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对中国梦的阐释

2014-03-18 02:46梁欣欣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梦论语

梁欣欣

摘 要:中国梦是是中国发展目标的新规划蓝图,体现了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当代关切。中国梦不仅是中国文化精神、哲学基础和理想色彩的集中展现,也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高度凝练的形象化展现,具有多元汇一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征。而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在其儒家思想中提出了对于中国梦的多维阐释。

关键词:中国梦;孔子;儒家思想;论语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96-02

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是在对中国5000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提出来的。不管是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等这些美丽瑰丽的神话传说,还是《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出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小康梦”、《礼记·礼运》中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旨有所养”①这样的“大同梦”、还是孟子“耕者有其田,居有宅,食有肉,衣有帛”②的“王道梦”等等都是先人在追求梦想的生动写照。而孔子的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则对中国梦的阐释有着多维的角度。

一、治国思想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大同世界的美好憧憬以及“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③的关于小康社会的阐释。

虽然,现在关于《礼记》是否为孔子所做还存有争议,但是,我们可以认为《礼记》实际上是在借孔子之口来阐释儒家的治国理想。《礼记》全面系统地宣扬儒家的礼治主义并且着重记载孔子的言论,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仁”是孔子儒学思想的主流,而孔子的主要学说主要是收录在《论语》中。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孔子的治国主张。

(一)以德治国

又如,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到:子曰:“道之以刑,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在这一篇中论述了道德教育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治国家的话,人民虽可以免于刑罚,但是却不会有羞耻之心,而咏道德治理社会,用礼教对人民进行整顿,使人民有羞耻之心,人民有羞耻之心就能自觉地不去犯罪。因此,用道德引导,用礼仪去整治国家,自然要比政令引导,用刑罚要更加有效。以“德”治国,也就是要做到薄赋敛、轻徭役、省刑罚。孔子认为“省力役,少赋敛,则民富矣。”⑤同时,在当时孔子也反对用暴力来统治国家。“苛政猛于虎”⑥就是孔子著名的观点。

(二)选用贤才

《中庸》中提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民。

《论语·子张》提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⑦

又如《论语·颜渊》中说道:“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⑧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可以兴盛,最主要的是在于可以选用贤臣。有了贤良的臣下,一个国家的文武之道才不至于丢失,这个国家才能发展。

同时在《论语·选进》中又提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⑨

孔子认为,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是一般的人民,而君子是先做官然后才去学习礼乐的,如果他自己要任用人才的话,会选择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平民。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孔子这样做,实际上是打破了我国传统社会任人唯亲的传统,是非常值得我们现在学习的。

二、孔子思想关于做人方面的阐述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关键还是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国民的素质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在《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做人方面的言行。

(一)遵守孝道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⑩

《论语·八佾》中又提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基础,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而孝悌则被认为是“仁”的根本。

又如,《论语·颜渊》篇中提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

孔子在这里虽然回答的是齐景公关于治国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在论述怎样做人。孔子认为作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这样一个国家才会有正常运行的秩序。发展到现在也就说要做到“忠”和“孝”。“忠孝”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在现今社会,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忠孝”仍然是作为我们国家的治国准则,规范着人民的行为。

孔子认为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并且,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德之心,才能够正确的对待礼乐。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守信用endprint

同时,孔子认为,守信用也是做人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论语·为政》这样说道: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3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好像车子没有了横木,不知道该如何行走了。信用是一个人是立身处世的原则。

在《论语·阳货》中有子张问仁于孔子的话,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14

可见,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中完善人格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一再的强调信,并且以信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做人要谨慎而诚实守信,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是要认真地来对待。所以,才有曾子“为人谋而不信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这样一日几次反省自己的行为。

(三)对待富贵和贫贱的看法

《论语·里仁》中讲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6

富贵与财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向往的;贫贱也是人们想要摆脱的。但是,孔子认为,要想得到财富,摆脱贫贱,必须通过正确的君子之争的方式来争取,也就是说要通过“仁义”的方式来正确的对待富贵与贫贱。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争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或者是法制,但是,他对待富贵和贫贱的态度,是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学习的。

三、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时代以及现实意义

(一)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时代

孔子思想的产生同其他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一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像封建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生产的不断提升推动者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加剧了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时,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地兼并与征伐,使当时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急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这个时代要求就是诸子蜂起和百家争鸣的客观条件。先秦诸子思想的出现,是中国学术园地里首先绽放的美丽鲜艳的花朵。而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开山之祖,最早的把官学变成私学,并且大力提倡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是孔子最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同时也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二)孔子思想产生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可以说是在一个礼乐制度分崩离析的状态下出现的,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孔子的思想是对当时国家发展的一种美好的憧憬,那么在现代社会,它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向导,指引着我们国家社会的建设。

“中国梦”的提出,是习总书记在通观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当今社会上各种伦理思想的纷纭复杂,各种文化相互磨合和碰撞不断。文化和谐,尤其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对民族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壮大有着重大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形成了忠孝、以德治国、礼、信等等多种思想,为家庭的完善、社会道德秩序的构造,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规范。为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

孔子所倡导建立的传统伦理思想,经过数千年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伦理价值取向。只有深刻认识其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其合理成分,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伦理思想,从而为和谐文化的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伦理基础。

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赋予孔子思想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现状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充满活力,永葆生机!

注 释:

①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②(宋)朱熹.孟子译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

④⑤⑥⑦⑧⑨⑩11 12 13 14 15 1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J].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

〔3〕陈良琨.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思想[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8(3).

〔4〕杨飞,周鑫辉.试论孔子伦理思想与和谐文化的构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中国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半部《论语》治天下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