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红线女的传奇一生

2014-03-14 20:15李蕊娟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4年1期
关键词:粤剧华山

李蕊娟

救场成名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4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位成功的药材商,其家族与粤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堂伯父邝新华曾是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会首,外祖父是著名粤剧须生声架南,舅舅靓少佳和舅母何芙莲也都是粤剧名伶。从六七岁开始,邝健廉便常随母亲去看戏。

1938年,邝家的生意因日本侵略而破产,小康家庭转眼间变得一贫如洗。邝健廉的哥哥、姐姐都被送去读书,甚至留洋。但轮到她读书时,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小健廉不得不中途放弃学业。母亲要送她去学戏,但父亲执意不肯:“成戏不成人,情愿抱在一起饿死,也不能让阿廉去学戏。”在当时,唱戏在许多人眼中是“下九流”的行当,不光彩。为了生计,年幼力单的小健廉每天都要去卖淡水给富人家,以赚取微薄的收入。

后来,在舅父的极力劝说下,父亲才允许邝健廉来到香港,拜舅母为师学唱戏。自进入舅父舅母所在的戏班起,小健廉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做人做事,“既要成戏,也要成人”。很快,她有了第一个艺名“小燕红”,也有了第一个舞台角色——大戏《六国大封相》中一位骑马的小妇人。从此,这个尚有些懵懂的女孩便和粤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岁月沧桑、世情坎坷,她始终痴心无悔。

1940年,一位粤剧界前辈因喜欢小燕红的聪明好学,在指点完她发声技巧后,给她讲了一个《红线盗盒》的故事。他认为“小燕红”很有红线女的侠肝义胆之气,建议她改艺名为“红线女”。此后,邝健廉便正式用起了“红线女”这个艺名。

1941年年底,日本侵略者攻占香港后,强迫演艺界开工演出以粉饰太平。广东顺德籍粤剧大师马师曾誓死不从,带着众徒弟从香港逃往澳门,再辗转投奔大后方,组织了“天平抗战粤剧团”,在两广地区“以演代战”。

1942年,已经离开香港的红线女经人介绍参加了马师曾的剧团。进团的第二天,她首次见到马师曾。“我和剧组的人正在排练,不久,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步履声。抬头望去,看到一位四十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广州‘西关大少爷模样的人。他才下到二楼,就冲我们喊‘各位辛苦啦,声音坚实有力。”这是红线女在纪念马师曾100周年诞辰的文章中回忆她与马师曾初次见面时的情形。她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像读书人的样子,但又不修边幅,穿双拖鞋就下楼见客了。

此后,唱功不俗的红线女成了天平剧团的第三花旦,随马师曾和演员们沿着广东遂溪、陆川、郁林等小县城,一路走一路演。通过接触,红线女发现鼎鼎大名的马大师虽凭借独创的“乞儿喉”成为驰誉海内外的“马腔”,还出演过多部电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没有一点儿架子,跟什么人都能打成一片。经马师曾指点,红线女渐渐地学会拉腔、偷气,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马调红腔”。

1943年年初,在肇庆演出马师曾的《刁蛮公主憨驸马》时,演公主的花旦蓝茵突然肚子疼不能出场。可锣鼓已敲响,马师曾就让红线女顶替蓝茵上台。她心怀忐忑,一边上妆一边紧张地翻曲本,硬着头皮去救场。不料,因红线女的演唱韵味悠长、吐字清晰,唱腔婉转缠绵,观众竟十分喜欢,她也由此升为第一花旦。那一年,她18岁。

马师曾因教戏经常接触红线女,渐渐地对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孩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亦师亦兄的马师曾也颇有爱意。她说:“我最欣赏他两点—— 一是爱国之心,二是他对粤剧的坚持。”

