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4-03-17 00:41杨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作文学生

杨燕

优秀的学生作文,除文笔优美,思想深刻外,总是有话可说、内容丰富,即言之有物。这些作文细节细腻动人,内容充实深沉。而不少学生的作文虽然语言流畅优美,却总是东拼西凑,没有具体内容,常常到文末都不知其所云。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言之无物”造成的“行而不远”,这也正是目前学生作文的通病。

那么,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阅读面不广。

著名企业家王石说现代人灵魂的脚步赶不上物质的步伐让人忧心,如此现状和国人缺乏阅读,缺乏人文素养有密切关系。如此风气也影响到了校园。阅读是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的体现,阅读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依此而言,阅读也决定了一个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但学生目前的阅读要么“无阅读”,要么停留在课本或少许通俗杂志。学生获取的作文素材大多来源于电视、网络,作文中运用的素材离不开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人,谈生死之思离不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谈隐逸之趣离不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豪放之风离不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篇一律俨然是一种习惯,学生不再读书,即便读,他们的阅读内容也离不开《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秘籍》,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学生读书只图一个“快”,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怎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除了各地高考满分作文,除了《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等通俗杂志,学生还会关注哪些书籍呢?

其次,阅读度太浅。

时代风气的影响让阅读愈来愈功利化,走马观花后的肤浅感知则是学生习作言之无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感知一篇文章,或长或短,或深沉隽永,或简单浅易,而每读一篇文章,都会生成读书心得,有体悟内容的,有称道文采的,不一而足。无论心得生成于哪种角度,只要是心得,只要是细嚼慢咽后的所得都弥足珍贵。可是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思,阅读的简单随意让感知也愈来愈肤浅随意。当新闻舆论痛骂沉默冷酷的十八个路人没有伸手去救小悦悦时,学生会否思考人心冷漠的根源?当政府以“保护性拆除”的名义强行拆掉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时,学生会否思考城市化进程的弊端?当看到畅销书架上的《目送》和《林清玄散文集》时,学生会否思考孕育台湾散文的肥沃土壤?学生整日埋头于书本,繁重的学业压力让他们失去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无暇顾及阅读感知,学生自然在写作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社会的感知和反思。

再次,写作习惯不当。

以上所探讨的概括说来是写作的人文素养的前期问题,而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实际的写作练习密不可分。

就笔者观察,高中生目前的写作习惯也让人担忧。没有完整的写作思路,没有系统的写作素材,想到哪写到哪,行文空洞,中心不明确。若课堂进行作文分析后进行写作,学生愁眉不展如临大敌,带回家作文则或敷衍了事或抄袭范文。写作能力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长此以往,不良的写作习惯必然会造成写作内容更加空洞无物。

基于对学生阅读环境和阅读现状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解决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问题。

一、建立良好的阅读体系

学生对于阅读,对于文字,其实是有一股热情的,只是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堆芝麻中丢了一只大西瓜。学生阅读文章时,文本的内隐性魅力会通过文字散发出来,学生若能与文本“会意”“碰撞”然后“共鸣”,那么阅读的目的则已达成。

具体而言,如何建立良好的阅读体系呢?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曾提及阅读经典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作文要有话说,当然也要从经典中汲取灵感源泉。而时代的语境也是写作必不可缺的关注要素。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浮躁面,有灰暗面,也有踏实面、光明面,正是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才能让人有良多思考。学生的习作都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融合提炼,如果去深切“阅读”生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活,其作文定会更上一层楼。正如司马迁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写《史记》前也是深刻感受生活,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史迹,搜集史料,终于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意蕴丰厚、思想深刻的好文章。

二、读写结合,让学生爱上写作

作家的文字中总是透露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和缜密深邃的思考,高中生写作与作家写作有着本质区别。所谓的“挤牙膏”其实可以通过学生自我练习,教师外部引导,去粗取精,变陋为妍。清代唐彪曾这样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其主要意思是读书十遍,不如自己写一篇。在先期阅读沉淀的基础上,在教师系统的指导下,常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常对篇章结构进行梳理,常对作文思想意蕴进行思考,写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思路,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所以,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让其作文言之有物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先抛却陈旧的意识形态化的作文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班集体生活,感悟家庭琐事,从细枝末节感知生命的底色。学生在写作时,适当运用适合自身水平的写作方法,如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议论文中的辩证分析法,在连续的修改与自身的感悟中,写作技法逐渐得到完善。

当然,文章要言之有物除了技法训练,还要有欣赏的美感。茅盾先生在其《怎样练习写作》一书中曾谈到,文章要写得美,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明白通畅,感情要真挚强烈,心地要坦白,思想要纯洁,以及不为写作而写作。练习的过程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要挖掘作文之美、文学之美,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爱上写作。

写作就像种庄稼一样,它和工业生产中用模具去铸造产品是不同的,我们希望学生的作文像田园的庄稼一样获得丰收,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文要有话可写,言之有物,必然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必然要阅读前人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双重作用下,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那么原本空洞无味的作文一定会变得“余香满口”。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作文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