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论胯下之辱的教育意义
孔德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胯下之辱”的故事对当今社会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为人处世要坚忍不拔,遇到事情不慌乱,学会审时度势,待机而发,要有不计前嫌的大度;另一方面为人处世要有宽容之心,不强人所难,并且充满责任感,不麻木不仁。要注重对心性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
《史记》;胯下之辱;忍
胯下之辱的故事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个故事是淮阴侯韩信还只是一个无名之辈的时候发生的,每当谈及挫折,人们总会把它作为激励人的教育范例。“一代名将韩信都受过胯下之辱,我们遭受这一点挫折又算什么呢?”由此可见,胯下之辱对当今社会的人们仍有教育意义。
胯下之辱的故事发生在淮阴,《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1]2610原文的大致意思是淮阴屠户中有一个侮辱韩信的少年,他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又喜欢带刀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满街的人都讥笑他,认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整篇故事短小精悍,原文不到百字就把韩信当年受辱的故事描绘得绘声绘色,不仅生动地刻画了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也把淮阴屠中少年的嚣张刻画出来。故事中韩信未说一字,但“刺我”与“出我胯下”这个两难的选择和选择前气氛的剑拔弩张都通过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对于胯下之辱的故事本身已经有很多分析,笔者从受辱、施辱正反两个方面切入,从韩信、屠中少年和围观人三个角度来分析,得出做人应该具备以下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胯下之辱”对当代教育的意义所在。
首先从受辱者的角度来分析,韩信是“胯之下辱”中被“辱”的一方,在淮阴屠中少年给他的两个选择中,他没有选择“刺”,而是选择受胯下之辱,从而避免了和少年发生正面冲突,保全了实力。在周围人的眼里,韩信的选择是懦弱的表现,也让周围人瞧不起并且讥笑他,并且简单地认为他只会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然而仔细分析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韩信的“忍”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侮辱的忍受,还体现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忍要有坚忍不拔的心性
坚忍不拔就是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和信念坚定,毫不动摇。面对屠中少年的侮辱,面对四周众人看笑话的心态,甚至还面对屠中少年同党的潜在威胁,韩信并没有失去尊严的顾忌,而是风轻云淡地“俛出胯下,蒲伏”,这六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很难做到。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80正是“威武不能屈”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挺起脊梁,继承了浩然正气,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骨气流传至今。面对从胯下钻过的羞辱,韩信一定知道威武不能屈的道理,韩信此刻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而且腰边正有武器,他完全可以不计后果地逞勇而上。但是韩信忍住了,韩信深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所以他“忍”而“蒲伏”。如果韩信自恃勇力、鲁莽而为、不能容忍对方的羞辱,那么一场恶斗肯定会发生,他免不了受到皮肉之苦,以后还会被人嘲笑自不量力,成为众人的笑柄。
但是只有“忍”不够,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无法把持住自己的内心,那么这一次侮辱恐怕会对韩信的一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可能他再也走不出人生的低谷,无法驱除内心的雾霾,终日活在当日遭受众人之辱的阴影之下。身体的损伤可以修复,心理若是受到挫伤则会对他日后的发展产生桎梏,那么后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恐怕也不会发生了。韩信明白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与“威武不能屈”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苏东坡在《晁错论》里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3]107历史上有很多心性坚忍的人,他们都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吴王夫差身边隐忍多年,最终大败吴国,血洗前耻;纵横家苏秦刺股夜读,强忍周围的白眼,最终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他们的抗压能力强,能够不馁于挫折,能不被暂时的阻碍动摇心志,善于从逆境中迎难而上,这些因素最终铸就他们的成功。由此可见,心性坚忍是成大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忍要有临危不乱的胆识
临危不乱是一个大将应该具有的风范,即使泰山崩而面色不改,韩信在年少时就已经具有这种过人的胆识了。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他本身并没有任何依傍。[1]2610但是他只身面对一个咄咄逼人的屠中少年,在两难的抉择中既没有丝毫慌乱,也没有着急着作任何选择,“孰视”表明韩信只是仔细地反复打量着屠中少年,我们无法得知韩信当时的内心状态,但是从“蒲伏”这个结果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他在仔细看屠中少年的过程中思考了许多,最终在镇定的心态下选择了相对稳妥的方法。一个正常的青年面对以宰杀畜生为业的人是很难有种沉着冷静的心态的,韩信之所以选择了忍而“蒲伏”,而不是拔剑相向,是建立在他临危不乱的胆识上的。
