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诗社文人与常熟近代报刊事业

2014-03-14 05:02金坡
关键词:虞山诗社报刊

金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虞山诗社文人与常熟近代报刊事业

金坡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达,自1900年起至1949年止,常熟知识分子所办报刊累计达200余种,如此数量众多的报刊推动了常熟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虞山诗社(1920-1937)是近代常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在其存在的十七年中常熟近代报刊事业臻于辉煌。该诗社社长俞鸥侣、钱南铁的办报经历是诗社文人乃至常熟近代知识分子创办报纸的缩影,在其带动下虞社文人积极创办报纸。虞社文人在推动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展以及常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常熟;虞社文人;近代报刊

报刊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变革力量,作为舆论工具所产生的这种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进程”。[1](P107)办报纸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智力的体现,也是他们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一个有力工具。[2](P76)近代常熟报刊事业发达,自1900年起至1949年止,常熟知识分子所办报刊累计达200余种,如此数量众多的报刊推动了常熟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虞山诗(1920-1937)社是近代常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在其存在的十七年中,该诗社文人在推动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展以及常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诗、画、琴、印、书等流派,科举时代,常熟有进士485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4名、探花5名。[3](P1)常熟处于较早开埠的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周围,与较为发达的无锡毗邻,受其影响,近代以来各种新鲜事物纷至沓来。发达的传统文化以及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常熟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虞山诗社成立前的常熟报刊

对于报纸在近代社会中的作用,常熟知识分子较早即有明确的认识。在其看来报纸“中有日刊焉,月刊焉;又有游戏志焉,教育志焉”;报纸品类虽然大不相同,“而所以求改良政治、开通民智者,则固同其此志焉”[4](P181)。报刊的发行既有赖于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亦需要出版印刷方面的物质技术条件,常熟最早的印刷所——开文印刷社,是在1911年9月由当时教育界人士顾朴斋等组织开办,在此之前的常熟报刊、杂志均先在上海、苏州等地印刷,然后再运回常熟。清末,常熟文人在苏州、上海等地开办的近代报刊有《独立报》(1900.3)、《政学报》(1902.3)、《雁来红》(1903.4)、《女子世界》(1904.1)等十种。

近代常熟文人最早创办的报纸是《独立报》,该报是苏州历史上第一张报纸亦为苏州最早的民办报纸。1900年春,由常熟文人黄摩西、庞独笑创办于“苏州葑、盘两门之间的青旸地”[5],黄任总编辑、庞担任发行经理。该报为日刊,4开,虽在日租界发行但具有明显的反清倾向,因此开办不久即被查禁。[6]《政学报》为黄摩西、张鸿、徐念慈等在上海创办。《雁来红》是黄摩西在东吴大学创办的丛报。《女子世界》由丁祖荫、曾朴等创办的“常熟女子世界社”编辑,由上海大同印书局出版发行,每月一期。1904年9月“琴南学社”编辑的《江苏白话报》创刊出版,其与《女子世界》相同,为书本式月刊,由上海大同书局承印,并在上海对外埠发行。[3](P778)1907年曾朴在上海创办“小说林社”,发行《小说林》月刊。1909年,《常昭月报》创刊发行。1910年5月8日,《虞阳新闻》创刊,为常熟第一份新闻报纸,主要报道地方新闻,当时常熟社会对报纸尚存偏见,“社会上下多视报纸为造谣惑众之物”[4](P1),因此该报出版发行甚为艰难。紧接着《虞阳白话报》和《虞阳报》又先后创刊。上述三份“虞阳”报纸均为8开版,由张美叔发行,编辑部设在常熟城东洗砚池张宅,在苏州刊印。

十份报刊中,最为典型的是《女子世界》,这是近代以来江苏最早的妇女杂志,同样也是全国最早的妇女刊物之一;该刊为清末最具影响力的妇女报刊,代表了当时主流的女权思想[8](P93)。常熟是一个受传统纲常名教影响深远的地方,千百年来女性深受“三纲”影响,依赖于男性而活,明清常熟社会舞台上几乎很少有女性的空间[7](P635)。20世纪初,丁祖荫等认识到女性地位的重要,他们认为女子是“文明之母”、20世纪为“女子的世界”。该刊的宗旨是“提倡女权,提倡妇女关心国内外大事,参政、议政,自尊自重自立,参加工作”[9](P104);在其发刊词中即强调“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必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10](P1),“欲再造吾中国必自改造新世界始,改造新世界必自改造女子新世界始”[11](P6)。柳亚子、周作人等为该刊撰稿人,提高了该刊的发行量与知名度。

