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雅博依探秘

2014-03-15 09:35权鹏飞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红柳沙漠

权鹏飞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有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绿洲,它就是被冠名为“中国探险旅游之乡”、“中国大芸之乡”“中国大叶紫花苜蓿之乡”“中国玉石之乡”“中国胡杨之乡”的于田县。在她温暖的怀抱里有一条伸向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绿色长廊”名叫达里雅博依,被誉为大漠深处的“桃花源”。发源在昆仑山脉中段的克里雅河蜿蜒伸展在大沙漠腹地流经于此,造就了达里雅博依许多迷人的景观。

大漠深处的“桃花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不知迷倒了多少人,我算被迷倒中的一个。前年,我有幸参加毛泽东文学院新疆班首届培训班,期间,我有幸参观了湖南省常德市辖区的桃花源,这里如今被打造成常德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作为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为国内外游客所津津乐道。

如果说湖南常德的武陵区是千年以前的“桃花源”的话,那么,新疆和田达里雅博依正是我所希望的千年之后的“桃花源”。

达里雅博依位于和田地区于田县东北方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一个小村落,其封闭的地理位置和人们向往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生活理念,与《桃花源记》里的秦人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武陵区是丛山峻岭中的“桃花源”, 达里雅博依是塔克拉玛干大漠深处的“桃花源”。

达里雅博依人为何能在茫茫瀚海深处生存?这全依赖于克里雅河,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6000多米的乌斯腾格山北坡,由昆仑山向南一路流经普鲁乡、于田县城绿洲,之后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尾端流经达里雅博依,最后在沙漠里自然蒸干消失,克里雅河全长约689公里,是于田县境内最大河流。克里雅河在流经200多公里的沙漠流域时,自然形成了一条东西宽9-15公里,最宽处96公里;南北长365公里的绿色长廊,沿途分布天然胡杨林120万亩,河尾闾处3.2万平方公里的绿色三角洲就是达里雅博依绿洲,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绿色长廊和神奇的沙漠绿洲。

“达里雅”维吾尔意为河流,“博依”意为河岸,合起来意为:克里雅河在沙漠的流域。汉语通俗称这里为“大河沿”。据说,1000年前克里雅河可以直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后注入塔里木河。那时的克里雅人经常划着载有玉石和土特产的小船到阿克苏等地做交易,这是一条沙漠中的玉石之路。后来,克里雅河流程越来越短了,原来流程长达689公里,现在仅为530公里,有时甚至断流,这条昔日繁华的商旅便道就此中断了,克里雅河现在只能流到达里雅博依了。

3.2万平方公里的达里雅博依在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内似一叶孤零零的孤舟,又像是塔克拉玛干一条长长的脐带。

从于田县城沿315国道东行14公里后,从县林业检查站折北方向进入达里雅博依地界,再沿克里雅河北上230公里左右,最后到达达里雅博依乡政府驻地达里雅博依村,整个路程约244公里,而且没有道路,没有民居,没有其他村舍驿站,一路上除了河道全是沙漠,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村落。

关于达里雅博依人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这片绿洲;另一种说法是他们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最有传奇色彩,即达里雅博依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据当地年长者介绍,300多年前,有两个游牧人从于田县循河而下来到了达里雅博依。一名喀鲁克的叫艾买台克登的牧人居克里雅河东岸,另一位现在加依乡的牧人尤木拉克巴热克居河西。一河相隔,逐渐形成两大家族,随后又演变成新的其他家族,这些家族慢慢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形成达里雅博依人。现在,达里雅博依人共有298户1397人,全部都是维吾尔族。

沙漠腹地的“原始部落”