1944年,红线女与马师曾结婚,夫唱妇随,联袂献艺。1945年抗战胜利后,夫妇二人移居香港。

到香港后,红线女四处拜师。她先是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又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还向昆曲名家朱传茗和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虚心请教……几年后,她博采众长创造出“红派”艺术,开辟了粤剧表演的崭新时代。她的“红腔”在高音域创造了难以攀登的高度,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此后,红线女凭借在粤剧和电影两方面的成就,在香港受到追捧。

离婚返乡

1950年,红线女与丈夫在香港组建红星粤剧团。此时,夫妇俩已经生育了两子一女。然而,就在两人攀上事业高峰时,夫妻感情产生了裂痕。1955年,红线女与马师曾离婚。随后,两人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和优越生活,怀着赤子之心,携儿带女回到广州定居。他们虽然离异了,却仍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1955年年底,毛主席给红线女题字写信说:“要做人民的红线女!”她铭记此言,立志做一名红色艺术家。此后,演过四大美女的红线女也塑造了一批革命女性。无论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还是江姐那样的革命先烈,她都演绎得动人心弦。她那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缠绵的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令台下观众连连叫绝。

1958年,马师曾任广东省粤剧院院长。他把田汉的话剧新作《关汉卿》改编成粤剧演出。在这出戏中,马师曾扮演关汉卿,红线女扮演朱帘秀,他们的演出真挚而慷慨激昂,恰如田汉在七律《观马、红演关汉卿》中的两句诗“生死同心彩蝶双,缠绵慷慨杂苍凉”。《关汉卿》中《蝶双飞》一段,更成为粤剧舞台艺术珍品,红线女的唱腔和马师曾的演出成为一绝。《关汉卿》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后,引起轰动。当时的报纸用《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等标题,赞扬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艺术成就。马、红联手,成就了粤剧艺术珍品,将粤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时间,红线女不仅红遍大江南北,观众还遍及东南亚和美洲。当年,不仅金日成和胡志明点名看她的表演,苏联和东欧的观众也为之折服。周总理观看她的演出后,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粤剧。

1963年,马师曾因病去世,红线女独自将3个孩子抚养长大,并开始寻找真正的爱情。但10年浩劫的来临,使她步入了人生中最为暗淡的一段时光。所幸的是,灾难过后,红线女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爱人——与她有着相同经历的战地记者华山。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华山写下了大量诸如《踏破辽河千里雪》、《山中海路》等震撼人心的通讯报道作品。他的小说《鸡毛信》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后,感动和教育了几代青少年观众,并为新中国最早获得了国际电影节大奖。由于他勇于进取、勤奋好学,成为我国新闻战线上的楷模人物之一。1957年,他被下放到河南三门峡工地劳动。1965年,他又被下放到河南林县工作。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他才重返北京。

红线女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吟诗作词,能编剧本,也能写优美的散文。她早就关注华山、钦佩华山,并在50年代初就和他成了朋友。华山复出后,赴京演出的红线女会和他一起吃饭聊天,两个同病相怜的离异男女经常在一起谈文学、苦难经历、各自的儿女……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直至发展到谈婚论嫁。

1975年6月的一天,华山约赴北京开会的红线女出来“商谈重要的事情”。干坐了许久,华山才霍地站起身,专注而深情地望着意中人,轻声说:“邝健廉,红线女,你这两个名字真美啊!我都喜欢,允许我交替着称呼你好吗?我要告诉你的是,我的孩子们都很尊重你,我也会一辈子尊重你、爱护你!”这语言就像华山本人,朴实、诚恳、值得信赖。此时,50岁的红线女忽然感到浑身的血液在奔涌,她有许多话想对他倾诉,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她只是同样专注而深情地迎住他的目光,使劲地点着头……

红线女和华山婚后的生活幸福和谐。华山就像婚前许诺的那样,尊重妻子,爱护妻子。多少个美丽的黄昏,两人在院子里散步,依偎着坐在花径旁研讨红线女早年的代表作《昭君出塞》,策划如何创新王昭君形象。