辛亥鼎革以后,常熟的新闻报刊业发展较快,各种类型的报纸竞相登场,“虞山一片土,而报纸接踵而起,风行云集,呜呼,盛矣”[12];1916年,大量知识界人士从外地回常,在教育部门任职,于是对报纸有兴趣的人多了,报纸发展更快[13](P6)。从辛亥常熟光复至虞山诗社成立(1920年)止,不到十年时间里常熟共有(指民国后发行包括已停刊)报纸40种之多[3](P782-790),其中既有以刊布新闻与地方消息为主的报纸,也有大量专登某类专门信息比如商业情况、教育类消息、诗词小说等的专门报纸[7](P634)。

这一时期常熟的报纸多以新闻报为主,报道当时重大事件、重要社会现象等较为及时,对于激浊扬清、广开舆论、开启民智均有重要的影响。常熟报界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清晰的认识,“风云起,荆棘生。世态炎凉,人情浮薄。鬼魅索笑,天地为愁……然而芸芸众生,犹是春梦里。欲唤醒其万一者,非报纸不为功”[12],他们以“照妖镜”自居,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其形”。不仅仅是刷新风气,常熟报人亦寄希望于报纸能监督政府“报纸立创造舆论,……苟欲以一种公正之议论,希望握政治权者实行”[14]。民初,报刊舆论较为自由,也正是因为言论较为“自由”,故“社会一度颇多微词”[4](P5)。这一阶段常熟平均每年有四份报刊创办,由于守旧势力的压力以及不善经营等原因,40种报刊中有四分之一强创办不到一年即停办。

这一时期的常熟报人中,后来很多成为虞山诗社的骨干力量,钱南铁即是其中的典型。钱南铁深受孙中山思想影响,是诗社诸文人中能够较早自觉利用报纸以及舆论的力量揭露黑暗的代表。1907年,主办秋瑾烈士案的浙江巡抚张曾扬,将调任江苏巡抚,钱撰《警告苏人士》一文,称张“残酷无理戮杀不辜、草菅人命”,又云张来吴之日,“即吾苏人死刑宣告流血纪念之日也,设他日以处秋瑾诸人者处公等,或又甚之,公等虽欲噬脐,其何及已”[15](P4)。这样既宣扬了正义、警醒了当地百姓,又给残酷腐败的封建统治者以棒喝。鼎革以后,钱担任国民党常熟分部文字科主任,兼国民党机关报《新常熟报》以及自由党机关报《自由报》记者①,钱利用记者的身份发表大量评论以期开启民智,其“弱冠后喜作时事评论刊登各处报纸者不下数百首”[15](P12)。其在《新常熟报》发刊词中写到:

本报对于同盟会,助长其进行,发挥其党义。保障共和,则非种必锄也。监督行政则威武不屈也。道德之隳落也,则思所以改进之。民智之锢蔽也,则思所以灌输之。舆论之淆乱也,则思所以指导之。记者挟三寸之管,与恶魔战,与社会战。幸而胜,则党之荣也。其不胜,则记者虽为之牺牲,亦无所挠焉。……三千毛瑟,拿翁闻而坠心。[15](P9)

这份宣言充分揭示了报纸保障共和、监督行政、改进道德、开启民智、揭露社会腐败以及宣扬舆论自由的作用,亦展现了作为记者为正义而牺牲的决心。钱南铁认为,记者挟三寸之笔,应起到三千毛瑟精兵的作用,即使拿破仑听到亦为之而心惊,只有如此记者才名副其实。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江苏督军程德全宣布独立,时任新庄乡乡董的钱南铁振臂响应,在常熟全县率先发表独立声明,坚决声讨袁世凯。钱将独立声明同时刊登在《新常熟报》和《自由报》上。正因如此,该二报被袁当局勒令停刊,钱亦遭通缉,“余以嫌疑被省吏名捕,亡命在外,狱急时亲友惧祸及,鲜敢容者”,后来其藏入无锡须企文家复壁之中才得以免狱。[16](P22)

