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思考:推进技术体系与能力建设——专访新华社技术局吕锐局长

2014-03-15 02:56本刊编辑部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21期
关键词:新华社运维体系

本刊编辑部

中国传媒科技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专访。我想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近年来,新兴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融合的格局逐渐形成,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该现象的时代与经济社会背景。

吕锐: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数字技术革命的发生,以及泛媒体的大兴其道,引发了媒体产业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关系的深度变革,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重新改变和定义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手段、运营空间和产业价值,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也制造了大量机会、便利和资源;从生产关系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扁平化组织架构颠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架构,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泛媒体高速增长,原本散落在个人身上的时间、智力与资源在得以最大限度开发和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价值形态、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升级演进,这是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与经济社会背景。

记者: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技术规划、建设和运维工作千头万绪,请您谈谈新华社技术工作的理念和思路。

吕锐:2010年,我到新华社工作后,全社同志正在社党组的带领下全面推进战略转型,社党组对技术局提出了“技术先行”的工作要求,新华社要实现战略转型,技术工作也要思考如何转型,才能保证在“依托科技创新,技术引领转型”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在充分调研与思考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两个树立”、“一个体系建设”、“一个确保”和“一个加强”的工作主线,具体来说就是树立“依托科技创新、技术引领转型”的工作理念和“统分结合的、一盘棋的“大技术”的工作思路,建设“新华社下一代技术体系”,确保技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在这个“工作主线”论述中,如果说“两个树立”、“一个确保”和“一个加强”还是在着眼统一认识的话,建设下一代技术体系则是作为一个全新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摆到新华社全体技术人员面前的。全局上下围绕下一代技术体系这一重大战略性课题深入思考,形成了广泛共识:抓住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和政策,汇聚社内外科技力量,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技术升级改造,逐步构建符合新华社建设全媒体集团需要的下一代技术体系,下一代技术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核心任务和两项基础工作,三个核心任务是:① 构建下一代适应新华社战略转型和建设全媒体集团发展要求的全球多媒体宽带综合通信网络;② 依托新华社综合通信网络完成全球统一的多媒体采编与数字加工生产平台的建设和部署;③ 进一步完善、改造、升级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全面整合社内优质资源,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为推出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产品以及深度加工提供充足的资源基础和内容支撑;两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在这个工作主线中,“创新驱动”是纲,是工作思路的核心,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实践。总结新华社技术事业80多年的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坚持和重视创新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凡是对创新坚持和重视程度不够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陷入被动,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技术先行”的工作理念。

记者:下一代技术体系是如何在新华社落地的,在这个过程中新华社的技术团队锻炼了哪些能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吕锐: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2012年初,我们编制发布了《新华社下一代技术体系建设规划》白皮书,2013年社党组批准发布了《新华社下一代技术体系建设规划》白皮书,这标志着党组对下一代技术体系的认同。需要说明的是,下一代技术体系绝不仅限于这一本白皮书,它体现在新华社一、二级平台的公共性基础性技术项目里,体现在新兴媒体建设项目里,体现在新华社全体技术人员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中。2012年,党组对我们提出了做好“六项重点技术工作”的要求,这为下一代技术体系的落地指明了方向、搭建了舞台、吹响了号角,这“六项重点技术工作”分别是:新华社国字头企业的技术系统、全球多媒体数字采编发与推送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移动和新兴媒体终端和“云计算”基础平台等建设工作,“六项重点技术工作”是党组在充分肯定和确认了下一代技术体系的建设内容,高度概括和提炼了诸多子项中最重要的关键内容、关键技术和关键难点后提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努力和拼搏,围绕全面落实“六项重点技术工作”这一工作中心,我们的技术队伍收获了“三项基本能力”:

首先应提到的是以新华社一级平台为代表的公共基础平台支撑能力。一级平台主要提供适应新华社战略转型要求和全媒体业态发展的全社公共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技术保障、服务和支撑,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技术资源和资产的共享,在这方面我们建成的典型应用系统有:全球一体化多媒体采编和数字生产加工平台、新媒体数据库、容灾备份系统、云计算、基础通讯网络建设和全球运维等全社公共性、基础性服务平台等等。第二,以二级平台为代表的链接市场应用的支撑服务能力:二级平台主要面向总社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国字头企业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具体化技术需求,是贴近各自实际、符合业务发展和市场要求的技术平台,在这方面我们建成的典型应用有:新华08技术平台、中国图片总汇门户网站、CNC技术平台等等;今年初,技术局还依托新建成的全球云计算平台,部署并发布了62项云计算服务,为分社二级平台的建设、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第三,以新华通、党政企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应用的支撑服务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按照李从军同志提出的“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的要求,在“在线、移动和电子商务”等新兴媒体的三个主要应用领域,建设了“新媒体多元化加工与集成管控系统”、“党政企客户端集成管控系统”等技术平台,按照“迭代开发、滚动集成”的互联网思维,服务了我社“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三北造林记”和“地球绿飘带”等大型新媒体集成报道和党政企客户端群的集中管控,以及总编室、新媒体中心和总社各部门发展新兴媒体的需求。

新华社技术局全体干部职工认识到:千工作,万工作,按照社党组“技术先行”的要求,履行好“引领、支撑、保障”基本职能是首要的工作。实践表明,我们在扎扎实实落实工作的同时,在团队能力建设方面也有了不小的收获,“三项基本能力建设”为建设新华社下一代技术体系发挥了良好的样板与示范效应。

