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信息公布考验多国

2014-03-13 05:06
环球时报 2014-03-13
关键词:恐怖袭击突发事件情报

本报驻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特约记者 李渭 丁雨晴 孙秀萍 柳直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发布信息,不要等一切都搞清楚了再发布,也不要因害怕出错而坐失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如果马来西亚官方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能够深谙某位俄罗斯学者总结的这条规律,在近日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就不会一再“慢报”和“乱报”重要信息。过去,遇到突发事件,中国官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反应相对较慢,相关部门要统一口径后才敢对外公布信息。其实,如何做到“统一口径”和又快又准,对西方国家来说同样很难,在遭遇重大事件时都是一种考验。如今,社交媒体传递的信息又快又杂,如何能在天灾、人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对外公布准确、详细的信息,有力制止谣言传播、减少社会恐慌尤为重要。为抢夺危机应对的话语权,西方学者提出过“主动、充分和及时沟通”的三原则,美国元首会通过电视讲话稳定人心,莫斯科市市长可以现场表态……这些做法,对中国来说,有的可以作为参考。“三T”危机沟通原则缺一不可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罗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即主动沟通(Tell your own tale)、充分沟通(Tell it all)和及时沟通(Tell it fast)。“三T”原则可以帮助出事国或出事机构抢夺危机时刻的话语主动权。但几乎对所有国家和地区来说,恐怖袭击发生后,核实信息确实非常艰难,难免传递出混乱的消息。去年“9·21”肯尼亚商场恐怖袭击事件,肯警方关于袭击者中有没有“白寡妇”的消息变来变去。  “三T”危机沟通原则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引起民众质疑。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设置专门情报发言人,每隔数小时便对外发布最新情报、政府采取的措施、事故情况等,同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向媒体公开事故现场。即使这样,日本民众和媒体仍有很多不满,认为政府、核安全委员会、东京电力公司都有隐瞒事实之嫌。民众和媒体的不断质疑,迫使日本政府改进情报公开的方式,提高发布速度。 2005年伦敦“7·7”地铁爆炸案发生一个多小时后,伦敦警察厅才正式确认发生“连环爆炸”,此前传递出的信息包括“伦敦交通局称伦敦地铁爆炸是因为高压线事故”等。但实际上,在遭遇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后,英国政府反应还是相当迅速的。据“7·7”地铁爆炸案调查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在第一起爆炸发生约40分钟后,尽管事态性质仍不明朗,英方的中央应急机制COBRA(英文“眼镜蛇”)就已启动,并按照“在首相层面”统一部署指挥的事态来处置。按照应急机制,伦敦公共交通停止运行,在进入伦敦的主要路口安置“勿进入伦敦,区域关闭,打开收音机”的指示牌。  “COBRA”一词中前4个字母是“Cabinet Office Briefing Rooms”的缩写,即“内阁成员听取情况汇报的房间”,由于往往在A号房间举行,所以就简称“COBRA”。“眼镜蛇”机制一旦启动,一个应急机构会相应成立,涉及相关的各个部门、委员会等。一般而言,最高层级被称为紧急处置委员会,下面分设情报单元和事态单元,再往下又设置危机处置组,危机影响管理组,恢复和重建组,公众信息组。 “眼镜蛇”机制开始运转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产生一份对局势的研判报告,该报告将派发给所有涉及的部门负责人,一方面是了解动态信息,另一方面则是统一口径。有了这样的统一部署和统一口径,再由英国内政部大臣对外发表声明。  英国政府对待突发事件有一整套体系,信息发布是其中一环,而且可以说贯穿始终。但突发事件发生时,究竟由谁出面来对外表态,还是要根据该事件的性质、影响面和层级决定。英国内阁办公室有一份长达80页的应急指南,总结了出现紧急状况时,各级政府如何在组织和操作程序上协调、应对的细节。该指南还放在政府网站上,供公众监督。根据这份指南,突发事件在发生时,首先应当是当地政府负责应对,如果是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则地方一级警察机构成为处置和协调的先锋,这类事件包括较严重的交通事故,洪灾、工业事故等。当事态扩大或严重到需要中央政府干预时,更高层级的组织和协调体系就会建立。英国政府将这种达到需要中央介入的事件划分为三级,即“重要级、严重级和灾难级”。海外领事保护事件常常是“重要级”水平,而恐怖袭击、大范围自然灾害、疫情蔓延、主要公共服务功能丧失(比如消防工人罢工之类)属于“严重级”;如果事态更加严重则上升为“灾难级”。   “不要因害怕出错而坐失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 遇到突发事件,各国有不同的公布信息的方式。美国总统经常开新闻发布会,阐明政府的立场,以消除民众恐慌。据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一项统计,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等最近几届美国总统每年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次数都超过20次。