袁世凯死后,钱南铁重新担任新庄乡乡董,紧接着《自由报》复刊,在该刊复活祝辞中钱又重新强调了报纸的作用:“《新常熟》、《虞阳》、《自由》各报,握秃笔,出片纸。力持正论以监督行政,指导社会。虞之民,目有视,视报纸。口有述,述报纸。心有慑,慑报纸。如云之起,如日之升,噫,盛矣。”对于《自由报》的复活,钱将其比为“屈蠖求伸,蛰龙应震”,同时认为“经一度之磨折,则增一番之历练,即多一分之光明”,同时亦重申其“不为威屈,不为利诱,惟以伉直之气,严正之论,与邑人士相见”[15](P9)的报人立场。《自由报》初为周刊,复刊以后,钱南铁等报人辛苦支撑、惨淡经营,该刊共发行一百三十二期。1918年11月改周刊为日刊。钱在改组宣言中对于当时报界记者存在的考证失实、偏执私见、攻讦阴私、遇事生风等问题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记者为“无冠之王”,报纸力量强大“过于三千毛瑟”。因而记者“当以有系统之记载,下最正确之评判,作舆论之先导,受良心之制裁,不为威屈,不为利诱”[15](P12)才为一合格记者。同样钱坚决反对那些“以报为终南捷径、以报为营筑机关、以报而交通官场、以报而乞求外援”[15](P8)的办报人。

从1900年到虞山诗社成立以前的二十年间,常熟报界较为兴盛,言论较为自由开放,亦有一定数量倾向进步的报纸,这对于净化常熟地方的社会风气,唤醒愚民、开启民智、舆论监督政府等均有重要的作用。40种报刊的主编与发行者(社长)中有很多加入后来的虞山诗社,《独立报》的发行人庞独笑、《政学报》的张鸿、《女子世界》和《公报》的发行人丁祖荫、《常熟旬报》的徐兆玮、《常熟自由报》和《自由日报》的钱南铁等均成为虞山诗社的骨干成员。至于这些报刊的撰稿人中加入诗社的则为数更多。

虞山诗社时期的常熟报刊

常熟虞山诗社的成立既是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文学争论的结果,又得益于自明中期以来常熟文人悠久的结社传统。新文化运动在彻底批判封建旧文学、开创一代新文学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随着文学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原来的文学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分化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特别是那些在五四时期受过猛力冲击的封建复古势力,纷纷组织社团向新文学进行反扑。‘虞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作为带有复古主义色彩而诞生的文学社团”[17]。不仅如此,明清以来虞山诗派影响至大,“泊乎晚近,风俗偷薄,轻狷之子往往吐弃旧学,竞标新说……遂使吾虞山诗派几坠於无声”[18];民国成立以后,“吟事久不为人所注重”且“作者稀有,斯文将息”[19]。加之当时吴江柳亚子主办的南社接近尾声,因此常熟一批爱好旧文学的青年如俞鸥侣等“为了研究诗文,相互切磋起见,遂有结社的动机”[20]。

1920年,俞鸥侣、金老佛和程癯鹤三位爱好旧文学的青年,联合了俞啸琴、郑北野等创办了虞山诗社。为了扩大影响,还邀请常熟地方知名人士金病鹤、宗子威等二十人为赞助者,常熟其他知名人士,如俞佑兰、邵松年等亦多罗至之。[20]当年6月27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到会六十多人,推举金病鹤为名誉社长,俞鸥侣为主任,程癯鹤等十人为评议员,订立章程,宣告诗社正式成立。1937年10月日寇侵入常熟,作为诗社主体的常熟籍社员纷纷到上海租界或者后方避难,诗社宣告解体。

虞山诗社存在的十七年,是常熟社会蓬勃发展快速转型的十七年,这一时期也是常熟地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21](P4)。受益于经济的繁荣,常熟报刊事业在这一时期亦获得飞速发展,在这十七年中常熟共有140余种种报刊问世,仅1928年一年常熟就有20多种报刊出现。这些报刊很多都与诗社文人有关,这一时期,诗社的机关报《虞社》是常熟报刊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刊物。

虞山诗社成立时即决定出版发行《虞社》期刊,当时每月出刊一张,一年后改为旬出一张,后来又改为月出一册抑或两月一册。该刊物共发行达二百余期,保存了数以千计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今天的读者从中能看到江南文坛的概貌,它所刊登的那些反映黑暗现实、民生疾苦的作品可以使今天的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22](P59)。

