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梅兰芳

2014-03-13 11:43
北京纪事 2014年2期
关键词:梅派凤山梅兰芳

梅兰芳先生给世界留下了无数可堪追忆的片段,今天我们要撷取的只是短短几个片段。从中,我们了解到梅兰芳先生作为一个大师的气度、修养与内涵。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自珍藏的梅兰芳。

梅葆玖(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子):

崇高情操的爱国者

梅兰芳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启示集中的一点在于,梅兰芳之所以在一百年前那个历史转折点中异军突起,并不单单只是在唱腔、身段、舞蹈等技艺因素上做到了很好的继承,最重要、最集中的恰恰在于把传统文化,当时已经衰败了的文化因素重新注入到京剧这一形式中。

我父亲梅兰芳先生是一位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燃烧到了祖国。当时我父亲带着我们在沦陷了的上海生活。为了不给日本人机会,所以我父亲蓄起了胡子,不再登台,这件事情在抗战期间影响很大。当时,日本侵略者对我父亲进行胁迫,逼迫他演出。我父亲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接连三次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己注射伤寒预防针,使自己体内发起高烧,对侵略者予以抵制。我父亲以这种损伤身体为代价的爱国行动,其崇高气节和境界,无异于“为国捐躯”。我们如果从文化视角看待它研究它,就会发觉梅兰芳这种坚贞不屈的爱国思想,完全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舍身取义”理想人格的影响而形成的,这和他为人处世的儒家思想,他的生死观是一致的。岳飞的“精忠报国”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流芳百世。梅兰芳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胡文阁(梅派传人、北京京剧院男旦头牌):

一把扇子折射的做人真谛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贵妃醉酒》演出马上要开始了。梅兰芳先生已经穿好了演出服,戴上了凤冠,这时候他一伸手,按惯例衣箱师傅就该把专用的羽毛扇递上来了。可这一次,衣箱师傅忘带扇子了。戏班儿有句话,戏比天大。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梅先生。梅先生开口了,他说,别怕,你马上去观众席里找一把普通的扇子给我。大家都愣住了。梅先生接过折扇,端详一下,松口气,反身上场。所有人都替梅先生捏一把汗。当他用这把折扇完成了整场演出,叫好声中,梅先生行至后台,大家都围过来给他擦汗,衣箱师傅不停地向梅先生赔礼道歉,几乎拜倒在地。梅先生眼疾手快地扶住他,不住地安慰着:人哪儿有不犯错的呢?以后注意就好。再说,我还要感谢你。是这把扇子让我茅塞顿开,你给了我新的提示和灵感。谢谢你。羽毛扇只是表现出了杨贵妃雍容华贵之气,而今天这把折扇拿在手中,少了妩媚,却多了洒脱和率性,高贵与典雅。这是个新方向,可以一试。

梅先生技艺精湛、处变不惊,并且能够信手拈来、随处创新,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大师风范。而他包容、仁爱、宽厚的为人,更是为后辈做出了表率。也正是因为他的胸襟,才能在艺术上不局限,有更多新的突破。它告诉我,艺术不是追求表面的技巧,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与“魂”的契合。

张馨月(国家一级演员、梅派优秀传人):

有良知有担当的文人风骨

梅葆玖先生和姜凤山先生都是我的老师,在梅派艺术传承发展上,堪称楷模。梅姜两家的深厚情谊从梅兰芳先生起,就奠定了基础。我曾经问过姜老师,是什么让您对梅派艺术付出半生精力,无怨无悔?姜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姜先生给梅先生拉琴那些年,有一次在音乐堂演出,赶上姜先生得了重感冒。有琴师打电话到梅府,毛遂自荐,说凤山病了,要不您换人?您看我行吗?旧时候琴师都是傍角儿的,角儿是自己的饭碗,这是明晃晃的行业竞争。梅兰芳先生说,你别管了,先把电话搁下吧。随后拨通了姜凤山先生家的电话,关切地问:你怎么样?姜先生说:“我有点发烧。”梅先生赶紧派他的私人医生,带着几针退烧药剂就到了姜凤山家。一针下去,病就见好。等到了剧场后台,看起来已经跟健康人一样了。梅兰芳先生急匆匆买了橘子罐头带到剧场看望姜凤山先生。梅兰芳先生这才再给那人回话:“胡琴问题解决了。这出戏是我和姜凤山设计的,我不能换人,还是凤山给我拉。”

