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融合之路 创新报业价值
——第十九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撷英

2014-03-15 08:30
中国记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都市报微信融合

□ 文/本刊记者

探索融合之路 创新报业价值
——第十九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撷英

□ 文/本刊记者

2014年10月20日,由《重庆晨报》承办的第十九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在重庆举行。29家全国晚报都市报负责人、新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研讨会召开当天,上午进行了1个半小时的媒体主题发言,下午原本3个半小时的主题论坛,因讨论过于热烈,延迟了近40分钟才结束,且仍有数位媒体负责人因未能发言而遗憾。火热的讨论氛围,充分说明了“探索媒体融合之路,创新报业价值”这一会议主题,正是全国晚报都市报人当前最关心的话题。因此,本刊摘录部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供业界同仁借鉴、思考。

不失时机推进媒体融合

潘岗(中国记协党组成员):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裂变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党中央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大局出发,作出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事关我们党能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以浴火重生的胆识和履行职责的使命担当,站在媒体和技术发展前沿,牢牢抓住有利时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不失时机大力推动媒体融合。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又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新业态;既要加快机制创新,在采编流程再造、组织架构调整、用户关系重构等方面下气力,又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大力推进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不断巩固和拓展宣传阵地,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同时,还要着力培养一支适应新兴媒体传播要求、具有多媒体、全媒体采编能力的“全媒记者”“全媒编辑”,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也是传统媒体着眼自身发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许多传统媒体已经扩展到诸如数字报刊、移动电视、社交网络、手机客户端、微信、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有的已走上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之路。相信只要广大媒体人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相互借鉴,就会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党报集团融合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管洪(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集团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为实现全媒体融合发展,重报集团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传播平台的建设问题。 1.依托主流媒体加快分众媒体发展。首先,推进集团所属日报、晚报、晨报、商报等报刊差异化发展。其次,稳定报媒发行量,今年争取重庆市委支持,增加《重庆日报》10万份发行量。第三,切实推进区域读本、社区报、行业报刊发展。 2.加快所属网站建设。确立了以华龙网为重点的新媒体建设思路,成立华龙网集团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至1亿元。3.加强新兴媒体平台建设。重报集团大力推进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户外媒体等新平台建设。

二是抓好多媒介技术整合。1.加快集团层面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与北大方正签订集团全媒体一体化技术支撑平台暨大数据应用合作项目协议,已形成集团新闻传媒中心智能化设计方案,并成立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和大数据运营中心。2.加快报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以《重庆晨报》为试点,已形成《全媒体采编大纲》《全媒体经营大纲》和考核办法,正式组建全媒体采编试点团队,全媒体新闻生产平台已上线运行。

三是努力壮大综合实力。1.传统主业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重报集团在传统主业上,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目前新女报集团已与润一江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力争做大时尚传媒产业。2.对新媒体要放开经营,要善于利用,自己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引进,这样可以减少在这方面的投入。3.多元发展必须用好品牌资源,看准方向,扎实推进。近两年,重报集团先后启动了10个文化产业项目,涉及文化地产、休闲养生、商业开发等,总投资将超过60亿元,近两年为集团贡献收入16亿元。

四是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1.强化资源整合,增强媒体竞争力。整合《新女报》《健康人报》《渝州服务导报》三份周报和女网,成立新女报时尚传媒集团;整合《今日重庆》《红岩春秋》《新闻研究导刊》三份杂志和今日重庆网,成立今日重庆传媒集团。2.遵循新媒体运行规律,根据新的平台技术要求,对各媒体单位内部机构进行重新设置,推动全媒体采编一体化建设,打通采编资源和经营之间通道。3.探索建立适应全媒体运行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 4.加强集团新闻信息知识产权保护,集团层面建立对外新闻信息有偿使用制度。5.加强分类管理。按照集团各单位工作性质和主要任务,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机制,强化舆论单位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突出经营单位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

融合举措多路并进

韩少林(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楚天都市报》在融合方面有几项重点工作:

1.强力推进媒体影响力工程。在目前阶段,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固本强基,巩固纸媒阵地,在网络时代保持竞争优势。《楚天都市报》从2012年开展推进媒体影响力工程,注重典型报道,多条腿走路,深入调查,收到了一定效果。