很多人遇到危急时,总是以情绪反应来解决,但事实上,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偏离了问题的核心,衍生出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来。临危不乱正是要培养这种镇定自若的品质,在冷静的头脑下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巧以“璧有瑕”,然后“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1]2440,面对强权秦王,临危不乱,急中生智,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了外交任务。《史记·平原君列传》中的毛遂在楚王殿上,“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卑不亢,没有因为对方不答应而乱了阵脚,最后使楚王“谨奉社稷而以从”[1]2367,这些都说明在危急时刻忍住自身负面情绪的重要性。
而那些“临危则乱”的人,或是恐惧,如安釐王抱薪救火,不断割地给秦国,最终葬送了国家前途;或者慌乱,如楚霸王身处垓下遭受四面楚歌时,“项王乃大惊”说明项羽已经丧失斗志,不复当面破釜沉舟之勇。危急下情绪指挥了头脑,就不能发挥出理应发挥的水平,结果可想而知。
(三)忍要有审时度势的判断
一个聪明的人会仔细分析时局,估计事态发展的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的局势来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僵化呆板看不清局势。
韩信当时面临着一个屠中少年,这个屠中少年当着众人的面侮辱他,且不论周围有没有人和屠中少年一伙,或者是否有所依傍,至少到故事结束都证明了周围是没有任何对他的援助。因此他不仅在人数上孤立无援,还要面对一个身处屠宰牲畜行业的少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韩信都是弱势的一方。屠中少年给他的第一个选择“信能死,刺我”,表面上看来的结果是刺死屠中少年,然而对抗起来屠中少年不仅占地位优势,而且屠中少年身在屠中,也很容易发动周围的帮手来对付他,因此,对韩信来说这第一个选择的结果实质就是屠中少年不会被刺死,他反而可能被刺死。由此可见,第一个选择是具有圈套性质的,而且危险性极大。韩信如果选择刺向屠中少年,结果不堪设想。因此比较起来,相对于第一个有生命危险的选择,有损尊严的第二个选择才是明智之举,韩信在当时千钧一发之际,能果断作出这样的选择说明韩信对局势把握非常准确,这种判断在此之后韩信领导的背水一战的故事中也可窥一斑。
在日常生活中,审时度势和韬光养晦有着密切联系,韬光养晦是成功必要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战国时期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3197齐威王是韬光养晦的典型。倘若只有一味地韬光养晦,而忽略对时机的把握和判断,纵然积累再多,也无济于事。韬光养晦是做大事前必要的准备,而不是明哲保身的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更不是消极回避。审时度势就是待时而发,伺机而动,讲究的是把握机遇,不要错过。春秋时期泓水之战,宋襄公正是抓不住正确时机,不仅使得郑国军队过了河,还让对方做好了战斗准备,结果最后宋襄公吃了败仗还受了伤。太史公评价宋襄公“有礼让也”[1]1633,但这也改变不了他对时机把握不当带来的损失。
(四)忍要有不计前嫌的气量
如果说坚忍不拔、临危不乱和审时度势是对自身的“忍”,那不计前嫌则是对别人行为的“忍”。
胯下之辱并不是到韩信“蒲伏”就结束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还记载:“(韩信)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1]2626大概意思是说韩信回乡后,把当年胯下羞辱他的那个少年封为楚中尉,并且告诉众将领:“这是一位壮士,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暂且不讨论韩信当时是否能杀了屠中少年,那个屠中少年当年如此羞辱他,他当初势单力薄,尚未有复仇的资本。如今韩信已经是大将军,手握军权,麾下人马不计其数,对昔日羞辱的少年复仇简直轻而易举。而他没有滥用权势,加以报复,反倒是给与那个少年官职,可见他不计前嫌,心胸宽大。
韩信把当年“胯下蒲伏”的耻辱,当作前进的动力,这种处理方式笼络了人心。当韩信的部将看到他如此宽厚地对待当年欺侮他的屠中少年,部将们会认为他是一个大度之人,更会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因此,韩信的不计前嫌间接赢得了周围人对他的尊重,并且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
反观飞将军李广,面对霸陵尉义正辞严的“呵止夜行”,李广当时无话可说,无奈之下不得不“屈尊”就范。然而此事未过多久,因匈奴犯边,汉武帝便重新起用李广,拜他为右北平太守(今河北省建昌县东),率军迎战。“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1]2871,李广随即请求武帝批准,派那个呵止过他的霸陵尉与他同行;到了前方军中,就把那个县尉斩首了。由霸陵尉的无辜被杀,不难看出李广对前事早就耿耿于怀,他一朝权力在手,便要了人家的性命,挟嫌报复以泄私愤,滥用权力以逞一时之快,李将军的心胸气量不得不说有些褊狭了。倘若他不计前嫌,单凭霸陵尉秉公执法,李广就应该招至军中,加以重用,所以“李广难封”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从施辱者的角度分析,屠中少年是“胯下之辱”故事中直接对韩信施辱的一方,少年不仅在言语上侮辱韩信“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还让他从其胯下蒲伏,直接对他的尊严进行践踏;围观的人则在故事中间接充当着对韩信施辱的一方,围观的人为看热闹而围观,围观后不愿意提供任何援助,最后“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在嘲笑中对韩信间接地进行了“辱”。
无论是屠中少年还是围观者,他们的性格都是有缺陷的,他们的共性是缺乏仁爱之心,他们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谨记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一)仁爱要宽以待人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其中“温、良、让”告诫我们要多保持温和、善良、忍让,也就是宽以待人。宽以待人指宽厚和容忍,不与他人计较,以一种谅解包容的心态与人共处,宽容是交往的内在基础。
屠中少年的错误之处在于他把自己的意愿强行施加于别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271,做人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屠中少年如果能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考虑他人感受,他就不会在语言上侮辱韩信,更不会提出无理的要求。
