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方向 循规律 担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

2014-03-13 00:59新华社总编辑何平
中国记者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新华社

□ 文/新华社总编辑 何平

■ 把握大局、大势、大事,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紧要关键时刻立场坚定。唯此,新闻工作者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闻宣传才能做到“字正腔圆”,而不致“荒腔走板”。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变”与“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两个巩固”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

一、强化战略思维,着眼大局、大势、大事

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舆论环境,其新常态体现为一个“多”字——多元、多样、多变。一方面,多是客观现实,我们必须面对。另一方面,在多元中立主导是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承担。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准确把握,对时代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影响广泛的大事的总体谋划。

1.围绕大局,新闻宣传就有了主心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围绕大局,就是要紧紧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就是要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就是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战略思维,树立大局意识,立足全局,着眼长远,“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明确战略目标,围绕战略部署,保持战略定力,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务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紧紧围绕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着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舆论氛围,把握发展改革稳定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先后组织播发了近50篇评论员文章,集中深入地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重要战略思想。同时,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组织播发了3800多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稿件,被各类媒体广泛刊播,发挥了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2.把握大势,新闻宣传就有了导航仪。“善弈者谋势。”势者,既包括形势、态势,也包括趋势、走势。搞好新闻宣传工作既离不开对国内外形势的观察、分析和研判,也离不开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洞察、把握和预判。前者可以使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者可以使我们观“一叶落知天下秋”。最近,根据我国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针对国际上某些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新华社连续组织播发了《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述评》等重点报道和《三大动力续写中国故事新传奇》《噪音干扰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等系列评论、综述,充分发挥了解疑释惑、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新闻宣传只有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既着眼当前又面向未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做到不为一时困难所惑,不为一时曲折所扰,不偏离方向,不脱离实际,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趋势,准确把握本质、主流,珍惜用好发展机遇,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3.着眼大事,新闻宣传就有了着力点。大事牵动全局,着眼大事才能纲举目张。我们的制度优势之一,就是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主流媒体也应当紧紧围绕大事作文章。新华社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组织的重大活动、推出的重大举措,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结合重要新闻事件,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组织展开新闻报道,充分报道大事要事喜事盛事,在大事上聚焦,在大事上发力。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二届全国两会,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先后推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等中央领导同志人物特写,通讯《在实现中国梦征途上昂扬奋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纪实》,述评《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讯《面向未来的赶考》等重点报道,这些稿件均被300家以上媒体采用,形成了正面舆论强势。

把握大局、大势、大事,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紧要关键时刻立场坚定。唯此,新闻工作者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闻宣传才能做到“字正腔圆”,而不致“荒腔走板”。

二、强化辩证思维,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新闻传播有其自身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关键要以辩证思维科学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1.把握好“时”。包括“时效”“时机”“时宜”。第一,时效。新闻的“新”首先体现在时效性上,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时效的竞争已从过去以天、以小时为单位缩短到了以分、以秒为单位。谁能抢到第一落点,谁就能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才能有效避免“真相还在穿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世界”的被动局面。从去年4月20日发生的四川芦山地震到今年8月3日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新华社均在地震发生后4分钟内就发出第一条快讯,及时发布了权威信息。第二,时机。根据传播规律,同样内容的报道,精心选择一些特殊时间节点等重要“发稿窗口”,传播效果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今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围绕这一时间节点,新华社组织推出了“焦裕禄精神”集成报道,其中长篇通讯《穿越时空的呼唤》集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概括,进一步深化了焦裕禄“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思想情怀的宣传,有力地配合了正在开展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推出了“甲午殇思”系列报道,以史为鉴,警示今人,产生强烈社会反响,有力配合了我外交斗争。第三,时宜。对突发事件报道既要快报也要慎报。快报的是事实,慎报的是结论。当事件仍在动态发展变化中,轻率地抢先下结论,可能反而造成被动。

