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的梦想

2014-03-13 11:32王海滨
北京纪事 2014年2期
关键词:于洋萧红梦想

王海滨

因为要出版一个作品集,想请于洋老师给我作序。忐忑叩开房门说明来意,不料老人家欣然应允,并闲聊开来,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当下中国梦这个话题。

“这个提法太好了。一个民族有梦想就能长足发展,一个人有梦想就能找到目标和动力。我自己都觉得还有梦想,梦想着为中国电影再做点什么。”

于洋老师说得无意,我听了却有些诧异:生于1930年的于洋老师算来如今已经83岁,耄耋老人还能有什么梦想?何况于洋老师为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已让我们年轻人望尘莫及:从出演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开始,他在中国的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代表作品。即使身患疾病,行走不便,还是中国重大影视题材审查组成员,他的艺术生涯和新中国电影发展史密不可分。已取得如此成就了,还要梦想什么呢?

“能再拍点老百姓喜欢看的电影,能反映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电影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惜我身体不允许,导不了片子了,哪怕在这种题材的电影中再塑造一个小角色也是好的。”

于洋老师一脸向往,话语朴实而真诚。继而,老人家解释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梦想是因为自己得到的太多了,当年跟随母亲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时候,当年捡拾煤渣勉强糊口的时候,当年跟随革命队伍住进北京筒子楼的时候,他都没想到自己会得到国家这么多的馈赠:勉励他每一次进步的热烈掌声和真诚的鼓励、鼓励他成功的动人鲜花和无上的荣誉,从周恩来到邓小平、江泽民,再到胡锦涛、习近平,每一届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他无限关怀,而自己仅仅是一位电影工作者。

“受之有愧啊!只有报答了。唉……”

长长一声叹息,似水流年,风华不再。

话锋一转,聊到给我的作品集作序的事情。于洋老师说,他这一辈子接触了太多的影视媒体人,这些人当中有的要么针砭时弊泛泛可陈,要么炫耀知识玩味文字歌舞升平娱乐大众,或者干脆操笔“知音体”,向弱者出售所谓心灵鸡汤,唯独不面向生活,不叩问人生,更有甚者,个别电影人一味追求奢华浮躁的享受,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彻底迷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在一个人迷失的时候,文字会让他摆脱所有的喧嚣和浮躁,安静下来思考人生,洞悉生活。而我的文章在字里行间,隐隐约约已经具备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独具的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文字就好比一座灯塔,能在书桌上瞬间照亮一个全新而真实的彼岸世界。说得很好。我在网上看到北京大学开展的那次莫言的讨论真是好,适时让当下的这些年轻人认清生活的本质,认识到真实踏实才是人生根本。我看了好几遍。”

于洋老师告诉我,可以继续投身影视圈大展宏图,但千万不要忘记写作,一定要坚持下去。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选择,会碰到很多路口,只要你认定是对的,只要是得到社会和老百姓认可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对一些事情要学会‘两分法地去看待,也就是辩证地去看待,实践出真知。”

于洋老师说起了很多过往的人和事,说到了对霍建起的鼓励。霍建起这位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从《赢家》立足中国影坛,到《那人那山那狗》扬名国际,再到刚刚公映的《萧红》,每一个作品似乎都有第六代电影人整体的影像风格,又似乎和第六代电影风格完全背离。对于第六代电影人坚持的刻意揭示当下中国人人性的复杂、中国时代变迁的特征和印痕等主题,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张扬和凸显,或者说他坚持的是阳春白雪是诗意。即使是《秋之白华》《萧红》这样的真实人物传记题材,叙事和影像都那么唯美。于洋老师认为这是很好的一点,他和霍建起同住一幢楼,只要见面,就谈到这个问题,叮嘱霍建起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道路。

“电影就是要刻画人的真善美,对时代就是要散文化地歌颂。如果不是我身体不允许,我很想买票进电影院去看《萧红》。”

说到这里,坐在轮椅上的于洋老师爽朗地笑起来,自嘲说人上了年纪就爱唠叨,可能自己不知不觉中也沾惹这个毛病了,真不知道年轻人听了以后会怎么看怎么想,但他的内心真是想把自己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下一辈的人。

“这也是我现在经常想的一个想法,想法是不是可以算作梦想呢?”

对于这样一位老人,无论想法还是梦想,都是相同所指,让人欣然。

于洋老师说,为了这样的想法,他每天都在积极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康健了,梦想也就能付诸实现。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猜你喜欢
于洋萧红梦想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Little Women (V)
Little Women (IV)Retold by M. Albers
Little Woman(III)Retold by M.Albers
梦想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