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

2014-03-19 07:20周立超程合坤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晁 亮,姜 哲,郭 鹭,周立超,程合坤,李 岩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抑郁而坠楼、因自卑而杀人等伤害性事件在国内一些高校时有发生。此类事件都凸显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1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成因

1.1 心理危机的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挑战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使人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混乱和不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存在4个阶段,即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适时把握好这4个时期,可以有效缓解、降低危险事件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冲击[2],帮助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控制心理焦虑和情绪紊乱的状况,使大学生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设法解决问题,增强自信,恢复社会功能,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格。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为发展性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存在性心理危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样的:(1)择业压力引发心理危机。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人才市场中供求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刚进入学校就要面对就业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家庭社会背景的优势、性别歧视等因素,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和部分女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悲观等情绪反应[3]。(2)家庭问题造成的心理危机。不少大学生家庭存在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的情况,这样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畸形和心理创伤。父母之间的争吵以及父母离异,容易使他们陷入无助、愤怒、悲观、厌世的情绪之中。(3)对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引发的心理危机。高校大学生在生理上多已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却远未成熟。许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一时难以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出现水土不服、集体生活不适应、难以承受想像中的大学环境和现实中的大学环境之间的反差等现象,从而产生挫折心理,出现孤独、苦闷、烦恼、忧愁等不良心理反应。(4)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增大,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更重,他们既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好英语准备考研,或学好各类知识以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产生心理疲劳,表现出思维迟缓、情绪烦躁等现象。(5)由恋爱引发的心理危机。随着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被普遍接受,高校4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过恋爱的经历。但大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由于缺乏经验,无法处理好复杂的情感纠葛,一旦失恋就会引发心理危机。(6)经济因素引发的心理危机。学费成为来自贫困地区大学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由此产生了心理危机。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的校园案件这几年时有发生。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嫉妒心理都将引发他们对社会的极度不满,进而仇视同学、社会。

2 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

2.1 有效的工作预案可以降低极端事件的发生

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会显示出短时间的思维、情绪、行为和社会功能方面的问题,当危机的严重性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仅凭自身能力已经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时,可能就会产生自杀的意念或自杀行为。这时,只有通过外界帮助才可能顺利解决问题。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对产生了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克服心理障碍,重新适应生活。

2.2 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的方法

2.2.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 在日常生活中,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心理疾病患者。大学生往往认为心理问题是和精神病归为一类的,因此羞于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和积极主动地看心理医生[4]。通过宣传橱窗、校报、校广播等多种途径,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咨询为手段,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从而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此外,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从中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并给予更多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包括心理应激障碍者、抑郁症患者、有精神分裂倾向者和有自杀倾向者。

2.2.2 日常预防和及时干预相结合 举办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征兆。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心理协会、沟通协会等可以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沙龙”、“心理热线”等,并利用学校内的广播、网络、校报、橱窗等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自信。一旦发现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就应充分利用其亲人、同学、朋友、教师等社会资源,实施系统的心理支持,以消除其孤独无助感,增强其生活的信心。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消除引发其不良行为的因素。

2.2.3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是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方法。朋辈辅导员和院系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咨询室构成二级网络,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级网络发现出现心理危机征兆的大学生,通过聊天、心理团体活动等方式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及时缓解症状,并向二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汇报;二级网络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症状如果属实,要给出相应的解除心理危机的对策,并对大学生实施必要的监视和保护措施;如情况进一步恶化,就求助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让大学生进入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未来,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工作体系将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运行,并在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校园文化就成了影响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高校来说,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功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枯燥的大学生活格局,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通过学科教学、管理服务、大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等,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机制,及时快速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强化育人意识,使大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不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激励。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S].教社政厅[2002]3 号.

[2]潘欣.大学生危机管理及预警系统[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2):137-139.

[3]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116-118.

[4]B E Gilliland,R K James.危机干预策略[M]. 肖水源,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