记者:近来,新华社李从军社长在多地做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的时候提到了713实验室的建设,作为713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请您介绍一下这个实验室成立的目的和建设情况。

吕锐:713实验室是总社党组于2012年7月13日批准组建的,在“技术先行”理念指导下,围绕“六项重点技术工作”,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集成研究为主,按照统筹研究开发和运维保障关系,贴近新兴媒体建设与市场需求等工作原则,从事新技术应用研究、系统验证测试和仿真示范验证等工作的新媒体技术研发机构。713实验室的重点工作是按照“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原则,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集成创新、二次创新,突破新闻行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社党组看准方向后,下了决心并花了很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713实验室组建后,迅速实现了人才、技术和资金投入的汇聚,在两会新闻集成报道、集成服务专线、“新华通”和“党政企客户端集中管控系统”等重点项目上线和建设的研发工作中走在前列,支撑了报道力、影响力、时效性和新业务上线的技术创新,践行了“技术先行”的理念。除了瞄准新兴媒体建设,提供强大的验证测试和示范用环境之外,我还要求713实验室做好一些探索性的、前沿性的工作,一些目前还看不准,但觉得很重要的工作,都要通过这个机制和工作平台开展探索、预研,不能一头扎在项目建设里面,要超前业务需求的发展开展前沿技术的预研,保证新华社掌控的核心技术一路领先。这两年,713实验室按照我的要求,在基于UCL标准的网络内容安全治理、UGC新闻热点认证等崭新课题上开展了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形成了独立的工程学术观点。我常常叮嘱713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研发“花钱买不来的技术”,什么技术花钱买不来?难道技术建设成果不是都可以通过招标采购取得吗?“花钱买不来的技术”比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果层次要高,指的是建立在对应用场景的充分理解、对关键技术的深度掌控、对流程创新设计、对趋势提前预判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环顾全球科技事业的发展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伊恩·维尔穆的克隆羊多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乔布斯的苹果手机等科技成果,无一不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实践论的最高层次。李从军同志多次提出:“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资本为要、受众为主,但归根结底落实到人才为本”,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也曾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这是713实验室在搞新媒体研发的同时,还肩负人才培养任务的原因,也是713实验室未来进行机制、体制变革的应有题中之义。

记者:运行维护是传统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这项工作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您认为应该如何创新?

吕锐:新华社的技术队伍是一支有着80年光辉历史的队伍,运行维护工作是新华社技术局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决定的,面临新媒体业务迅猛发展,特别是面对总社各部门、各单位和国内外各分社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的新需求,我们仅仅是靠人力,或者说仅仅依靠原来已有的制度,不进行技术创新,是不能够胜任的,是会出现问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已有运维保障体系、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和建立适应新兴媒体业务发展的运维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在总体思路层面,要基于内外网融合和云计算技术成果,采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来构建下一代运维保障体系,创新运维工作;第二,在操作层面,要围绕全球技术运维指挥系统项目建设,统筹好“六项重点技术工作”、重点项目建设成果,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二层打造一个全新的运维指挥中心;第三,在组织层面,我们将建立由运维小分队、运维专门小组和高级运维研发队伍组成的运维机制框架,将人力资源更加解放到运维的研发上,加强运维自动化程度、故障排除和发现能力建设,开展预警数据库和专家辅助决策库建设,加快对重大和危急故障的发现速度,加大排除力度。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华社技术局将如何按照中央要求,做好各项技术工作?

吕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路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在谈到融合发展实现途径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做到“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作为新华社技术局的局长和第一责任人,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我也感到身上的责任和重担。

从新华社的实践来看,媒体融合发展是至少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实践:跨媒介融合和跨行业融合,跨媒介融合是指传统媒体将其它媒体的品牌、渠道、用户,甚至资本,按照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解决需求方案;跨行业的融合和整合是指媒体以内容优势,按照互联网思维,对接其它行业的资源,从资源开放和链接的过程中拓展新的营利空间。近年来,社长李从军同志提出的“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是标准的跨媒介融合,今年大力推进的我社重点项目“党政企客户端”是典型的跨行业融合,要实现这样大规模的媒介资源整合,不按照中央“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体系和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引领、支撑和保障,是不可能做到的。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决策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改革目标,新华社党组纵览全局、审时度势,按照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两个工作大局,提出了我社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近年来,新华社的技术工作与“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总体设想一脉相承、息息相通,今年我们将建成下一代技术体系,随着下一代技术体系的建成,我们的团队将初步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技术能力体系。在这个能力体系中,除了刚才提到的“三项基本能力”,从学科建设的维度进行梳理,还包括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汇集和信息碎片化处理能力、高性能集群公共服务能力和网络内容依法治理能力等等,从工作维度梳理,还有整体创新能力、规划能力、研发能力、运维保障能力和执行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逐步联网连片、形成合力,在下一代技术体系顶层设计框架的指引下,服务采编业务创新和新兴媒体建设创新,保证我们的技术工作按照“技术先行”的总体要求,围绕“阵地前移”、“三个拓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媒体机构建设”、“六项重点技术工作”、“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和“增强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些历年的中心工作,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新的跨越,保持一路领先!

回首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在“技术先行”理念指引下,围绕“媒体融合发展”中心任务,按照“体系与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下一代技术体系”与“三项基本能力”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与能力建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工作、谋发展,为将新华社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而奋斗!

记者:再次感谢吕局长接受杂志社的专访。

吕锐:谢谢《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

猜你喜欢
新华社运维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风电运维困局
杂乱无章的光伏运维 百亿市场如何成长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配电线路的运维管理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