《虞社》期刊是虞山诗社宣扬其宗旨的阵地,每期内容主要为文录、诗录、词山计三个部分。

文录以骈体文较多,诗社中能骈体文者甚多,李審言、邹酒苟、孙师郑、高要、谢星岛等均为当时文坛上骈文高手。[16](P17)除骈体文以外亦有大量的杂文。根据所能看到的118期②虞社期刊,330篇文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类:节妇25篇,贤孝、善人24篇,寿文14篇,墓志铭16篇,祭文16篇,游记21篇,书信28篇,书序127篇,其他69篇。人物传记、墓志铭、寿文、祭文共95篇,占到所统计文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传主主要为一些贞节烈妇、孝子贤孙以及为善乡里的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典范。其中很多受民国中央政府表彰,如第60期上提到的王氏,民国大总统亲书“节励松筠”;第188期提到的缪孝女,大总统黎元洪亦亲书“至性过人”等。游记是当时虞社社员游览各地之后有感而作,基本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其他一类主要为杂文,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学术性作品如钱南铁《虞山方言考》,也有大量的笔记杂文,这一些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诗选是《虞社》期刊的重要内容,诗社对社友的诗作要求较高,钱南铁反对那些“杂凑以成章,呻吟於无病,酬答既苦、真意荡然”[16](P12)的诗作。诗社社友散在四方且多未谋面,“程度高下不齐为不掩之事实”,为使“诗格人格同维持而不坠”,《虞社》期刊编辑部“甄録从严,披榛采蘭益加审慎”。[16](P12)起初所登载的诗歌基本为文人酬唱、吟风弄月之作,很少涉及社会与民生等内容,大概以1930年为界钱南铁担任社长时,诗风出现较大转变,其后的诗歌中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1931年全国性大水灾以后该刊侧重选登反映民生疾苦的内容,如182期上的《饥民泪》、211期上的《弃儿词》以及水灾后特刊号刊登的诗歌。这些诗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灾区饿殍遍地、白骨蔽野的惨状和灾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卖妻鬻子、“人相食”的悲惨生活,这些作品“既有史料价值,又有认识价值”[22](P56)。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虞社》上亦登载了大量反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诗文和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所带来的民族灾难,如《哀东省作》、《边气日恶,无策救亡,歌以当哭》(180期)、《感东夷入寇》(184期)等。

《虞社》是构筑诗社成员间社会文化网络的物质载体,其刊行满足了成员的心理需求,它通过动员社员投稿,从中选取诗文发刊的方式,营造大部分成员对诗社的心理认同,这有利于成员间的心理整合以及团体的稳定发展。诗社常熟籍社员人数为175名,大约四分之三的社员分布在常熟以外的地区。[7](P656)散居于各地的虞社成员主要是靠《虞社》与其他成员交流从而获得诗社的身份与心理认同。《虞社》作为虞山诗社的阵地对于社员之间交换智识、切磋技艺、研究词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它亦保存了大量旧体诗文以及众多的地方史料,某些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坛的部分状况,亦部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报刊媒介是诗社成员构筑社会文化网络的主要载体,近代常熟乃至苏州、上海的报刊中,诗社社友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虞社成立以后,常熟籍诗社文人积极办报,希图藉此而扩大话语权,亦希望以此来开启民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虞山诗社成立后,其成员如郑北野、俞鸥侣、张守一等积极办报,仅张守一一人即主持或发行五种报纸。

虞山诗社成立后其社员所办报刊表一览

《铁花》、《瓶社》是以诗文交流为宗旨的文艺刊物。《商报》以报道商品行情,刊登商业广告为主要内容。《三六九》三日刊以普及广大民众基础知识为宗旨。《市乡日报》主要刊登常熟每日新闻,该刊历任编辑或发行多为虞山诗社社员。《大报复活纪念册·常熟报纸沿革表》称《市乡日报》的创办人为诗社社长俞鸥侣。《市乡日报》1924年9月22日出版的第786号称其编辑为俞鸥侣;1925年5月15日出版的第1008号标明发行人为朱揆(即朱轶尘,诗社最后一任社长),编辑为俞鸥侣;1926年1月27日出版的第1260号则标明编辑主任张守一,张亦为诗社社员。