达里雅博依并不是第一个被外界所发现的地方,但绝对是最后一个被外界关注并炒热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报》一位记者曾经报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并特别报道那里还发现了一个“白毛男”。一时间,《沙漠腹地的“白毛男”》被媒体炒得纷纷扬扬,成为人们饭余茶后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这个地方就是和田地区最偏远的民丰县牙通古斯村,该村67户,300多人,距离民丰县城约130公里,在沙漠公路没有开通之前,这个地方真的是浩瀚沙漠中的一叶孤舟。就在1995年新疆第一条塔中石油沙漠公路开通之后,该村距离沙漠公路直线距离还有18公里,仅这18公里的沙漠路也需要骑骆驼走4个小时。为打破经济发展瓶颈,1999年11月24日,国家和塔里木石油大会战指挥部为牙通古斯村修通了一条柏油路,从此,牙通古斯这个往日被披上神秘色彩的“原始村落”一下子变得透明而开放了,曾经还一度因为发展安迪尔甜瓜产业成为和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然而,为此付出的生态代价还是大了一些。

此后,开放的牙通古斯在媒体和人们的视线中慢慢变淡了,随之而起的是比它还要遥远还要封闭的达里雅博依。可以这样说,亚通古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千年前的神奇,而达里雅博依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千年后的神奇。

说达里雅博依是千年后沙漠腹地的“原始部落”,一点也不为过。这里民风古朴,自然原始、风物绝伦。笔者2012年10月进去考察过一次,发现这里比牙通古斯原始的更为纯粹。

达里雅博依的人家都是沿着克里雅河两边的天然胡杨林散居,每一家相距很远,近的10公里左右,远的40多公里,如果谁家的儿子要结婚,那最少要提前3个月就开始骑骆驼到各家各户发请帖了,否则,结婚就因人太少而没有气氛了。

达里雅博依家家户户门不上锁,几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件治安案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正是这里多年的传统。

达里雅博依的人很淳朴,待人热情大方会使你甚至能联想到他们多年来见不到外界而造成行为略显异常,他们毕竟见到外面的人太少,所以见到你就要好好聊聊,倾其所有招待你。而这一切,在达里雅博依以外的城市乡村能找到吗?

达里雅博依饲养的鸡从来不会被管制或关鸡窝,它们白天在草丛中自由自在地寻食,累了就在芦苇里休息下蛋,人们为了捡拾母鸡到处下的鸡蛋很是费劲。晚上,这些野性十足的鸡纷纷展翅高飞,一下子就能飞上十几米高的胡杨树上且安然入睡,第二天照例先喊上几嗓子之后,一个俯冲,飞出十几米开外的草丛中又觅食去了,完全不用主人家刻意照料和担心不归,它总是来去自由,风雨无阻,野鸡骗不走,狐狸拉不走,有了这样的鸡,达里雅博依人省事多了。

达里雅博依的羊太皮实了。我们一行的三菱车在清晨8点多急着在沙漠里赶路,却没料左侧的林带里突然窜出来一只羊来,吓得司机艾比不拉一个急刹车,但羊还是被车撞上了,艾师傅赶紧打开车门下车,正当我们都替这只羊惋惜时,谁知艾师傅双手将卧倒在地的羊的双耳一提,这羊竟然一下子站起来,撒腿就窜到右侧的林带里去了。艾师傅一边轻轻地双手拍打着灰尘,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搞的,达里雅博依的羊从不学习《交通法》呀。逗得一车人哈哈大笑起来。