回顾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当天上午正在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参观的小布什总统很快在一间教室发布简短讲话,告诉美国民众“国家正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在晚上的电视讲话中,他表示:“恐怖主义攻击可以动摇最大建筑物的地基,但无法触及美国的基础。”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俄罗斯侦查委员会人员总会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布相关信息。”这是今年俄新网2月4日的一句评论。此前一天,莫斯科一所中学发生劫持人质事件,造成一名警察和一名教师死亡,该消息由侦查委员会发言人马尔金对外正式公布。去年10月底伏尔加格勒发生针对公共汽车的恐怖袭击后,也是马尔金正式透露:“实施自杀式爆炸的恐怖分子是名30岁女子,名叫阿西亚洛娃,来自俄北高加索达吉斯坦共和国,身穿黑色长袍,上车后即引爆爆炸装置。”俄联邦侦查委员会有很大权限,可以对全国任何犯罪行为展开调查,并向外界公布相关信息。  当然,有时也有例外。2010年3月莫斯科遭遇地铁连环爆炸袭击时,赶往现场进行指挥的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也向记者表示,据信至少有2名女性自杀式炸弹袭击者。俄罗斯纽带新闻网2013年12月24日刊文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预警、舆论引导等功能,这样有利于安抚民众的情绪和保持社会稳定。如果媒体不能及时从官方得到相关信息,容易造成信息混乱、错误,从而引起社会恐慌。文章援引俄专家的话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发布信息,不要等一切都搞清楚了再发布,也不要因害怕出错而坐失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 必要时,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都要“自律”  在日本,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遵循“情报公开的原则”向国民做出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大到首相官邸,小到地方的政府和警察部门,都有专门记者办公的场所,如官邸记者俱乐部等,每家媒体只要有能力都派专门记者驻扎,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首相官邸、警方等就要立即就近向记者公布有关情报。2010年9月7日,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相撞事件发生后,日本保安厅很快向日本媒体发布了相关消息。《环球时报》记者通过采访得知,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保安厅和防卫省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在相关部门确定专门负责发布本次事件情报的负责人,再由有关部门把各种信息和动态汇总到负责人那里。如果日本记者或驻日外国记者打电话询问,都由专门负责人出面应对。如果负责人不在,会记录下记者的联系方式,表示“避免情报混乱,等负责人回来再和记者联系”。当然,日本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公布也并非毫无保留,还有《国家秘密间谍行为防止法律》等保护国家秘密,这就让事件突发时必要的情报保密有了法律依据。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英国境内外媒体基本可以获得平等的采访机会。如果官方遇到不便让记者采访的事件,或记者的介入可能干扰执法,官方必须向媒体解释说明。即便如此,媒体有时也被允许拍摄和记录事态的发展,但会被告之只有在“敏感期”解除后才能公开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必须自律,一旦失信就会面临不良记录。与媒体的联系在英国政府部门看来绝不是临时抱佛脚,虽然双方时不时有龃龉发生,但谁都不会放弃这种“共生”的状态。 面对突发事件,“美国式”新闻发布会值得借鉴。以2013年4月15日当地时间下午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为例,事件发生后波士顿市和马萨诸塞州举行多次新闻发布会,奥巴马总统在爆炸后不到两小时就在白宫发表讲话,声称将查出元凶及其犯罪意图。波士顿市和马萨诸塞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对传递真实信息、打消民众疑虑等起到积极作用。在马萨诸塞州州长16日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上,从始至终台上所有官员都保持站立姿势,神情严肃,讲话官员也事先准备了讲话稿。官员发布相关消息后仅留给媒体几分钟时间提问。从中可以看出,新闻发布会是在各个部门协同工作并得出某些有价值的线索或结论时才会召开。为防止信息传递有误,相关官员才在发言前准备好发言稿。  花旗银行战略咨询师埃尔文·博格认为,美国各方在波士顿爆炸案中表现出的专业性和“有备而来”令人印象深刻,这说明自“9·11”之后,美国处理灾难性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埃尔文强调,社交媒体在传播爆炸案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帮助联邦调查局寻找嫌疑人,但社交媒体也引发很多问题,尤其是某些用户通过自己分析就断言并发布追捕“嫌犯”的消息。事实证明,这些消息都没有事实依据,影响了官方的调查,并迫使后者不断发布辟谣信息。由此看来,“社交媒体的自律”也应由每一位公民自觉做到。▲

猜你喜欢
恐怖袭击突发事件情报
新车情报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系列恐怖袭击
密码情报
交接情报
恐怖袭击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英国警戒级别提到“次高”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