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中国政治学刊》看西方中国梦研究

2014-03-20 04:55
关键词:中产阶级民族

陶 季 邑

(暨南大学 社会科学部,广东 广州 51063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的热切关注。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美国《中国政治学刊》最近关于中国梦的讨论略作梳理,希冀有助于我们今后对中国梦的研究和构建。

《中国政治学刊》(JournalofChinesePoliticalScience)是全美中国政治研究会(亦译“中国政治研究学会”)创办的学术刊物,英文版,季刊,主编乃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全美中国政治研究会前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郭苏建先生。该刊2014年3月即第19卷第1期出版专号“中国梦:寻找未来”(China’sDream:LookingfortheFuture),其中刊发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丹麦学者论述中国梦的论文5篇。

第1篇是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汪铮的论文:《中国梦:概念与背景》。该文探讨中国梦这一概念的内涵,并分析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历史原因和当今中国国内政治背景以及国际因素。

第2篇是《中国政治学刊》编辑、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的论文:《理解中国梦:运用政治诠释学》。该文运用政治诠释学或曰政治理解论来分析中国梦,把中国梦当作“话语”来解释。

第3篇是美国本特利大学国际研究系政治学教授郑世平的论文:《“中国梦”背后日渐增强的自信心》。该文将中国同其三大邻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进行比较,比较的方面包括政府效率、全球经济信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谋杀犯罪率、全球性别差距、国际旅游和全球竞争力等,最后发现,一方面,中国在少数方面指数上虽然仍旧落后于日本,但其快速发展紧逼日本;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印度在许多方面指数上落后于中国且差距继续扩大,充分说明中国在追逐强国梦的道路上已经比邻国走得更快更远。中国梦的背后是中国自信心日渐增强。

第4篇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戴维·古德曼的论文:《中产阶级中国:梦想与抱负》。该文考察中国中产阶级的现状和发展,认为,尽管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推广”,但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中产阶级与其说是“社会结构”(a social structure),不如说是“一种话语”(a discourse);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建构”(a social construct),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建构”(a cultural construct)。所以,中国的“中产阶级社会,与其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想法,不如说是一种抱负” 。

第5篇是丹麦奥尔堡大学文化与全球研究系教授李形和波士顿·麻省大学全球治理与人类安全系访问教授肖·蒂莫西的论文:《“同床异梦”和“骑虎难下”的困境:中国崛起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该文探讨崛起的中国与现存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同床异梦”,并且两者现在正处于“骑虎难下”的时期。今后两者仍将继续缠结在一起,此消彼长,不断变化。

下面拟对这些学者有关中国梦的若干观点略作梳理。

一、关于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背景

今日中国民众对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很有信心。这是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重要背景之一。汪铮认为,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其快速增长率已持续多年。“通过比较,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遇到较大的困难。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然后极大地影响了其他经济大国”,但中国近年却持续快速发展,“这已经使得中国人更加自信”[1]8。基于这样的“国家心理”,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中国梦把焦点对准希望和荣耀,使得它更积极、更适合于今日中国人”。这样可以动员社会群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从而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1]8。

新世纪以来,中国中产阶级日益发展壮大。这也是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重要背景。戴维·古德曼认为,习近平2013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说道,“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其前任们承诺通过扩大中产阶级以构建舒适和小康的社会”。“习近平的中国梦”便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事实上,据2005年新华社报道,20年内中国中产阶层可达到总就业人员的40%;2007年《中国日报》刊登文章认为,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占总人口的50%。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报告中也指出,要确保“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成为维护稳定、进行善治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2]49。总之,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与中国中产阶级日益发展壮大有关。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但在近代,中国却饱受列强侵略和凌辱。这亦促使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汪铮指出,许多中国人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段时期看成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者进攻、欺凌,以致支离破碎”的时期。习近平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道:“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复兴”一词“根植于中国历史和国家经历”。“作为‘中央王国’的公民,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天命感,并自豪于中国古代文明和成就。中国人称经历西方和日本入侵、蒙受屈辱为民族创伤。尽管有过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大衰落,但他们仍然有着强烈的决心,要重回过去的荣耀,恢复过去的力量。这就是中国梦”。这是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历史原因。实际上,“民族复兴”的口号为中国政治领导人动员社会群众提供特殊的资源。几代中国政治领导人就运用过国家曾蒙受的民族创伤来提高中国民众支持[1]3-4。

全球化同样促使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汪铮认为,“中国是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抱全球主义已经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和动力,也为新的中国梦打下基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创造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所有中国人的财富都已有所增加”;“中国毫无疑问地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以及地区和平与稳定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1]10。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亦即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

二、关于中国梦的内容

中国梦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复兴”。汪铮认为,中国梦的核心是“民族复兴”。不过,他认为习近平主张“民族复兴”并非“新的东西”,因为近现代中国领导人如孙中山、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都追求“民族复兴”,并以此动员中国民众来支持他们的革命或改革事业。但与以往“民族复兴”主张者相比,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所谓的“民族复兴”比较关注“使中国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加繁荣、更有进步”。这是“一个较为积极的姿态”,因为,以往“民族复兴”主张者多侧重于“抱怨”方面,如抱怨在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一直欺凌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创伤。因此,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能够被看成是以往“民族复兴”主张的更新版本[1]11。