达里雅博依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猫多狗少,反正我那次进村搜寻了一圈,也未找到一条狗来。人们常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猫才是嫌贫爱富的家伙。达里雅博依的条件太差了,按理说那些势利的猫才待不住,忠诚的狗应该留下来才对呀。不过,达里雅博依的猫不但多,而且特别肥,活脱脱就像日本动画片《夏目友人帐》里面的“喵五郎”,模样也极为可爱。这些“喵五郎”从不怕人,而且从不把自己当外人。那次我亲眼看到主人在里屋的地炕里烧火烤肉,三四个黑白相间的“喵五郎”就像小孩一样蹲坐在主人身边,围着火塘眼巴巴地盯着烤肉一点点地变黄,焦黄的烤肉在火炭中发出“嗞嗞嗞”的声音,烤肉随之冒出一个个小泡泡,小泡泡又变成一缕缕青烟弥漫开来,这时,再看看那些馋嘴的“喵五郎”,小嘴禁不住砸吧几下,两只前脚也忍不住互相交叉摩挲起来,就连嘴两边的胡子这时似乎都要舞蹈起来了。更有趣的是:当主人把烤熟的烤肉端上大炕招待客人时,这些“喵五郎”也跟着主人上炕,蹲坐在主人身后观望着客人和香喷喷的烤肉,没有一只“喵五郎”爬上去哄抢碎肉,一只黄棕色“喵五郎”一直焦急地在等待美食,主人给客人分肉时,身子侧向哪边,它也跟着窜到哪边,活像演杂技一样,等全部给客人分好了,这时,主人将桌布上那些小碎肉一一抛给“喵五郎”们,这些家伙这才争先恐后地在地上互相哄抢并大啃起来……似乎比外面的猫有教养和懂得礼仪,我觉得达里雅博依的“喵五郎”是世界上最好的猫。

达里雅博依最有看头的是大门,这里的门板不像我们平常能看到的刻有雕花和镶嵌金属环的精美木门,而是就地取材,从地上捡拾回来一大块已经干枯的胡杨树干,直接从中锯开,就是两个门板,门板上左侧掏出两个洞,用绳子往立柱拴住,就是一个胡杨木门。还有更简单的,捡拾回来半扇胡杨木板,直接挡在红柳或芦苇院墙中间就OK了。晚上要睡觉时,在外加一根木棒竖在胡杨挡板上,别人就知道不便打扰,如果没放这根木棒,证明主人在,还没休息,可以去拜访和聊天。

人与自然和谐的民俗风情画

达里雅博依人很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面是本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环境所迫。

试想:克里雅河的流程如今越来越短,大漠绿色植被越来越少,如果人为破坏植被,达里雅博依人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他们终将会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无情地淘汰出局。

以前克里雅河生态系统好时,这里水量丰沛,植被茂盛,各种动物多而人又少,达里雅博依人有享受不完的各种资源。记得我2012年11月24日陪自治区旅游局领导第一次到达里雅博依考察,沙漠腹地见到第一户人家,这家人的院子很“豪华”,是三重似葫芦式的院子,院墙全是用粗大的天然芦苇插地圈围起来的,最外面的院子是晒大芸(肉苁蓉的学名)用的,中间院子是晒被褥和衣服用的,最里面的是自家人晒太阳的,远远望去,院落很有气势和情调,俨然是一户深不可测的大户庄园。就连这里的厕所都是天然的“芦苇茅坑”,干净而又通气,完全没有城市卫生间那种压抑和药臭味。据说当时离水源近的达里雅博依人家的院子全是这种布局,因为芦苇实在太多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可这次到达里雅博依终点的几户人家一看,院子小且只有一个,且院墙都是用很昂贵的红柳或胡杨木搭建的,可想而知,建一个院墙的成本有多高,这就是最典型的水源稀缺、生态日益脆弱的生动写照。想想以后,这里的人可能都不会再有院落了,逐步枯竭的资源让达里雅博依人对拥有一个漂亮的院子恐怕都不敢奢望了。

野生大芸是达里雅博依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每年的洪水下来时,达里雅博依人哪怕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及时从克里雅河饮水浇灌天然胡杨林和大片的红柳。达里雅博依每个人在采挖大芸的时候,都格外注意保护红柳根系,他们通常会跪地,小心翼翼地探测地下的根系,确保不会伤到红柳根时,才慢慢地尽可能从外围摸索着一点点靠近红柳根,直到掏出根上系着的大芸,他们宁愿增加自己的劳动量也不愿意伤及红柳根,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态环保意识。一般情况下,采完大芸后,达里雅博依人通常都会回填沙土,确保红柳根不裸露在外,促其保持旺盛活力,来年,这棵红柳还会再次给呵护者奉献自己的果实,听来叫人无不感动。

