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未来

2014-03-18 17:48郑学明
中国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郑学明

有人说,要用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少家长往往因不得其法而显得十分困惑与无奈。其实,家长的人生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材,父母的经历是孩子天生的教科书。只要掌握合适的家庭教育方法,就能用自己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未来。

有效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

好些家长总爱拿自己“苦难”的童年教训孩子,小海的父亲可谓是一个代表。因经常出差,自小海上初中以来,他就很少跟孩子一起过周末。而只要父子会面,做父亲的几乎每次都要用“当年我们条件多么多么艰苦,但我们读书多么多么努力,你今天条件这样优越却如此不用功”之类的话教训小海。为了不致于让孩子浪费时间,家里甚至请来六门高考科目的辅导老师,利用周末的时间轮番为小海补习功课,孩子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弄得就像当年“大跃进”一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今晚报》调查显示,“父母高高在上无法沟通”“父母不了解自己的烦恼”是孩子们最苦恼的事情,而2012年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对1500名学生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61%的受访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人人都有自尊心,教育孩子切忌居高临下生硬说教,采用平等的沟通方式会让双方都感到轻松自在,也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回应。

好的沟通话不在多,关键看能否触及孩子的心灵,把话说到点子上。若孩子愿意跟你交流,你一定要认真聆听,并加以珍视。平时也不要无所不问,更不要咄咄逼人。大是大非不放松,小过小失不计较。有时候,退一步有助于更好地进,在孩子面前,只要不丧失原则,不妨低下身子、弯下腰去,做一回暂时的“弱者”。若孩子实在不愿意与你沟通,你可以把想说又不能直接说的话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告诉孩子。这样,既可避免一些面对面的尴尬,又能把道理“讲”入人心,教育效果还能深远持久。因为,说过的话容易忘记,而文字则可以长期保存。

适度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阿彩自小跟母亲生活,母亲给她“约法三章”:在家不能上网;房间不能反锁;没家长陪伴不准出门。一段时间下来,母女俩交流沟通少了,孩子经常郁郁寡欢,有次还因母亲坚持不让阿彩参加班上的同学聚会而闹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心底里有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孩子也需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场所。就像庄稼生长需要适当的间隙,不然,即使长大了也挺不直腰杆。有的家长常有意无意地扮演间谍的角色,让孩子始终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家长应多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不要擅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不要翻看他们的日记和信件,不强制他们说不想说的话,不硬逼他们做不愿做的事。遇事动辄插手干预只会诱发孩子的提防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虽在生理上和心智上都尚未真正的成熟,但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已开始逐渐觉醒,遇到问题时不再一味地依赖父母、顺从老师,而是会转向同辈群体寻求帮助,希望有关系密切的朋友来理解和支持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的同伴影响有时候比老师、家长的影响大得多。因此,孩子在空闲的时候去参加一些群体性活动,家长们大可不必紧张兮兮,弄得草木皆兵,而应支持、鼓励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和谐人际、彰显生命个性。即使偶有闪失,那也是成长路上正常的跌绊,并不致于让孩子真正输在人生的起跑线。自然,放手并不意味着不管不顾地放任自流。对孩子的物质欲望要有所控制,对孩子的不良表现要积极干预,恰当引导。

注重人格,全面关心孩子成长

邱先生对儿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每次考试都给孩子提出明确的目标。至于小邱平日里表现出来的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散漫拖沓等一些小毛病,邱先生总是不以为然,觉得学习冒尖了,其它都不是大问题。小邱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颇让父母满意。可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小邱的成绩慢慢下滑。在父母高高的期望之下,小邱对学习渐渐产生了恐惧心理,除了厌学,还常对父母撒谎,甚至通宵达旦地玩手机游戏。

孩子的学习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孩子的成绩优秀,但关注孩子的成长切不可只重知识不管品德。家长应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以成绩好坏论成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坦承,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北大、去哈佛、去耶鲁,但一定要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否则没有任何意义。“我宁可要孩子一生的幸福,而不要孩子为了成绩拔尖而痛苦。”他如是说。

有些父母喜欢采用金钱去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认为爱孩子就是要什么就给什么,生活上大包大揽,学习上大操大办,遇事一味迁就,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委屈。殊不知,生于条件优越家庭的孩子,教育失败的风险比普通家庭要高很多。因为一旦缺乏正确的人生指引和适当的教育技艺,这种以爱的名义带来的干扰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所以,关爱子女,既需要物质,更需要心智。

学会赞赏,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小金父母没有上过大学,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尤其在同事家的孩子一个一个考上大学以后,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梦想能由儿子来实现。聆听着父母日复一日的叮咛,小金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为了全身心地提高学习成绩,他把自己喜欢的所有文体爱好都放弃了。即使周末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上都捧着书本,蛰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几乎成了一部学习的机器。

于丹曾说过,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但渐渐地很多人就活成了盗版。确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历史使命,每一个人也都有每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人不能都活成一个模样,父母更不能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筹码。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应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要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应多多地赏识和赞美。赏识是潜能的挖掘机,赞美是前进的加油站。孩子常常把他人的赏识和赞美看成是对自己的认可,当他得到肯定时,就会觉得自己有优点,有能力,有发展的前景,因而产生一种自我增值感,增强向前进发的动力。所以,家长若能对孩子平时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褒奖,就无疑是“锦上添花”;而对他们行为或品质上出现的偏差友善地予以纠正,则不亚于“雪中送炭”。

有些家长喜欢走极端,要么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比别人好,要么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比别人差;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常常听到“恨铁不成钢”的抱怨。家长要善于挖掘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亮点”,学会用孩子的优势去激励其弥补存在的不足,尤其不能在公开场合拿孩子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只要孩子有着健康的身心和内在的潜能,那就是一种希望和幸福;非要让沙漠的骆驼去学唱苍鹰的歌,结局只能是蹉跎与痛苦。

耐心等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小强因违纪被学校记过,家长一气之下将他转至另外一所学校。因不适应新的环境,小强的状况并无大的改观,不仅成绩继续滑坡,还因同学矛盾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本就耿耿于怀的家长便不时拿出“前车之鉴”刺激孩子,最终竟然导致小强离家出走长达半个月的时间。

父母既要接受孩子的成功,也要接纳孩子的失败;既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更要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吃一堑方能长一智,父母在孩子跌倒后的宽容比惩罚更有力。

以家长最关心的成绩为例,每次考完不要老是围着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去纠结,一味指责孩子的排名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而应理性面对现实,跟孩子一起对考试结果进行客观地分析:名次是不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什么值得继续发扬,什么有待进一步完善,是知识缺口引起的丢分还是非智力性因素导致的失误……目标上不能好高骛远,方式上不能操之过急;确定的高度要合理,分解的任务要具体;既要平和自己的心态,不把负面的情绪传染给孩子,更要合理调整期望值,给孩子留有进退的余地。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过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可能包办或一下子解决孩子人生路上的所有问题。人是需要磨练的,人也是在挫折中长大的。孩子必须拥有自我跋涉、经受摔打和重新站立起来的时间。孩子更需要机会明白:害怕摔跤的人是傻蛋,老是摔跤的人是笨蛋,摔倒了爬不起来的是浑蛋。

孩子是上帝送来让我们修炼意志的礼物,接纳孩子既是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次考验。孩子的明天不一定会最好,但更好的明天一定会来到;明天的他可能不成功,但今天的他不能不成长;只要孩子能坚持不懈地去经历去完善,未来的每一天他都能收获一片新的亮丽与灿烂。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杨艳利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当代家长不易做
家长错了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