除广泛创立报纸外,以社长俞鸥侣、钱南铁、朱轶尘等为代表的虞社文人纷纷在当时常熟各类报刊中担任重要职务。俞鸥侣1922年起即任《常熟市乡报》编辑,1924年赴沪求学,其毕业后在上海亦任报纸主笔。1929年返回常熟后担任文艺刊物《披霞那》监察,《大常熟日报》主任兼编辑兼会计,1930年起任《大报》经理兼主编。[4](P246)钱南铁则为当时自由党常熟党部机关报《自由日报》的骨干记者,朱轶尘亦曾主办《超然》杂志。除了社长外,常熟籍诗社社员很多成为当地重要记者或撰稿人,《铁花》创办以后“常熟虞社社员金老佛、俞啸琴、张守一、金病鹤、俞鸥侣、陆醉樵等时有作品在该刊发表”[4](P29)。常熟籍诗社文人积极参与创建报刊、并踊跃投稿等,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关怀以及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努力。

如上文所述,钱南铁因揭露黑暗而不容于当局,报纸因之停刊,其人亦逃命他乡。无独有偶,诗社的开创者俞鸥侣亦多次因报纸而获咎。俞鸥侣1928年在上海学成毕业后担任上海一报刊主笔,期间因宣传工人运动而被通缉,不得已亡命海外一年多,后来俞家花费巨资上下打点才使国民党政府撤消了通缉令。俞鸥侣从海外返常后仍全身心投入当地报刊事业中,1930年5月5日俞担任总经理兼营业主任的《大报》因代登“阳光社”之《一周文艺》,被国民党常熟县党部认为有反动嫌疑,报请江苏省党务整理委员会,密令查封[4](P171)。直到1931年4月10日,该报才得以复刊。

俞鸥侣、钱南铁的办报经历是常熟籍诗社文人参与报刊事业的缩影亦是当时常熟知识分子积极办报的典型代表。诗社两位社长的办报经历有着惊人的一致,所不同的是钱南铁不容于袁世凯而俞鸥侣不容于国民党当局。虽然如此,但是他们在积极办报宣扬正义、挽救道德、监督行政、揭露黑暗、开启民智、主张舆论自由方面却基本一致。以俞、钱为代表的常熟籍诗社文人办报很多都曾遭遇惨败,但是他们追求以积极办报、开启民智而适应社会、引导社会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努力却未曾间断,直到日寇入常,虞山诗社文人的这个抱负才彻底破灭。

虞山诗社解体后的常熟报刊

钱南铁任社长时虞山诗社达到鼎盛。1935年是诗社建社15周年,为筹备庆典,当年下半年钱主持编印了《虞社同岑尚齿录》以志纪念。然而在册中遗漏了创始人俞鸥侣的名字,当俞看到《尚齿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便大为不满,遂向编辑部质询。以此为导火线,引发了诗社内部较为严重的一次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俞鸥侣自恃诗社创始人,提出要钱南铁把“虞社”移交给他。钱错误在先,没有办法,只能主动卸任主任一职。

俞鸥侣与钱南铁关于虞社领导权的争夺,是一场较为严重的领导人之间的内讧。经过领导权的争夺后,俞虽然重新组织领导班子,准备诗社复兴,但是他已元气大伤,当年(1936年)9月18日因病去世。诗社亦同其创办人一样,开始走向生命的终点。俞死后,诗社元老迅速推举朱轶尘任其事,然而此时日寇侵华步步紧逼,1937年11月常熟沦于敌手,社友星散,诗社也宣告结束,俞鸥侣一手打造的虞山诗社,连同“复兴计划”,如同俞本人一样俱告夭折。

1937年8月17日,日机首次轰炸常熟,到常熟沦陷的11月19日止,见诸报端及有关资料记载的轰炸有28次,平均3天多一次。[23](P241)据老报人汪青萍记载,8月23日日机所投炸弹落在其所供职的《每日新闻》编辑部附近,该编辑部“身屋俱有强烈震动”。常熟部分报馆鉴于形势,迁至西门湾、烧香浜一带租借民房或祠堂临时办公。在轰炸中,各报馆临时发行所的房屋及印刷器材被毁无遗。由于常熟印刷业在兵燹中大部被毁,损失惨重,加以日伪严格的新闻检查,常熟报刊陷入低谷。沦陷八年中,常熟仅有10种报纸问世,其中《虞报》的主编辑即为虞山诗社成员张守一。

抗战开始后,常熟《电报》与《朝报》联合出刊《电报朝报联合日刊》,报道当时的抗战情形。1938年《虞报》、《卫生月刊》创刊,1939年《合作新闻》创刊,中共东路特委创办的《江南》半月刊先后在常熟横泾、董浜出版。1940年,中共东路特委创办的《大众报》在常熟徐市创刊,1941年《常熟日报》创刊。1944年《的了》月刊、《土敏月刊》创刊;1945年1月《啸》创刊。此十种报刊大多亦经营时间不长。

