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党报携手两会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4-03-13 00:58马波魏彧李川刘冬梅
中国记者 2014年4期
关键词:天津日报党报委员

□ 文/马波 魏彧 李川 刘冬梅

跳出自家一亩三分地,实现1+2>3

多次跑两会的地方党报记者,会有一种固有思维——所有工作就是把本代表团的代表委员报道充分,针对他们的意见建议和代表团的活动做选题策划,展开新闻宣传。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给了三地发展一次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媒体报道拓宽了思路,促使三地党报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为两会报道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实践证明,三地党报协同作战不仅转变了宣传思维,更创新了报道模式,也为今后各地媒体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这次合作的模式,可概括为三个“新闻后厨”,一个“自选超市”。具体操作方式是每家报纸采访各自的代表委员,谈各自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观点,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思路和措施。然后,三方互换稿件,互通有无,以稿源的“一对二”,换取稿件的“一加二大于三”,实现观点信息的集成集聚集群。如同厨师精心做出各自的拿手菜,同时送到一个超市中,再经过采购员的挑选和搭配,端到“食客”面前,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一个最明显效果,是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观点整合集萃。三家报纸“抱团”推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单一报纸难以形成的舆论强势,彰显了党报观点纸、思想纸的特质。读者实际是在读三份报纸。一张报纸既有北京、天津、河北代表委员声音,又有彼此省市后方部门负责同志的采访回应,拓展了新闻战场,拉长了宣传半径,倍增了舆论效果。三份报纸的融合,在做数理加法的同时,产生的是乘数效应、能量聚集和化学反应,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省市党委机关报,具有宣传省市委、政府声音和主张的权威性,当三地党报联手对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高端对话时,这种合力是其他媒体无法“克隆”的。

《天津日报》在联动中的考量与作为

“横向联动京津冀,纵向打通前后方”是此次联合报道的一个重要思路和突出特点,《天津日报》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做足功课。今年2月初,《天津日报》就开始全国两会报道的前期准备及策划工作。编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提出“抓住重点,创新形式,完成好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的总要求。在编委会的指挥下,报道组抽调精兵强将、策划报道方案、梳理工作要点、制定采访提要,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重要要求后,《天津日报》将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两会报道的一个“重头戏”,制定了详细的策划方案,并在两会前与《北京日报》《河北日报》取得联系,就策划方案沟通交流了想法,得到两地兄弟党报热情响应。《天津日报》还特别备选了非代表委员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相关的后方有关负责人。之后,三地党报报道组又共同研究、反复沟通采访思路,基本确定了报道选题及采访对象,为做好两会报道做足了功课。

及时沟通,密切协调,确定报道主题。两会的紧张节奏和会场多变的情况,需要不断更改采访计划,调整报道主题。为能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每期一个主题,每期有4篇左右相关专访稿件,《天津日报》两会报道组和《北京日报》《河北日报》两会报道组保持着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信息,根据当天情况,明确报道主题、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内容,增强采访的主动性、目的性,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引导性。

专栏推出后,保持了每期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采访三地代表委员和相关负责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举措、路径等进行了深入解读。例如,3月5日《天津日报》以“双城三地话共赢”为主题,围绕高新技术话题,刊发了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经信委主任李朝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委书记焦彦龙,天津市科委主任赵海山的专访报道,并配以时评《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二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3月11日,以“相向抱团、错位发展、相得益彰”为主题,刊发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范照兵,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所所长蔡玉胜的专访,提出了关于协同共赢的新颖观点。可以说,《天津日报》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是“十八般武艺”尽显,做足做精做优专栏报道,精彩纷呈,效果令人满意。

问计高端,盘活资源,前方采访、后方互动。3月8日的专栏是《天津日报》系列报道的一个典型个案。当天以“问计省市长协同促共赢”为主题,从省市和区域发展层面,刊发了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的专访稿件,并配以时评《交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满意答卷——三论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打出这样的“组合拳”,是《天津日报》记者精心准备的结果。如何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可读性强,是《天津日报》策划伊始便思考的问题。3月5日,津报两会报道组得知河北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3月7日举行后,积极与河北省相关负责人沟通联系,获得了开放日当天的提问权。活动中,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回答《天津日报》记者提问时,特别提到了坐落于天津的河北省唯一一所跻身“211工程”的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于是,记者及时连线了该校党委书记李强,请他谈了关于津冀在教育科技领域合作方面的认识和河北工业大学在这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就是在这样的配合下,使3月8日的整组报道及时生动、不空不泛、紧接地气。

顺势而为,三报要深化合作为协同发展鼓与呼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贯穿于两会报道始终,希望三地党报联合报道的模式能够延续下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早日实现,肩负起党报的一份责任。

这里,要特别说说两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在3月4日前后,也就是策划推出栏目之时,津报记者对稿源是否充足,栏目是否可持续有所担心。然而,随着两会关于该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以及来自京津冀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的汇聚,为栏目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三个代表团始终以协同发展为讨论重点,而且持续升温,为记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成为新闻“富矿”。第二个节点是3月7日,津报记者旁听河北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向省委书记、省长问计津冀协作,这又超出了记者的经验范围。问题能否得到河北高层领导的重视?回答是否是我们想要的?惴惴不安的心一直没有放下。直到张庆伟省长说:“我在天津生活了四年多,见到老乡很高兴。向老乡问好!”这一真诚回答完全打消了记者的顾虑。

《天津日报》两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的成功,能够在多个方面有所创新,达到预期效果,源于“天时地利人和”。说天时,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适应了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回应了社会各界关切,恰逢其时。

说地利,三地代表委员汇聚北京,采访距离无非是驻地到人民大会堂、驻地与驻地之间的距离,采访便利无需赘言。说人和,最为关键,就是三地各层面对于推进重大国家战略的决心,每位代表委员,每位新闻记者,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可谓心有灵犀。特别要提出的是三地党报工作者的精诚团结和密切配合。在每日紧张的采访报道之后,记者们还要“传枪递锏”,毫无保留,都在为专栏紧锣密鼓地沟通协调,相互输送优质稿件。而三张报纸的编辑们也发挥了独特作用,腾出了一些报道常规动作的空间,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稿件作为重中之重,以独特的版面处理艺术,打造三地协同发展的舆论强势。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正是三地党报进一步密切协作的重要时机,只要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精心谋划,通力合作,每个节点都将成为进一步创新的助推器。天时地利人和,各个层面联动,党报必须“抱团”前行,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实现更大作为。应进一步建立三省市党报协作的长效机制,将两会上合作的默契,以信息共享、人员交往、稿源交换、互派采访、技术联通等形式加以巩固,将合作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带动三地各类媒体对接协作,共同为下一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津双城联动发展鼓与呼。

猜你喜欢
天津日报党报委员
图片报道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探索传播规律 创新党报理论宣传理念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天津自贸区媒体形象建构——以《天津日报》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为例*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