90岁那年,姜先生在病榻上,对我说过一句话:梅派就是梅派。当抱着那把挚爱的胡琴平静地离开人世,告别他钟爱的梅派,我终于明白,这份默契和肝胆相照,让姜先生心甘情愿为梅派艺术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梅兰芳的魅力。大敌当前,他傲骨铮铮;对朋友伙伴,他敬重怜惜。他有良知,有担当,有知识分子的风骨,却没有文人的软弱之气。

史航(著名编剧、策划人):

坚守立场的国民风范

梅兰芳很早就想拍电影,第一个理由是,这样才能让演员看到自家的舞台形象和行动,才能真正地自我批评。电影对梅兰芳来说,首先是一面宝贵的镜子。

其次,他还牵挂着那些看不到他演出的远方的观众。访美时,派拉蒙公司要为梅兰芳拍摄影片,梅兰芳表示:“我的确打算拍一部有声电影,但主要目的不是行销和流传在美国,我的志愿是以此贡献给中国边远地区的居民,好让他们有机会欣赏本国戏剧。一个演员就是消磨了终身的岁月,也不能够周游中国境内来表演他的艺术,这回却可以利用西方新式的机械,把中国世代积累的艺术,传遍我的祖国。”

梅兰芳在抗战时候的蓄须明志,众所周知。但是此前的1919年他远赴日本演出,这是他的首次出国演出。当时恰逢五四,中日关系紧张,一群在日留学生不能理解梅兰芳为什么还要在日演出,寄出了十几封恐吓信,警告他如果演出,将无法回到中国。梅兰芳毅然演出,这不仅是因为票已售出,要有信义,更是因为他相信演出才是沟通,才能赢得彼此的了解。此后日本关东大地震,梅兰芳率先义演募捐,体现大国民风范。日本一旦侵华,梅兰芳就选择了完全的拒斥和斗争。这就是大国民外交的立场和风采。

陈远(民国史研究学者):

有傲骨没傲气

我对梅先生的认识,更多的是戏外的梅先生。我对梅先生的看法,就是他心胸的定念是一以贯之的。从一开始一直到他逝世,他的一生一直保持着这种品格,就是说不与外界有强烈的冲突,但是在内心保持自己非常坚定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伶人,也就是戏子,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但是梅先生不一样,他虽然身处那样的一个环境,但是他始终保持了他的体面和尊严,他是身段非常柔远地保持自己的尊严。

1948年左右,很多知识分子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走还是留。当时梅先生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的挚友齐如山先生选择了走。齐先生找梅先生谈过很多次,劝他走,梅先生思前想后,决定留下来。齐先生对梅先生是有栽培之情的。梅先生的唱腔、演出背后都有齐先生的心血 ,两个人这么深厚的感情,在齐先生的数次劝说之下,梅先生能够保持自己的境界,我想这是他自己内心非常坚定的一面。

我们都知道之前梅先生跟鲁迅之间有过单方面的争议,鲁迅批评过梅先生,以梅先生当时的身份,如果来回应鲁迅的话,其实也无不可。但是在这个争议过程当中,梅先生始终一言不发,然后说我不回应你的争议。这种不回应是什么呢?我觉得,这就是梅先生的傲气。

徐晋如(深圳国学院教务长、诗人、学者):

京剧艺术的集大成者

梅先生何以集京剧旦行艺术之大成,亦集京剧艺术之大成?原因有三:梅先生的个人影响力与当时观众的趋向;梅先生是第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京剧演员;梅先生的戏剧理论与美学旨趣带有总结和超越的意味。

梅先生的革新是建立在好古敏求的基础上的。他的革新具有《中庸》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味,他对昆曲的研习与传承,和孔子“信而好古,敏以求之”的态度是一致的。

从艺术风格而论,梅先生的艺术富艳精工,更接近周邦彦。他的戏都是拗怒中自饶和婉的典范。

梅派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得其中”,是温柔敦厚的从容中道。晋代陆机云:“诗缘情而绮靡。”梅先生的艺术也是缘情绮靡的典范。

梅先生是中国古典精神经诗、骚、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而到晚清民国的延续。京剧是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一代之文学”,梅兰芳的身上承载了古典中国的精神和中国诗文化的大传统。因此理解了梅兰芳,也就理解了中国古典的文化精神,也就更容易理解中国古代诗歌。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梅派凤山梅兰芳
作品欣赏
梅兰芳评传
丁晓君——舞台梦 戏剧瘾 梅派青衣丁晓君对京剧沁人心脾的情感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梅葆玖先生病逝
望云千顷 感事多怀——写给许凤山画的话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凤山的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