抗战胜利后,常熟办报之风再次兴盛。当时出版的较为有影响的报纸为《常熟青年日报》、《新生报》、《新常熟报》、《大江报》、《夜报》等。1947年8月2日,常熟县报业公会成立,加入该组织的报馆须是经内政部核准颁发登记证的报纸。由于当时物价飞涨,加以国民党宣传部门控制白纸的供给,限制了常熟报刊事业的发展。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夕,常熟共有13种报纸创刊,但是一半左右的报纸维持不到一年。

虞山诗社的社友中以老年人为主,仅以1929年的社友录为例即可知,372名社友中已故去者为71名,在世社友中50岁以上者达97人之多。[7](P657)到诗社解体时,诗社骨干成员逐渐老去,由于常熟的沦陷,年轻社员如花病鹤等纷纷到上海躲避战祸。诗社解体后的常熟报刊业中已经很少见到诗社文人的影子,也正因如此常熟近代报刊事业陷入停滞状态。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常熟报刊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常熟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与虞山诗社文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诗社成立以前丁祖荫、张鸿、庞独笑、钱南铁、徐兆玮等即积极努力创办报纸。诗社存在的十七年,是常熟近代报刊事业迅速发展臻于辉煌的十七年,在社长俞鸥侣、钱南铁、朱轶尘等影响带动下诗社文人积极办报。以俞、钱为代表的常熟籍诗社文人办报很多都曾遭遇惨败,但是他们追求以积极办报、开启民智而适应社会、引导社会建立新社会秩序的努力却未曾间断,直到日寇入常诗社文人的这个抱负才彻底破灭。虞山诗社文人以及其所创办的报刊在常熟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低估。

注释:

①据钱育仁:《青年之隳落后》(《荔园楼集附外集》(下册),1937年,第12(b)页)可知其发表各类评论仅《自由报》一刊即在一千以上,文中有“以上六篇均为自由报作録之,以见一斑,蓋不逮百分之二三而”之语。

②现存常熟市档案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具体为:1-30;59-78;80;104-110;112;114;119-120; 122-123;125-131;133-135;163-196;198-200;204;207-208期。

[1]梅琼林.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J].云南社会科学,2005(5).

[2]王建辉.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3).

[3]江苏省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常熟市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沈秋农.常熟老报刊[M].扬州:广陵书社,2007.

[5]戚牧.庞独笑[N].吴语,1925-02-18.

[6]金惠凤.苏州第一报《独立报》[J].传媒观察,1994 (5).

[7]金坡.民国(1920-1937)常熟虞山诗社研究[A].明清以来苏州城市社会研究(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8]李春梅.论晚清妇女报刊女权思想的三种倾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9]李炎錩.女界之先声——江苏最早之妇女刊物《女子世界》[A].海虞杂记[M].常熟:常熟日报印刷厂,1997.

[10]发刊词[N].女子世界,1904(1).

[11]初我.女子世界颂词[N].女子世界,1904(1).

[12]淡衷.发刊词[N].虞阳旬报(第一号),1914-11-21.

[13]归子迈.常熟地方小报种种[J].文史资料辑存第七辑(内部刊物),1980.

[14]采南.发刊词[N].常熟旬报(第一号),1912-9-11.

[15]钱育仁.荔园楼集附外集(下册)[M].常熟:常熟萃英印刷所,1937.

[16]钱育仁.荔园楼集附外集(上册)[M].常熟:常熟萃英印刷所,1936.

[17]许正意,等.《虞社》琐谈[J].江海学刊,1984(4).

[18]王庆芝.吟梅雅集(序五)[M].上海图书馆藏,1923.

[19]叶毓文.虞社丛书(序二)[M].1924.

[20]程癯鹤.虞社小史[J].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内部刊物),1984年.

[21]陈建.常熟工业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22]何振球.常熟文史论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3]沈秋农.常熟抗战史印[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4]汪青萍.常熟新闻史话——风雨廿载忆报坛[J].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二、十三辑(内部刊物),1985、1986.

I206.6

A

1004-342(2014)03-56-06

2014-03-22

金坡(1985-),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近代史博士生。

猜你喜欢
虞山诗社报刊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百强报刊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诗社撷英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诗社撷英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