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老干部帮困助学互助会

2014-03-13 11:36孙德纯
北京纪事 2014年2期
关键词:助学老干部社区

孙德纯

团结湖是个老社区,我居住了30年,有一道温暖靓丽了十年的风景,今天我见证了她: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的党员们和他们自发创立的一个慈善机构“三四条社区老干部帮困助学互助会。”

病榻上的我,心中画出一面红旗,旗面上镶嵌着我送给他们的名字——“老干部志愿者”,这名字如花一样美丽、如苍松一样坚韧、如军号一样响亮。

我是受益者

2013年7月7日,我突然摔倒并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住院。7月19日眼睛失明的丈夫,因着急受累一病不起,住院并连续转院至今。我生活中的困难层出不穷。但在居民们的大力帮助及社区党委的不断关怀下,我逐渐地从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走出来,这其中就有“三四条帮困助学互助会”的经济援助。

当时,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帮困助学互助会负责人之一、74岁的老劳模陶玉珍奔走相告,找到了社区党委召开会议、商定救助方案、启动了救助基金。由社区党委书记李宏双、主任刘利欣和互助会的负责人陶玉珍亲自把3000元救助金及时送到我家,我当时是百感交集。

互助会负责人之一原朝阳职大校长张春发老人不顾82岁高龄,在老伴的搀扶下找到了社区主任刘利欣,拿出1000元说:“当年我是朝阳职大的校长,她是学生,这是我对学生的一点心意。”我接过老人的钱,听着叙述,泪水横流。

“帮困助学互助会”的诞生

2001年被三四条社区聘为社区顾问的张万鹏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了社区“三多一优”的特点:低保户多、下岗职工多、农转工多。一优就是离退休老干部多。生活困难的孩子要是遇到了读书难的问题。老干部可能就是一股力量,老干部有责任帮助他们实现就学梦想。

之后两年张万鹏和几个老干部共同资助了两个学生。但他觉得这力量还是小。

2004年张万鹏把成竹在胸的设想写信给了当时的社区书记,提出建立个帮困助学的组织,带动社区来开展帮困助学活动,并表示“我和老伴商定好了,每月赞助100元,每年1200元,定时交付。”他还提出了赞助流程。社区党委立即采纳大力支持,成立了“三四条帮困助学互助会”。

为做好捐款的监督管理工作,社区党委还成立了“互助会领导小组”,党委书记牵头,张万鹏、陶玉珍、张春发三位老干部为成员,捐助的资金交给社区党委转交到社区服务中心专项管理,称为“帮困助学金”。

2004年10月22日,在办事处和社区两级领导的支持下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在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张万鹏把他的第一份赞助金1200元,投入进了捐款箱。离休干部刘溪涛、王硕民夫妇也抢着捐款2000元,9名老干部带头捐了4650元,现场的党员群众也纷纷参与。

10年中,从个人提交申请到“帮困助学互助会”召开会议、研究提请使用基金报告,再到发放捐助款,始终坚持与受助者一对一的捐助,公开透明。在社区党委严格把关和与之相伴的老干部始终如一的热情下,使其形成了良性循环,也得到了三四条社会单位的支持。

在这10年里,社区收到“帮困助学金”捐款8万余元,其中老干部捐款达6万余元。捐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及因大病致困家庭65次,资助款4万余元。

一群可爱的老人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知道了三四条有个“帮困助学互助会”,也知道大多是老干部们在捐钱。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早已退居二线的老人们,在祖国家园的每一个困难关头,都是冲在最前面。

