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兰与胡大一:母子共同诠释医道

2014-03-18 09:52大河
晚晴 2014年3期
关键词:佩兰老妈志愿者

大河

今年67岁的胡大一,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是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已退休的他,和母亲一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健康公益事业中。

一对母子,两位老人,用不同的方式,传承和诠释着同样的“大医精神”——以妙手造福百姓健康,用善行义举回报社会公众。

【家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胡大一出生在名副其实的名医之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名医,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于194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不计其数。

1986年,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后,坚持在社区坐诊20多年,每周一至周六,风雨无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这是胡佩兰一直坚持的信念。而她的这种理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深地影响着胡大一。

1965年高考,胡大一以“河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在大学期间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胡大一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度过。医疗队去的地方都是偏远地区,胡大一最远曾到过西藏阿里。此后,胡大一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后来成为中国心血管界的顶级专家,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获各类褒奖三十余项。

“我觉得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胡大一坦言。

【传承】儿子送医到基层 母亲无保留支持

目前,已经退休的胡大一,被返聘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出诊。除此以外,他更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积极推动医学公益和志愿者服务。

2003年,看到基层众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不到救治,他发起成立“胡大一爱心工程”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救助。2007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支持下,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胡大一志愿服务队”。之后,这个爱心队伍日益壮大,服务内容也一步步扩展。2011年,成立“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坚持走西部、走基层,下农村,进社区,上高原,进军营。为百姓讲健康,传播科学健康知识;就近就地治疗,降低医疗费用;培养基层医生,留下不走医疗队。

截至目前,该服务队已经组织开展大型爱心义诊和健康讲座200余场次,在24个省96家医院组织筛查近20万人次,指导和开展手术6000余例,资助爱心基金、医疗器材价值近3000万元。

2013年12月18日至20日,胡大一带领着几名专家,回到了河南,开始“大医博爱基层行”。三天的时间内,他们马不停蹄,到了郑州、驻马店、郏县、洛阳四个地方,为基层医生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健康城市”研讨、开展义诊等。这样的行程,其实也是他20多年来的缩影。

每个月,除了坐诊外,他像一个“空中飞人”,在全国众多偏远地区留下足迹,为的是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技术,进而推进中国的“大健康”。

【愿望】母亲愿干到100岁 儿子力推“健康中国”

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胡大一曾多次力邀她去北京同住。但胡佩兰都拒绝了,理由是:“这么大年纪,北京的工作不好找,不去。”

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理由,绝非胡佩兰的玩笑话。她多次表示:“老人就业不容易,要守住阵地。人活着总得有点儿用处,否则多没意思啊。”

作为同行,胡大一对母亲的这种坚持,更多的是理解。2013年4月2日,胡大一专门为老妈发了一条微博,微博中说:“老妈97岁生日,我回郑州看望。老妈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最年长的医生……”言语中满是心疼和敬佩。

除了坚持出诊,母亲还干了件让他十分钦佩和自豪的事儿。

2000年,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胡佩兰两次打电话“软磨硬泡”,最终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自2005年起,胡佩兰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捐建“希望书屋”,每个月准时捐款800元。至今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老人的目标是,坐诊到100岁,到时候捐够10万元。

母亲的公益行动,也让胡大一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医学公益事业。他说,2014年和之前一样,他要做四件事:讲健康、做预防、走基层、扶民营。endprint

猜你喜欢
佩兰老妈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清暑祛湿话佩兰
佩兰
去外面吃
“眼瘦了”
法媒称佩兰在亚洲“获新生”
外出就餐
不完美的人该有怎样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