2.把握好“度”。包括尺度、强度、精度。从哲学角度看,度是决定事物性状的临界点,往往也是真理与谬误的分水岭,把握失当过犹不及。把握好度,关键要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的问题。首先是说什么。即在基调把握上,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对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应浓墨重彩、大张旗鼓,形成规模和声势,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光明面,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对涉及热点问题和舆论监督及敏感问题报道,则应把握发稿力度节奏,稳妥适度报道,不宜渲染炒作。其次是怎么说。即在表达方式上,应当坚持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留有余地,防止情绪化判断、极端化表达,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尤其要防止把个别现象说成普遍现象,把局部问题夸大为全局性问题,把一般性问题引到制度层面。再有是对谁说。即在传播策略上,要因事而异、区别对待。有的要向全国发通稿,有的则适合发地方媒体专稿;有的需要突出宣传、不断强化,有的只需简要报道、淡化处理。同时,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除大众传播外,还有一个精准传播问题,即根据目标受众进行分众化、对象化、个性化传播。

3.把握好“效”。包括“效力”“效果”“效益”。所谓效力,即传播力。既体现为采用率、收视率、点击率、转发率,也反映在跟帖、留言、分享、体验等方面。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否则就是无效传播。所谓效果,就是必须考虑新闻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要防止为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把博取眼球当作喜闻乐见,把庸俗低级当作通俗易懂,把一味迎合当作贴近受众。所谓效益,就是要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而不能本末倒置。

把握好时、度、效,归根到底要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权威新闻发布、方针政策解读、重要议题设置等能力,以更好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三、强化创新思维,转换姿态、语态、样态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其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深入践行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1.调整“姿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国家的主人翁。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摆正关系,找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诚拜群众为老师,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根本准则,把弘扬人民首创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维护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作为基本要求,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要放下“架子”,放低“身段”,走出“庙堂之高”,情系“江湖之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变耳提面命为循循善诱,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从百姓需求找角度,用百姓语言讲道理,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质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深化“走转改”,让新闻宣传更好地贴民心、接地气。近年来,新华社着力加强对基层群众感人事例和生动典型的报道,并以“中国网事”栏目为依托,连续4年举办“感动中国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先后推出了40位(组)来自基层的“最美人物”,累计吸引网民投票达上亿次,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舆论氛围。在鲁甸地震报道中,“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推出了“寻找谢樵”系列报道,有2.3万网民发表评论,为这名年轻战士所深深感动,并为他共同祈福,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2.转换“语态”。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无疑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问题在于是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要解决好空洞说教、照搬照抄、语言生硬、形式刻板、模式化、套路化现象,必须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倡导“短实新”,摈弃“长空假”,多讲老百姓的家常话、实在话、管用的话。变文件语言为群众白话,变概念口号为生动故事,变生硬说教为娓娓道来,把宏大叙事同个体体验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寓宣传于传播之中,对内打通“两个舆论场”,对外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写既有态度又有温度的新闻,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故事,力求形势宣传客观全面,成就宣传实事求是,典型宣传可亲可敬,主题宣传生动有效,力求入耳入脑入心,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去年12月新华社有关“玉兔”月球车报道,以第一人称拟人化手法,运用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互动,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也引起海外媒体关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专门就此发表题为《红色月球车》一文称,新华社等传统的官方媒体播发了“玉兔”的微博,其巧妙的社交媒体经营,对于试图说服持怀疑态度的公众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成功。

3.创新“样态”。面对互联网以海量信息的聚合与传播改变着原有媒体格局,面对新媒体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必须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加快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样态,更好地满足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新闻信息产品需求,更好地为广大受众和用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以优质内容赢得受众,以掌握终端拓展阵地。近年来,新华社积极推进战略转型,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和媒体业态,形成了从文字与图片“两翼齐飞”到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三位一体”的报道架构,构建了集通讯社业务和报刊、出版、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形式的全媒体报道格局,并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的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广泛地覆盖各类终端。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新华社特别策划推出了《更高举起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长篇政论式通讯和大型融合报道。长篇通讯被300多家国内媒体采用,融合报道通过新华网、新华通和新华社发布等移动终端进行展示,形成了立体传播效果。目前,“新华社发布”“新华视点”“中国网事”“新华国际”等开设的微博,粉丝总量达到3800多万。新华社在境外推特、脸谱上的法人账号用户也突破100万,超过西方一些主流媒体。最近,根据中宣部统一部署,新华社成立了融合发展中心,以进一步推进各种媒介的有机融合、信息资源的有效聚合、生产要素的有序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重构采编流程,着力打造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媒体发布、全方位覆盖的现代传播体系,以有效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不断提升新华社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新华社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全媒体时期人大新闻宣传可出新出彩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