在这个老年群体中,年纪最大的是89岁的老红军陈苏玉。这个群体的每个人每个家在10年中都在发生着变化,儿女们也步入了中老年。眼睛花了,步履也迟缓了,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有三位老干部已经病故,细数下来,哪位老人没有几样病在身?哪个家庭没有自己难念的经?像朝阳人大原副主任76岁的施绍祺,不仅自己多病,老伴儿范本贤经历了两次大手术,施绍祺一边照顾着老伴儿看病取药买菜做饭,一边关注和参与社区的公益事业。但他们都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牢记自己曾经是党的干部。 张万鹏、李惠芳连续捐了10年,分别是12000元和9700元。有一次李惠芳住院8个月,出院后忙的头一件事就是到社区捐上1000元。老干部王贵元8年捐了9200元,扈之榘、胡家廉、陶玉珍、张春发等也连续数年捐款。细数下来,先后有22名离退休老干部带头捐款。

助学筑梦

1990年代,那双充满求知渴望大眼睛的宣传画,把中国人民的目光引向了“希望工程”,她也引领着数百万的孩子们实现了“我要上学”的梦想。

1993年的一天,张春发听到广播里团中央倡议为“希望工程”捐款,当天就把300元钱送到了电台,钱很快转到广西壮族小学生侬圣洁身上;2002年他又为内蒙古“希望工程小学”捐款500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朝阳区政协原副主席胡家廉第一个到社区捐款,离休干部农委主任李永忠、环保局局长王贵元、张万鹏、施绍祺、张春发、刘秉良,陈苏玉40余名捐款者慷慨陈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在地震中遇到了灾难,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

“5·12”一周年时,社区共捐款9420元,老干部就捐了7000多元,其中刘溪涛、王硕民夫妇就捐款4000元。

“4·20”雅安地震,社区捐款的队伍排成了长龙。总捐款13660余元,其中老干部捐款11750元。

北京“7·21”水灾有15位老干部捐了4300元。

成立两年,“七一”献爱心活动中,离退休老干部共捐款7070元。

85岁高龄的扈之榘说:“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块钱的退休金,家里也没什么用处,除了留下自己看病的钱以外,能捐的就都捐出去。”

扈老从在职时到今天,一直救助延安的两个孩子,从上高中到现在考上西安大学。他说: “我每年帮助延安孩子的钱比较多,后来一个孩子大学毕业了,等另外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后,我就准备每年向互助会捐款1000块钱。”

是的,很多人都是在双向或多向捐款,其中74岁的陶玉珍,除了参与社区的捐款,还是司堃范爱心工作室的志愿者,同时也有为助困和红十字会的连年捐款,几十年还照管着一个又一个的空巢老人。

梦想成真

老干部们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舞动着他们生命的余光,表达着自己对未来的期望。

学生们就像初升的太阳,积极向上攀登,在“帮困助学互助会”的资助下,先后有6名同学考上大学。如:丰硕考入北京大学、贾儒考入北理工大学、付铧锦考入北京政法学院;有3名同学考入重点中学;另外有3名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中行、建行、北京银行工作;4名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中医医院、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关村软件公司、北京标准件集团。

生命、生活把这些老人们集合起来,张万鹏说:“以前我们从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北京。现在我们从不同的岗位退下来,聚在团结湖,这是缘分!”

2013年8月13日,团结湖办事处的会议室里,“团结湖街道老干部助学筑梦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横幅醒目地挂在墙上,办事处副书记荣春丽主持大会。会上,“帮困助学互助会”又向3名困难学生捐了款。

社区党委书记李宏双阐述继续完善扶贫助困长效机制及体制的设想和决心;朝阳区慈善协会副会长周滢更表示,要继续支持、共同帮助贫困孩子筑梦未来。

张春发在诗中写道:“我们是希望工程的一滴水……我们是关心下一代事业中的一缕阳光……我们是社区居民志愿者。”

一片感言之后,办事处书记张志国大声地宣布:为了表彰老干部的爱心与付出,街道工委和社区党委共同制作了刻有“助学筑梦”字样的纪念鼎,赠予坚持数年的老干部们!

十年不容易,十年弹指一挥间,让梦想借力、接力,继续飞翔!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助学老干部社区
北京老干部之歌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老干部关心下一代 我们更应关心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