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不遇”的意外收获

2014-03-13 03:01陆小红等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隐者红楼禅意

陆小红等

唐 代交游酬唱、读书山林之风很盛。文人义士常常要到幽僻之地去探访那些远离人群的友人或僧道,可由于信息、交通的落后,不可能有即时探访预约,“寻访不遇”的情况也就无法避免地经常发生,于是,自然产生了许多“寻访不遇”的诗歌。“寻访不遇”,不仅是唐代诗人的一种个人生活遭遇,更是诗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展现。细细品读,滋味酽酽。

且看李益的《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来到红楼院访友,可友人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于是,写了这首饶有兴味的诗。诗的起笔写红艳夺目的柿林。在诗人看来柿叶不是因霜染而变红,而是它自己多情,在风中翻飞,红成一片,给秋日的园林抹上绚丽的色泽,可谓奇矣。第二句写巍峨的红楼,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高远幽深的天宇竟“倚”在红楼一旁,借此烘托出红楼的高耸入云,可谓奇哉!瑰丽的色调,绚烂的秋色,寥廓的境界,也正是因了诗人的一次造访“不遇”而遇。诗人隔窗而望,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更为可爱。于是,诗人也就自然萌发了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户钩”,进院去饱览那“无人问”的另一种秋色的愿望。

韦应物的《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就蕴含了一种理趣:“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诗的首联以极为平淡的笔墨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终于迎来了一个休假日,可利用这难得的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却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中的“空”,填满的是诗人的失落、惆怅和沮丧。第二联,诗人笔锋一转,点出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因为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的溪流,迎面还有白雪皑皑的山冈。清澈的流水,清冷的白雪,滋养了友人“清人骨”的诗情,生活即诗的理也就孕育其中了。

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可谓此类诗中的经典之作:“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兴冲冲向着南溪道士居所走去,山路迂回,石道上的青苔残留着疏落的足迹。远处,白云萦绕着默默的沙洲,近处芳草茵茵,遮掩了静静的柴门。雨后看松,松色欲滴,依山临水,水源自现。于是,“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自迷在清丽的山水之间,沉浸在明净的花草之中,寻访不遇的失落早已没了踪迹,妙悟的禅意,也尽在不言中了。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写得极为简明:“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的意思极为明了:松树下询问隐士的童子,回答说师父采药而去。就在这座高大的青山里,白云重重不知他的去处。诗前一句问,后三句答,答句中省去了“师往何处去”“采药在何处”两问。在这极为简明的问与答中,隐者形未现而神已出。试想,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的色调,这松海与云山的背景,显现出的正是隐者高洁的风貌与超凡脱俗的风骨。诗人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也油然而生。

寻访而遇自然令人欣慰,可不遇也自有其别样的况味。唐人以诗意的眼光品味不遇,不遇就成了雅事。正是这种纯审美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态度,构筑了唐人别样的精神高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者红楼禅意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四大名著趣解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平天湖,禅意的水
两个“隐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禅意少年
乍然
禅意
一句话妙解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