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的接力棒

2014-03-13 10:02龙王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连心桥做好事天桥

龙王

八十几岁高龄的北京老大爷窦珍,热心公益,十几年如一日,带着自己的扫帚、簸箕和抹布,义务清扫北京南三环翠林三里社区旁的连心桥,方便过往行人,被社会赞誉为“扫桥爷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像“扫桥爷爷”窦珍这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义务清扫连心桥,不为名,不为利,也不求钱财回报,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无私奉献,在人心日益浮躁和功利化的现在,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也因此更让我们感动。

不仅扫桥,他还铺路。

据报道说,连心桥与南三环连接之处,有一条50平方米的小路,雨雪天满是泥泞,过往行人苦不堪言。窦珍自愿捐赠3 000元钱,将泥泞路变成石板路,这条路从此也改名为“爱民路”。

在退休之前,老人只不过是北京市供电局的一名司机,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那是什么动力推动着老人终生不辍地坚持这种善行呢?这或许就是人性中善的凸显,让他深怀“助人为乐”的美德,也可能是中华民族传统中“仁爱”“正义”等优良品质的显现。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是这种深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仁爱”思想,让我们的身边涌现一个又一个雷锋。他们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也让全社会敬爱着他们。

就在不久前,一个北风呼啸的日子,“扫桥爷爷”在义务扫桥时,意外坠亡了。亲朋好友尚在深深缅怀他的时候,老人的事迹和精神也在社会上传颂开来,并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一支由小区居民、自愿者等自发组成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接过了“扫桥爷爷”的扫帚,接过了传统美德的接力棒,继续义务清扫连心桥。这既是对老人的最好告慰,也为“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作出了新的时代注解。

“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活雷锋”,以自己的微小行动催人向善,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共同来传递“扫桥爷爷”窦珍身上的这种正能量,多伸出自己的友爱之手,多帮助他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多一点奉献精神吧!

延伸阅读

小善坚持就是大爱

一位古道热肠的老人,义务扫天桥十几年,至死不渝,感人至深,赢得社会的尊敬。好人有好报,“扫桥爷爷”为何坠桥身亡?想必是天上也有“天桥”要扫,才把他匆匆召去。

打扫卫生,稀松平常,小学生都能完成,为什么窦珍老人打扫天桥就能获得社会认可,扫出了浓郁的正能量?很简单,正如伟人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扫一次两次不难,就像每年3月也有很多人上街扫地,难的是一扫就是十几年!平凡的是小事,不平凡的是坚持。扫地是为公众服务的小善,一年一年坚持下来,就是大爱。

窦珍老人患有前列腺疾病,到了冬天,裤子总是湿漉漉、冷冰冰的。儿女看了心疼,街坊们也不忍心。大家劝老人停下,老人就是不愿意。

如果说,一位年轻人博出位,还可能另有所图,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义务打扫天桥十几年,图的是什么?他自编了一句顺口溜:“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打扫卫生,锻炼身体,生命不息,永不休息。”这就是境界,有所予,无所求,像明灯一盏,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死而后已。不但做好事分文不取,老人还经常参与捐款,捐出自己的爱心,帮助他人,殊为难得。

爱有感召,薪火相传。令人欣慰的是,窦珍老人留下的扫帚,已经由300多名志愿者接了过来。老爷爷,您一路走好!(练洪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连心桥做好事天桥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代表联络站架起“连心桥”
抢修“连心桥”拓展“致富路”
天桥
搭建与延伸基层“连心桥”
在天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