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时评“三性”

2014-03-13 09:06吴华清
新闻前哨 2014年2期
关键词:贴近性新闻性三性

吴华清

自媒体时代,纸质媒体既重视信息传播,更重视观点传播;既重视信息采集,更重视信息的加工和解读。从中央媒体到许多省市报纸纷纷开设时评版,就正是适应了这种趋势。党报评论话题的严肃性与时评话题的广泛性之间,主流价值的宣传性与多元观点的敏感性之间,政策语言的规范性与时尚话语的多样性之间,都难免发生碰撞。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把握平衡性、新闻性、贴近性三性。

一、定位上的平衡性

三角架必定比陀螺平稳,原因在于三点支撑的平衡作用。在时评版的定位上,我们也讲六个字的三点平衡,就是“旗帜、桥梁、匕首”,注重评论举旗功能、沟通功能、批判功能的统一。

举旗就是导向。在读者眼里,评论文章代表媒体观点倾向,和其他评论文章一样,时评也要有明确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无论形式怎么变,党报评论的首要功能无疑是举旗,导向必须正确。忘记这一点,就可能走偏。这个“导向”,从论说依据上讲,就是合规合法、遵循大政方针政策的精神;从价值取向角度讲,就是导向真善美,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沟通需要桥梁。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而言,意见多元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多元而无序则会纷争不断、内耗增多、能量互损。压制和打压不是现代社会的正常机制,沟通和理解才是健康的状态,才能填平意见的鸿沟。当人人都手握麦克风的时候,众声喧哗在所难免,此时的党报时评版,提供沟通的平台,发挥沟通功能,发出主流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必要。

除疮需要匕首。问题导向从来都是评论的特质,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是时评的活力所在。面对社会前进中的种种陈疮固疾、歪风邪气,面对民众遭遇的种种委屈不公、急难怨言,党报评论不能失声缺位,必须站出来说话,发挥匕首功能意在于此。

“旗帜、桥梁、匕首”,看似相互掣肘,实为有机一体。借助对新闻的剖析解读,或颂扬、或商榷、或批评,表达观点信息,传递价值理念,最终统一于举旗扬善的旨归。把握三者的统一,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冷静,揭示事实的深意、亮明自己的观点、发出理性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评论文章,读者市场越来越小,甚至令人生厌。时评文章过于四平八稳没人看,甚至会招至网民骂。但是那种激愤有余而理性不足,甚至混淆是非、善恶美丑不分的所谓“时评”,也只会给我们建设文明社会设障添堵。一味强调尖锐泼辣、抓读者眼球,于文明进步无益,甚至还会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会走进死胡同。所以,把握评论观点的平衡,保持意见表达的理性,实质是改进宣传的一种探索,值得用心用力。

二、议题上的新闻性

时评的兴起,与网络的流行有很大关联。可以说,网络评论的火爆倒逼报纸评论向时评转向。评说最新事实,第一时间发声,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这就是受众对时评的新闻性要求。

议题的新闻性,首先体现对事实把握上的及时性。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评以“评”为手段,以“时”为基础、为依托。这个“时”,对作者来讲,就是时代之意、时代之心,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作者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歌。就写作来说,就是时下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这既是写作者生发评论的由头,也可以是论证说理中的依据,既可以是作者希望解决的问题、需要纠正的歪风,也可以是作者希望弘扬的正气、推广的经验。

事实新,可以提升时评的针对性、有效性,也可以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和贴近性。所以,当天的事当天评,错过了、别人评过了,过一两天你再去评,就失去了评论的最佳时间点。时评抢占第一时间,其及时性要求一点也不比新闻报道的要求低,因为,它刊登在新闻纸上,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面对的不只是区域性的竞争,而是全国甚至更大范围的竞争,不只是纸媒之间的竞争,还有新媒体的竞争。

其次,议题的新闻性,还体现在观点的新鲜性。

观点是评论的核心力量所在,即所谓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做时评如同做新闻,新闻要发现,观点也需要发现,而且更难发现。即时策划的运作机制,高人一筹的解读能力,倚马可待的写作功力,都是做好时评的必备条件。

对于评论员来说,必须既关注当天新闻热点,更关注新闻背后的观点价值。在一个团结民主的氛围下,选题由大家提出,论点请大家商议,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每一位作者的身后就会站着一个合作的团队,每一篇文字的背后都注入团队的心血,以保证每天见报的重点评论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质量标准之上。

三、内容上的贴近性

首先,选题的贴近性。作为地方党报,评论对象如果是本省、本地之事,当然很好,因为人们对身边的事总是格外关心。即使评论外地之事,也最好能与本地实际关联,增强评论的针对性,拉近评论与读者的亲近感,引发读者对身边问题的思考,提供实际的引导和启迪。

但这不应成为时评选题的清规戒律。因为,评论依事论理,其价值的核心,是观点传播,而不是事实信息本身的传播。新闻有地域,观点无边界。所以,讲时评选题的贴近性,并不能抛弃选题的开放性。相反,作为地方报纸受新闻信息数量和质量的局限,还有必要增强选题的开放性,寻找更多具有评说价值的新闻事实,提出更有价值的评论观点,给读者更丰富、更新鲜、更有价值的理念和思想参考。那种一味要求评本地之事的想法,是不恰当的,会束缚自己的手脚,甚至会窒息时评的生机。我们的选题方向应该是,注重立足于本省,放眼于全国、全球,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地,尽力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打开视野、打开话题,增强发掘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深、做透。

其次,表达的贴近性。时评的贴近性,还体现在表达上。党报言论,第一位的功能无疑是举旗,但举旗不等于说教,不等于说大话、讲狠话、喊口号。当今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看问题的视角差异,存在着话语体系的差异。作为地方党报的时评要想扩大影响力,在表达上需要拒绝驯化,创新表达,减少沟通障碍。语言的背后,是思想、价值、态度甚至情感;文章的背后是人,面对的也是人。人不是机器,人会思考、会判断、会取舍。所以,需要注意把一味的政治说教变为道义和法理的阐释,把单调的论理形式变为虚实结合的道理沟通、甚至情感沟通。注意抛弃那种折磨作者、痛苦读者、不知所云的评论文体,抛弃机器化的写作、伪专家的思考、概念的嫁接和罗列。要倡导人的写作,用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感受、人的意见,既有思想的锐度,又有文本的美感。

(湖北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贴近性新闻性三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
提高法治能力要增强“三性”
要切实提高图片新闻的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