不老传奇

1984年10月,华山的肝病突然恶化,被送医院抢救。此后近一年时间里,华山一直卧床,只有头脑是清醒的,两只手还有感觉。病重至此,他仍坚持写作。作为妻子,红线女成了他的眼睛、他的心灵!常常是华山写好稿子,红线女立刻拿过稿子读给他听;或者华山口述,红线女记录、整理,成文后再由华山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华山终于完成了《我当记者》、《谈谈推广普通话》、《青青的海罗杉》等作品,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也都凝聚着红线女的心血。

红线女年轻时喜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笔下那纯洁浪漫、忠贞深刻、无私崇高的爱情像火种一样播撒在她的生命里。而今,她和华山的真挚爱情,就像燃烧的火焰一般炽烈!

红线女本不太会织毛衣。然而,作为妻子,她执意要亲手为华山织一件毛衣。她要把自己的爱意织进毛衣,让毛衣贴身温暖着病中爱人的心。

深夜的灯下,红线女默默地织着。毛衣织得好慢,织得好认真。一天,华山忍着病痛将尚未成形的毛衣贴在脸上,喃喃地说:“这岂止是用毛线织的……”他望着妻子,两人相对无语,却又心领神会。红线女忍不住偎在华山怀里,眼泪悄悄地流出眼角。

在最后的日子里,华山常常担心有人要抢走他的笔。他总是把笔紧紧地握在手里,甚至睡着了也不松手。红线女看了既感动又怜惜,她便替丈夫缝了一个布笔袋,把笔装进去,挂在他的脖子上。华山病逝后,红线女说:“他的笔,我本来想留下作个纪念。可是,它是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就只好让它与他同去了。”

1986年4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红线女为悼念华山逝世一周年写的散文《插柳岳西》。文章尽情抒发了她对巍巍太行和华山的无限深情。红线女那纤弱的身躯,蕴藏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华山有知,当会含笑九泉!

此后,红线女变得越来越忙碌,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自己钟爱的粤剧事业中,不给自己留下悲伤的空当。虽已年过花甲,她的“红腔”却依然宝刀未老,甚至比年轻时更多了些韵味。《貂蝉再拜月》、《长恨歌》、《凤阁恩仇未了情》,每一个唱段,她都一字字、一句句,唱得百转千回、苍凉悲悯,有“拼却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豪气,也有“感君一回顾,思君朝与暮”的缠绵。在《貂蝉再拜月》里,她唱道:“一愿朗月照红尘,夜夜让我情怀可寄。二愿月婵娟,照我觅得知心为伴,不弃不离……”这何尝不是红线女一生难诉的隐衷和痛楚。

还好,这一生,红线女还有粤剧相伴。1997年,年逾古稀的红线女竟然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扮演起年龄跨度很大的小尼姑思凡、正值妙龄的王昭君和苍老的祥林嫂。她说:“我还能演戏,何不现身示演,把我从前辈身上学到的东西留下来,供后辈借鉴、参考。抢救粤剧遗产,时不我待啊!”

此后的十多年里,红线女继续为推广粤剧而奔忙。她不仅把粤剧推到了互联网上,80岁高龄时,她还亲自为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配音配唱。

作为粤剧史上的一代天才,红线女的艺术生命持续了60多年,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拍摄了70多部电影。她几乎拿遍了一位艺术家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终身成就奖、联合国的“杰出艺人奖”,都只是其中之一。

一代粤剧表演大师红线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于2013年12月8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猝然病逝,享年89岁。而此前一天,她还在红线女艺术中心给广东粤剧学校的28名学生上课……她给粤剧留下了“南国红豆”的千古佳誉,也给自己留下了风华绝代的人生传奇!■

猜你喜欢
粤剧华山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SINGING THE CHANGES
咏华山
Zero-Sequence Current Suppression Strategy for Open-End Winding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Based 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随王履登华山
华山论“剑”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