2.实施沉下去,走出去工程。沉下去就是走进社区,2013年开始已经创办了12家社区报。与政府合作,武汉市武昌区先做,现在在武昌的发行量是8900份。走出去就是办海外版,已引起各级政府重视,感谢我们把企业、人物介绍到海外,今年盈利将超100万。

3. 媒体融合必须顺应潮流。《楚天都市报》现有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机客户端等等平台,还有很多频道,官微粉丝达到600万。还有一些项目如亲子、楚天之恋、楚天星空等,都是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运作。9月份都市报利润1900万元,新媒体中心是2200万元。

徐晓民(《辽沈晚报》总编辑):《辽沈晚报》采取了如下融合举措:

1.打造编辑部中央厨房式结构。各部门负责人,在一个平台办公,即一体化办公、一体化运行、一体化策划。中央厨房成为一个线索汇集中心、发布中心、研讨中心,是整个编辑部的心脏部门,各部门壁垒完全打破。全媒体采集中心的新闻产品要提供给各个平台。

2.形成一次采集,多次发布的编采流程。每篇稿件形成不同的产品,先是100多字的微博、北国网、App,然后再写成微信,内容进一步填充,再由编辑进行后期进一步加工,最后形成深度的新闻产品,发布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3.正在形成融合后的编采规范。社交网络中心正在编撰微博、微信的规范手册,对于各个平台,产品的侧重点就要不同,角度要有变化。数据成为编采工作的指针,并逐渐探索出各平台的价值规范。

4.编采人员的身份发生明显变化。过去记者编辑工作就是写稿、拍片、编稿,现在有的要当微视的主持人、有的要当演员出镜、有的要写脚本,还要转发微信内容。

5.考评制度发生明显变化。过去考评只对纸媒,现在对微搏、网络即时播报,发朋友圈都要进行考评,比如一天在朋友圈转一次微信内容就奖励10元。

6.所有的资源向新媒体倾斜。比如电影票、戏剧票等资源都首先供给新媒体。

7.所有的融合仍以传统媒体为主体。融合是为了提高纸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用新媒体手段增加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仅仅增加新媒体的影响力。

8.不断打造社区集群。如《长白岛社区报》《亲子报》,同时两报都打造微信群,比如亲子微信已有1万多粉丝。

9.在纸媒和新媒体之间,强化互导互推。

南都的五个转变

任天阳(《南方都市报》总编辑):2014年6月16日,《南方都市报》启动版面优化,涉及到思维观念改变、生产流程再造,人力结构重组。可以用五个转变概括:

1.从单向发布到主动纳入互联网传播链条:南都专门成立了“数据新闻工作室”,该工作室采用虚拟形式,一方面挖掘数据,生成新闻;另一方面,以最合适的形式呈现出来。呈现载体包括报纸版面和移动阅读终端。编辑需要制作两个版本的图表,其中一个要提供给报系官微小组。

2.从单向思维到社群思维: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出现,产生了各种“朋友圈”。南都专门增加了“朋友圈”版,把新闻当事人放在其社交坐标中去考量评价。

3.从读者思维到用户思维: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转变,应该由服务“读者”向服务“用户”的转变。站在用户的角度,报纸应该具备更多的产品属性。

4.从权威发布到颠覆解构: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是其典型特征。因此,互联网思维尝试的一个方面就是解构。这既包括传统的对政策时局的解读、对新闻背景的深读,更包括对公权力的祛魅、对潜秩序的明朗、对政经常识的启蒙。选题上,从公众习以为常而又一知半解的题材入手,提供含金量更高的增值服务。

5.从单一事件到延伸阅读:加强深度报道、多元呈现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常规手法之一。这里所说的延伸阅读,其实更多是借助当下的新闻由头,传播更多新闻。以火灾报道为例,会强调对火灾数据的准备和分析,而数据罗列的背后,是对城市治理、城乡结构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

