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创新能力与修辞素质

2014-03-18 10:36曾薇李兴红
关键词:语言能力

曾薇 李兴红

摘 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较强的语言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西方修辞理论,本文提出在高校语言教学中渗透培养修辞素质的理念,这不仅能够克服多年来高校语言教学的工具化、技能化、公式化弊端,也能解决学生在言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上的困惑,通过掌握西方修辞规范和认定能够提高大学生语言与思维上的创新能力,不失为在国际对话中打通中西语言修辞实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西方修辞;修辞素质;语言能力;语言创新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23-02

一、引言

从国内高校语言教学现状来看,仍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教学一直不能突破语言技能训练和应试教育的桎梏。尽管国内各类入学考试、学位考试、资格考试都将语言测试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之一,但从反馈的信息上看,我国大学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字基本功低下、语言逻辑混乱、当众演说能力较差、缺乏应有的语言沟通技能等问题。而大学生作为语言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其语言能力决定了个人、文化、民族乃至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的表达,是未来中国的“声音”。在全球化的步伐强势进入社会、文化、政治、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今天,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较强的语言创新能力将成为高等教育外向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虽然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一样与生俱来,但是人们在各类语言实践中所表现出林林总总的形式和效果说明:这一先天能力能够行之有效地以适当的方法表现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西方修辞在语言创新实践中给予我们的启示让人耳目一新:首先,西方修辞不仅仅是利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段,更是研究如何有效致力于言语力量的理论和实践。可见西方修辞本身就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其次,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既能执着于中国身份,又了解西方修辞内在工作观念和方式”的国际对话者是中西文化对接的迫切要求。

二、西方修辞与修辞素质

培养修辞素质的传统在东西方都由来已久,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主要教授“修辞”“逻辑”和“语法”三门课程,他们认为修辞素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通过“游说”(即修辞活动)发挥言语的力量来打动当时的统治阶层,达到传播知识和学说目的。由此可见,具有较高修辞素质的人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修辞所追求的就是人们使用有效的语言论辩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信息,以最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最终影响他人思想并引导其行为的能力。从本质上看,这种能力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之一。可以说修辞素质的培养是继往开来的实践,适合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当前美国大学大都开设有修辞和言语交际相关课程,通过提高修辞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形之下,虽然我国研究学者如胡曙中、刘亚猛、鞠玉梅等都曾提出过以西方修辞思想指导大学生创造性语言活动如模拟联合国、模拟竞选、演讲赛和辩论赛等的设想。但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语言文字问题和言语交际能力问题普遍置若罔闻,也尚未把语言交际类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各高校普遍存在“重外语,轻汉语”的误区,语文教育势单力薄。“大学语文”课程甚至不能像“大学英语”课程一样成为公共必修课。而唯一的高校语言类必修课“大学英语”也因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正面对重大而深刻的转型。

三、语言创新与西方修辞

语言创新是指语言交际中,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谋篇布局或说法等方面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色彩而使交际进一步到位。可见,不论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产生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它们终究都是在利用各种五花八门的“象征手段”来达到“使交际进一步到位”的目的。这与西方修辞所秉持的“策略性地使用象征影响彼此行为思想的一切方法”不谋而合。我国著名修辞学家刘亚猛先生在阐述修辞与创新的关系时曾指出:“修辞与创造关系的一个误解,即修辞是公式化、陈套化的语言应用;事实上,没有什么比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一个人的见解、态度、行为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人类的修辞必须是创新性的,修辞是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人们思想的创造性行为和能力。

西方修辞认为语言使用即思维活动,思维的活跃必然导致语言形式的不断变化——即语言的创新活动。可以说语言创新就是思维活跃的必然结果。在思维活动异常活跃的西方世界,不管是知识的构筑、真理的确立、学派的形成、观点的阐明和交流,还是广告的宣传,新闻的播报,党派的竞争都离不开以语言为媒介,以劝说、论辩为中心的修辞活动,离不开对相关修辞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人生阶段,具备洞察各种观点论述的雄辩本源,掌握其生成规律,分析其修辞情景、修辞意图和修辞手段等等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国际交流对话中掌握西方世界所认同的修辞规律,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创见,体会说服他人的乐趣;发扬批判精神,避免盲从西方,塑造外国人能够理解的中国形象,这一切都依赖于修辞素质的提高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增强。

四、利用修辞素质开发语言创新能力的构想

至今为止,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语文能力的状况和发展,并对认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通话接受程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如:常月华,邵晶;也有学者对新时期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存在问题和症结做出了研究,如:郑涛;同时还有学者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虽然众多学者从语言内部结构的掌握和语言测试等角度对大学生语文能力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涉及到改善大学生言语交际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等关系语言外部的研究仍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从“人本主义”出发,借鉴西方修辞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提高修辞素质为途径培养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设想应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对新模式的研究实践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学生如何通过修辞知识的掌握来提高其语言创新能力endprint

西方有其历史悠久的修辞传统、论辩实践、劝说模式。这些传统、实践和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说法是有理的,如何使用修辞资源才能在“合法”范围内达到最好效果,在特点场合下目标受众对劝说者报有怎样的期望,论辩关系如何确定等等,这些内容在国内语言课程中仍是凤毛麟角。追求语言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对西方修辞知识有所涉猎,才能积极应对各类修辞情景,掌握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知识,发挥语言的创造性,在言语交际中特别是中西跨文化对话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语言教师的修辞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为语言教师,其自身也是修辞实践者,掌握科学理性的论辩方法和言语传播技巧,才能更好地传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全面考察西方修辞学介绍性课程的引入在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可行性

开设修辞学系列选修课程如“言语交际”“西方修辞实践”“中西论辩比较与实践”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指导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论辩思维能力和修辞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是外部形式上的,更应掌握语言运作的内部规律,让语言学习落实到对修辞语境的深入解读上来,不断开发学生国际对接意识和语言创新意识。

五、结语

修辞素质与创新能力,两者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作为人类社会交际中的重要素质之一,修辞素质聚焦语言表达的方法,能够调节社会关系,是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是创造性的能力。修辞素质教育不仅适用于语言专业的学者和学生,更适用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在言语交际上同西方社会更为紧密地对接,为促成东西方平等而富有成果的对话,相信更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改革者会意识到提高修辞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语言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Burke, K, 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7(5).

〔3〕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鞠玉梅.修辞能力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外语界,2008(6).

〔5〕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邵晶.重庆籍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赵俐.语言创新及语言创新能力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9〕郑涛,等.新时期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偏废和匡正[J].语文建设,2012(9).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
刍议把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教育贯穿在生活中
创设多种环境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