中国梦的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汪铮认为,习近平中国梦的具体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到2021年亦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亦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将成为高度发达的国家[1]7。不过,汪铮文中还进一步认为,前任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讲话中已经提到了这“两个一百年”目标。 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也对中国梦具体目标亦即“两个一百年”作了阐释,并认为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3]30。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梦。汪铮认为,习近平努力使中国普通百姓相信,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目标”,“也是为了每个中国人的”[1]8。另外,习近平将中国梦同普通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诸如住房、就业、公共卫生、教育和环境等联系起来。这样,中国百姓能感觉到个人生活与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息息相关[1]8。

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在全国逐步推广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戴维·古德曼认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推广”[2]49。

三、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如今中国在实现中国梦方面颇有自信心,此对实现中国梦很有利。郑世平认为:中国对实现中国梦的自信,不能只看绝对指标,更要看其与周边国家的对比。在中国最重要的三个邻国即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当中,只有日本在政府效率、谋杀犯罪率和全球竞争力三方面的指数上领先中国,但差距不大,而俄罗斯和印度则逐渐被中国甩开。在亚洲国家20世纪以来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今日中国似乎领先一步,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的确很有理由对其当前表现和未来前景感到自信”。此有利于今后中国追求自己的强国之梦[4]47。不过,郑世平又指出:“(现在)中国就自信地谈论实现‘中国梦’可能似乎过早了。”[4]47

全球化和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也有助于实现中国梦。汪铮相信中国能在确定的时间段内实现自己的梦想。如前所述,他认为中国已经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不仅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也为今后实现中国梦“打下基础” 。

(二)关于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中国方面对中国梦的解读一定要相当清晰。汪铮认为,中国一些邻国担心中国梦意味着中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其与邻国的分歧,而不向这些邻国妥协。因此,如果中国方面对此概念没有清晰的解读,那么很难避免其亚洲邻国对崛起中国之梦的忧虑[1]9。所以,汪铮建议中国方面要对中国梦作清晰的解读 。

接着,这些学者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来自国内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一,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中国实现中国梦,还要作长期的努力。郑世平认为,中国在“生活水平”方面要“接近”或“赶上”西欧和北美一些发达国家,“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47。其二,近年中国民族主义在兴起,其表现形式和影响均较为复杂。此社会思潮对中国外交产生复杂影响。如处理不当,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汪铮认为,民族主义兴起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处理不当,会给中国梦的实现带来危险[1]11。

(2)来自国际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现有国际秩序由美国主导,此对中国梦的实现带来复杂的影响。李形和肖·蒂莫西指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主导国际秩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梦想“中国的市场化朝着西化方向发展”,而中国方面在追梦过程中却希望能够“有中国特色地”融入世界秩序。这样,中国在追梦过程中不得不与西方国家及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同床异梦”,并相互斗争,此影响中国梦的实现[5]69。

四、关于中国梦的意义

中国梦有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振兴中华民族。汪铮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梦意味着起一种像社会胶水一样的作用来将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习近平甚至在2013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1]8

中国梦在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汪铮认为,在中国梦之前,许多近现代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主张。中国梦不仅继承这些思想,而且更加关注“使中国更美好”和“更进步”,中国梦的姿态更加积极向上。所以,中国梦是对以往“民族复兴”主张的更新;甚至,中国梦还会向未来中国更加新颖的“民族复兴”主张进行过渡[1]11。总之,中国梦在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梦向世界显示中国的自信心。郑世平认为,中国梦的背后是“中国对其当今地位和未来的自信日益增强”。中国梦“并不意味着中国做得比世界任何人更好”,但其“表明中国做得比其最大邻国(如日本、俄罗斯和印度)更好”[4]47。

总之,《中国政治学刊》2014年春季专号诸多西方学者分别就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背景、中国梦的内容、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中国梦的意义进行了一定探讨,并提出了不少符合实际的观点。自然,其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所掌握的资料还不大充分,有些观点不大客观,有些分析不大全面,等等,但这些西方学者毕竟对中国梦作了不少可贵的探讨,从一个侧面大致反映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梦的一些见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今后对中国梦的研究和构建。

[1] Zheng Wang. The Chinese Dream:concept and context [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4,19(1).

[2] David G. Goodman. Middle class China:dreams and aspirations [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4,19(1).

[3] Josef Gregory Mahoney.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Dream:an exercise of political hermeneutics [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4,19(1).

[4] Shiping Zheng.Rising confidence behind the “Chinese Dream”[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4,19(1).

[5] Xing Li,Timothy M.Shaw.“Same bed,different dreams” and “Riding tiger” dilemmas:China’s ris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litical economy [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4,19(1).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民族之花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多元民族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民族之歌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英国维多利亚初期中产阶级女性角色再界定——从《北方与南方》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