达里雅博依人从来不会肆意无节制使用胡杨木,这里的人家很少用案板,切肉都在馕饼上,没菜自然不用案板,就算是下锅煮肉要用少量的“恰玛古”(蔓菁,状似胡萝卜),女人的左手掌就是现成且简便的简易案板。至于饭桌,直接就是一条炕布,往土炕上一铺,大家围一圈席炕而坐,简朴又热闹,吃饭特有气氛。

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达里雅博依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里的红柳串烤肉是一门绝活,上百年前达里雅博依就一直这样吃,鲜羊肉的香味和着红柳特殊的植物芳香直入人的肠胃,这种味觉享受应该是天下无与伦比的,千年之后,外界的人才跟着学会了红柳烤肉。

当我在给当地居民拍照时,其中一个叫琼·巴汗的妇女满心欢喜,不停地整理着自己的头发和衣服,全力以赴地配合着我的拍摄。完了,可能觉得不过瘾,她邀请我到她家里去拍照。琼·巴汗到房子后,特意从镶金箱子里翻出达里雅博依人过节或办红白喜事才会穿的“箭服”和“小碗帽“,她迅速收拾停当,叫我给她拍照,给她的孩子拍照。据了解,达里雅博依女人的帽子和衣服奇特精致,神秘莫测,帽子叫“小碗帽”(又称“太里拜克”,因像小茶碗顶在头上而得名 ),因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早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了,穿的衣服叫“箭服”(又称 “派里间”,因像左右插箭而得名),

这种服饰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最后一张照片很有意思,身穿“箭服”、头戴“小婉帽”、倚靠最亲爱胡杨院门旁的琼·巴汗面带微笑、幸福而安详,此时的她俨然是达里雅博依的“沙漠女皇”。

我爬上一个最高的沙丘俯拍达里雅博依,没想到最出彩的还是红柳羊圈,这个天然的椭圆形状的室外羊圈真的就像一副美轮美奂的风情画,线条流畅,构思奇特,主题突出,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天然国画。另一幅是达里雅博依景致图,在浩瀚的沙漠大背景下,前面是一群悠然自得的羊,中间是达里雅博依特有的红柳巴子房,后面是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天然胡杨林。我拍着,欣赏着,完全被达里雅博依瑰丽而又奇特的风景迷住了。

达里雅博依的未来不是梦

达里雅博依到底有多好?我无需多说,当地的溢美之词早已说明了一切。如今,内地许多地方为了旅游开发绞尽脑汁想办法,经常搞什么“无中生有”式的人造景点,而我们可爱的、唯一的、稀缺的达里雅博依,怎能手捧金碗还叹“有中若无”呢?

为了彻底造福达里雅博依人民,2013年12月5日,和田地区按照“古朴、原始、神秘、保护原生态“的开发理念,对达里雅博依进行了谨慎地设计开发研究,决定首先解决制约达里雅博依发展的最大瓶颈——彻底解决进入达里雅布依道路问题,规划沿克里雅河西岸向北修柏油路130公里,既可以解决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又可以依托这里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带动旅游业超常规发展。

同时,初步计划将达里雅博依与和田古代遗存下来的圆沙、尼雅、丹丹乌里克、热瓦克佛寺、麻扎塔格古堡等著名的沙漠古城连接起来,形成丝绸之路上烁烁生辉的丝路南道深度体通道,重走唐玄奘法师的寻佛之旅,重温“西来的祥云、东来的紫气”的神秘与雄浑。规划完成后,一个暂新的达里雅博依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千年之前的沙漠“原始部落”亚通古斯就是因为没有注重生态保护和特色旅游定位而逐渐被人们淡忘,希望千年之后的“沙漠部落” 达里雅博依不会重蹈前者的覆辙,只有科学保护生态并进行特色旅游规划,达里雅博依的诱惑就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们欣喜地期待并真心地祝福——达里雅博依的未来不是梦,达里博雅依的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红柳沙漠
离太阳最近的树
沙漠之手
离太阳最近的树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离太阳最近的树
海边的沙漠
穿越沙漠
离太阳最近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