此外,南都着力搭建社区报服务平台,深圳《坪山通》《福田通》《龙岗通》,广州《CBD TIMES》先后面世。创新项目孵化平台“ND蜂巢”也已启动,出台了创新项目孵化机制,设立了“南都创新基金”,拿出3000万的资金和资源来进行扶持。

澎湃新闻“大于”《东方早报》

于松(澎湃新闻社会新闻部主编):有人问我是《东方早报》的还是澎湃新闻的记者?其实我都是。然后又追问,《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到底是什么关系?首先澎湃新闻大于《东方早报》,澎湃有报纸、网站、移动客户端等等,《东方早报》目前没有记者,只保留了编辑,所有记者归于澎湃,也就是说澎湃的采编模式是“一稿多投”。当时全部记者转为新媒体的想法,在内部看来也很疯狂,但改革要勇于革自己的命,要干就要干彻底,澎湃拿出了自己的气魄。

财务方面,目前实行一套财务人员两家运营工资。《东方早报》归上海东方早报传媒有限公司,澎湃新闻属东方上海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家又问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怎么达成共赢?澎湃24小时不间断地发新闻,《东方早报》工作属性是下午到早上,有很大的矛盾。在澎湃新闻出生之前,国内很多媒体已经尝试新媒体项目,但新媒体是报纸下面的一个部门。这种模式采编属性管理等不清晰,经常发生冲突,造成成本浪费。

澎湃新闻打破了都市报原来块状的分割,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比如有关注食品安全的“直击现场”,有法治栏目“一号专案”。目前澎湃采取栏目负责制,由栏目组寻找、确定主题,最后由值班领导审核签发,一栏目就是一个新闻生产中心。

至于盈利模式,澎湃作为大众传播产品,是免费的,目前主要是通过广告创收,也获得了一些广告商青睐,但尚未找到更好的模式,需要边发展边探索。

融合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张亮(《钱江晚报》总编辑):媒体融合成败的标准是什么?第一,用户如何增长;第二,是否能有效地运营盈利?这可能是评价融合成败的唯一标准。《钱江晚报》在增加新媒体用户上做了些什么?一个就是孵化,今年4—5月,由50个团队推荐项目,后来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出10个项目,总共计划投入2000万的资金,最高的项目给了300万,还有一些政策、办公场地的支持。

目标是什么呢?第一步基本上不考虑盈利,但是设定用户增长指标。比如,现在最高的是“杭州期货”,已经有12万左右用户。还有一个医疗服务,刚刚突破10万。到年底再看,还没有达到用户指标的项目就取消掉。第二批项目也已开始运营。但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到年底如果孵化成功,完成了目标,就会涉及到股权、公司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下一步考核都会造成影响。

杜少凌(《春城晚报》总编辑):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是2010年筹备并在2011年成立了新媒体运营中心,现在有300号人。在实际探索中,我们要突破的,也是没能找到很好答案的有两点:

1.怎样实现可持续盈利?用户的积累非常艰难,在积累一定数量后,如何转变为经济资源?并产生可持续利润?目前没有什么经验。而且新媒体的用户来得很艰难,但走得很容易。

2.在融合当中以谁为主?我觉得应以报为主。一说到融合,就是网站、微博、微信、App,主流媒体拼命追,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总是在后面跟着跑,最后可能会得不偿失,因为新媒体终端的进化、淘汰非常快。

我相信,在经营、服务上做到真诚,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存在空间。我本人更看重在这个时段里,认认真真地清理,拉开与对手的差距。我们会努力融入新媒体,但不会对这张报纸失去信心。

陈鹏宇(《贵州都市报》总编辑):

现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得跟大家差不多,我主要探讨一个点,怎么样把影响力转换为生产力,怎么把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一个粗浅的想法是,我们要融合,要跨越,就是要跨界,要与新行业、新领域、新区域进行新的跨界。比如,借助贵州的优势行业、产业进行融合,比如茶叶,就是我们报社做的一个新行业板块。另外就是酒类也是贵州的优势产业,还有旅游等,依托这些优势板块,报社应该都能找到出路。