宽以待人不仅对别人宽容,也是为自己留下后路。屠中少年和韩信都处于少年时期,免不了年少轻狂。当屠中少年认为韩信好欺负时,便草率地给韩信两个选择。他自认为韩信胆小弱懦,一定没有和他战斗的勇气,他的设想是韩信应该会乖乖地选择胯下蒲伏。然而这种想法是欠缺考虑的,不够理性的。试想,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更何况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呢?人逼急了就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儒者,可杀而不可辱也”[5]1582,“胯下蒲伏”这种行为是对一个人的尊严极大程度上的侮辱践踏,因此一般人很大可能上会为保留尊严选择战斗。而且刀剑无眼,倘若对方真地刺过来,很可能会对少年带来生命危险。幸运的是韩信是能忍之人,少年才没有受到伤害。这就告诫我们做事情不能鲁莽草率,逞一时之勇,宽以待人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仁爱要有责任感
“一市人皆笑信”,这是“胯下之辱”故事中围观的人对韩信的态度,他们对韩信造成的侮辱是容易被忽视的。“一市人”都在笑话韩信,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也没有人来制止这种荒唐的行为,众人都只是在“笑”。鲁迅把这一类人称之为看客。看客心态是国民传统遗留下来的民族劣根性,看客们没有同情,他们只会残忍地围观和嘲笑,这些嘲笑是建立在“被看的人”的难堪和羞辱之上的。看客是麻木不仁的代表,看客们的欢乐间接地戕害了他人的尊严甚至是生命。看客总是把自己置身事外,在看客的眼里,韩信是他们取乐的对象,他们丝毫不关心韩信如何被羞辱、如何窘迫难堪,更不会去怜悯或者帮助。他们认为韩信是悲哀的,其实这些看客才是真正悲哀的人,在看的过程中,他们逐渐麻木冷血,在世态炎凉中扮演着他们的角色。
联系社会热点,有众人围观抢劫者施暴而无人施以援手的事情,这说明看客心态在现代社会仍然在继续,看客们秉承着“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只想着自己围观去看热闹。由于冷漠而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缺乏浩然正气的无畏精神,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奉行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这种行为不仅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还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民族劣根性伴随历史走过很长的时间,要想消除,不仅要在制度层面上努力,更要在培养人的道德水平,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上下工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胯下之辱”对做人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从受辱者的角度来说,人要有“忍”的品质,这个“忍”不仅包括对自身的忍,如坚忍不拔、临危不乱、审时度势,还包括对别人“忍”,即不计前嫌。拥有“忍”的人能够抵抗住外界的压力,修炼自己的内心,能正确把握住机会,随时保持自己的精力来应对未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不计前嫌的品格还能为他们赢得尊重和拥戴。通过韩信受辱的故事,我们应当多关注人的心性培养,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育更多不仅有外在之“才”,更有内心之“智”的人,这种优秀的人才培养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这类人才也为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提供资源保障。
胯下之辱这个历史故事通过“辱”的正反两方面来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一定要学会忍让,忍让是走向成功的保障;同时也要具有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与人友善相处,人与人友善相处也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宋]朱熹.孟子集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
[3][宋]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利,注解.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春秋]孔丘.论语[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5]礼记正义[M].[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王炳社】
On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Crotch Creeping
KONG De-shun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The story in Sima Qian’s Biography of Marquis Huaiyin,Historical Records,h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in modern society.On the one hand,people need perseverance and should not be panic when in trouble.Peoplemust learn size up the situation and decide to do something in right time.We also needmake itup.On the other hand,people should showmercy to everyone and be full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ithoutany insensitiveness.Only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mind can we educate talents who hav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Historical Records;Crotch Creeping;toleration
K207
A
1009-5128(2014)22-0014-04
2014-05-20
孔德顺(1990—),男,安徽淮南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