夫人小乔将苏绣的技艺带到岳州。此后,岳州绣的发展迎来巅峰,岳州因此留下不少民间故事或传说,如《白鳍与江猪》:岳州民间刺绣深受人喜爱,民女白姬擅刺绣,县太爷托媒名为收其做儿媳,实则靠其刺绣敛财。张氏攀豪门将白姬投入龙涎井,将其懒女掌珠冒替嫁入县衙。阴谋败露,母女被县太爷俩投进龙涎井。白姬为龙王所救,化为白鳍豚;张氏被罚变作黑鱼,掌珠变成江猪,此乃城陵矶三江口“白鳍戏江猪”自然奇观的来由。传说带有夸张成分,但当时岳州刺绣之普及程度毋容置疑。

近现代湘绣的奠基人、开山鼻祖李仪徽乃土生土长的平江绣女;真正把湘绣推向市场并树立“湘绣”品牌的有功之臣、绣女胡莲仙岳阳为湘阴媳妇等。

从二妃寻夫带刺绣入洞庭,屈原怀沙汨罗绘纹样,小乔传苏绣至岳州,再到平江绣女技术革新创湘绣,湘阴媳妇长沙开店树品牌等;从苏绣,到楚绣,至岳阳技术革新传入长沙,成为湘绣,历史和文化的脉络清晰,显示湘绣的发源地确为岳州。

考古发现,二妃寻夫带刺绣入洞庭留有二妃墓;屈原怀沙汨罗据《离骚》绘“凤穿牡丹”“丹凤朝阳”“龙凤呈祥”等经典刺绣凤鸟图案遗址绣花墩(传说屈原之女为父绣像处);小乔传苏绣至岳州客葬小乔墓;秀女白鳍被害君山存有龙涎井;岳阳的著名特产银鱼别名“绣花针鱼”等。特别是岳阳县渭洞张谷英古村完整保留了明代时期的小姐绣楼,清末民初曾经为湘绣形成产业培养了大批刺绣技师的平江启明女校依然健在,这一切足以说明历史上岳阳不仅仅只是湘绣的繁荣兴盛之地,而且是全中国刺绣的重要产地。

1920年7月初,毛泽东凭借家居平江县向家镇杨开慧的大姨妈向大贞卖刺绣积攒的100余块,办长沙文化书社,宣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念念不忘,定要将此款偿还,按月寄给老人生活费直至去世。

2011年6月19日,毛全周收藏的《双龙戏珠·寿山福海》特大湘绣,被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为清代文物,说明在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开门,湘绣正式“出阁”走上商品化道路之前,岳阳地区的刺绣工艺已经普及并形成产业,并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五、湘绣的原材料自古取材于洞庭湖区

任何一门艺术的成熟都离不开特有的地域性,刺绣的生产与丝绸的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依存。苏绣依托的是无锡、苏杭的丝绸,蜀绣依托的是成都平原的蚕桑。

湖南的古代蚕桑区在湘江上游的零陵、衡阳地带。当时湘江上游河水滔滔,树木茂盛,气温高而湿润,适宜水稻栽培,也适宜桑树生长。因此,唐、宋期间三百多年,这两个地区每年要给统治阶级赋贡纱罗或平绝二万尺。后来由于历代朝庭官家滥伐森林,使水土流失,湘南变成了红壤干旱地带,曾经繁荣的蚕桑生产无形中消失。桑蚕的生存“逐水草而居”,一路沿湘江而下,向洞庭湖区发展。据史料记载,唐制全国行政区划分十道,分道贡赋丝绸,其中湖南的岳,潭、衡、永、郴、邵等州,属江南西道采访使。唐代诗人元稹描述元和(公元806一820年)时的岳州农村诗:“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生动描绘了那时岳阳蚕茧年年丰收的景象。至元初,棉花的栽植迅速推广,元政府于1289年4月指示:“造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水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布)十万匹”;又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据巴陵、平江、常德、益阳等地县志记载,“巴陵(岳阳)、滨湖沙土,宜种木棉,妇女工织丝”、“明初征丝,后改征绢,又折征米,又折征银”,说明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区域乃全中国十分重要的丝棉产区。古时交通极不发达,地域就近的优势使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桑蚕、木、棉基地成为湘绣得以大成气候的重要保障。

综述,湘绣起源地为岳州。

[1]赖凡英.湘绣溯源及其艺术价值[J].艺海,2006(6).

[2]杨世骥.湘绣史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6.

[3]丁一平.湖湘文化于湖南的世风民气[N].光明日报,2003-12-30.

[4]田自秉.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6]李湘树.湘绣史话[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8.

[7]林锡旦.苏州刺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张广宇)

Origin Investigation of Xiang Embroidery--Yuezhou

YU Si-hui JIANG Zong-fu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Hunan,Yueyang,414000)

Xiang embroidery’s origin are habitually regard as being found in Changsha,but the independent of the Xiang embroidery art and the art origin are from Yuezhou,Xiang embroidery art roots contain strong Dongting culture,the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Xiang embroidery art is originated from Yuezhou,geography culture vein and archaeology declares that Yuezhou is the original source of Xiang embroidery,the raw materials of Xiang embroidery are drawn from Dongting lake since ancient times,so its origin should be Yuezhou.

Xiang embroidery;Yuezhou.Dongting lake area

K 875.2

A

1672-738X(2014)04-0035-04

2014-05-04

余思慧(1975—),女,湖南岳阳 人,艺术学副教授,设计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色彩、民俗。

姜宗福(1969—),男,湖南岳阳 人,作家。主要研究方向:文字。

猜你喜欢
汨罗湘绣苏绣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
——以湘绣为例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苏绣,“秀”出奇迹
吊屈原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