空间很大,关键要能放开手脚

李军(《西海都市报》总编辑):今年明显感觉到报纸发行量下滑,在广告上到现在为止还不错,上升12%,前半年广告收入上升40%,这种波动主要是房地产造成的,因为房地产广告占整个广告的1/3。西部因为传导的问题,广告下滑可能会在明年体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西海都市报》也在思考媒体融合发展,如何扩大收入来源,扩展渠道。我们搞了一些活动,比如和青海警察系统合作做了十佳派出所评选,对App拉动非常大,每天都可以看到下载数字蹭蹭往上升,但活动做完以后,几分钟才增加一个。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齐怀文(《每日新报》总编辑):我们有三个突破点:一个是社区报,从今年1月落实到社区的管理运营、物业管理,从1月改版社区报,精确地发行到社区,跟居民互动。第二是发展电商,结合纸媒的特点,和一家运营公司合作,他投广告,我们卖产品,大概有1000万的收入。第三是微信新产品,2013年底才开始做,很艰难,一步步更新报道产品。到2014年巴西世界杯时有5万粉丝,我们找一家企业谈合作,整个世界杯下来进账100多万,投入的人力不多,应该说这个业务板块还是很可观的。

靳泉(《新疆都市报》总编辑):《新疆都市报》成立了三个公司:第一是都市易购,也就是通过发行队伍做产品配送。新疆有很多优质农副产品,我们跟龙头企业合作,建立线下体验店,主要是优质农产品推荐,包括日用品,利用发行队伍进行配送。第二是成立都市便民中心,为用户提供便民服务的信息,包括家政、家教、开锁等等。第三是成立新媒体事业部,现在一共只有七八个人,主要是负责三个方面,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在微信方面,主要做了“微新疆”,包括微政务、微商务、微生活三个方面。微政务主要覆盖了乌鲁木齐,包括新疆的一些主要县党政部门,可以给领导的意见建议做一些反馈。微商务,配合营销部一些大的房地产、电商、餐饮企业方面活动,同步做推介。微生活,主要是一些生活服务,包括美食推介、挂号等等。

刘祥玖(《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近几年来,《华西都市报》首先是以产品开发为抓手,抢占移动互联网渠道。产品层次化、标准化和开放运营,通过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终端加快布局,加快电商平台转化。今年8月和中国移动合作打造掌上移动产品,由报社提供新闻便民服务。同时把农业网站作为着力点,实行产业融合发展技术研发。另外还有八小时购物,是《华西都市报》旗下的电子商务打造的平台,通过呼叫中心成立一个整合运营、销售的综合性平台,成为一个操作的商城,最后形成线上线下融合。8月31日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百县千万人计划,打造西南的电商基地。

第二个层面是以行业为纽带,以平台为抓手,形成一个行业一个产品,一个平台一个产品的局面。《华西都市报》重点关注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提高成都的资讯服务,同时着力打造掌上终端平台。微信方面打造了华西汽车、华西财富、华西明星等10多个城市产品。

第三个层面是众筹产品,充分发挥记者编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深入拓展垂直行业,形成多样性的众筹产品。根据发展,报社及时给予资金人力物力支持,实现跨越式部署。目前已有20多个众筹产品,逐步形成竞相发展的格局。

王雪飞(《大河报》常务副社长):《大河报》的客户端从2013年8月正式上线,发展到目前有几点感悟,一个是必须走市场化路线,因为客户端产品,实际上很市场化,所以采取非正常的手段,做活动进行奖品刺激,都很有好处。第二要学会跟各种专业的手机运营电子市场打交道,跟他们提诉求。第三是力推线下各种活动。线上做推广,线下做联动。

再就是“互融互通”,在客户端中间,各种资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同成长。首先是优化政策资源,把公检法司系统结合起来,他们在移动端中间有自媒体的平台,结果进驻以后,线上线下的关系做好了,这又带动其他行业和政务。再就是邀请本地大V开办自媒体,今年7月为所有大V做形象大片,幕后至少有10万的粉丝加入进来。第三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把本地商家引进来,可以解决未来生活模式的问题,包括本土电商模式。如果能在本地化,在移动端新媒体中间找到更好的传播模式,或者线上线下能打通,那将是未来流程广告最有效的方式。

(本文由大会发言记录摘编整理)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都市报微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微信
微信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