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史记》叙事中的照应
——以《史记·项羽本纪》重要叙事写人照应关系为例

2014-03-20 13:24凌朝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项伯司马迁项羽

凌朝栋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论司马迁《史记》叙事中的照应
——以《史记·项羽本纪》重要叙事写人照应关系为例

凌朝栋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司马迁;《史记》;叙事写人;《项羽本纪》;照应

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史学经典和文学名著。就文学而言,《史记》是部史传文学,这是学界不争的命题。因此,其叙事内容重在“叙事”和“写人”,经由叙事视角的变化,或由客观的史官角度,叙事写人;或用类似小说家的手法,由对话中,在类似戏剧情境的场景中,令人现身说法。《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精心打造的篇章,向来是历代学者所推崇的精华部分,且古今中外的选本多选取它。本文结合《项羽本纪》中出现的重要照应关系,探讨司马迁《史记》叙事与写人方面的照应。

一、运用照应法叙事写人的缘起

司马迁在结构《史记》这部鸿篇巨著时,也广泛吸纳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正如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谈及司马迁的《史记》取材所云:“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1]2737后代学者对司马迁取材和继承先秦典籍、有自我创新的做法均有论述。司马贞的《补史记·序》、郑樵的《通志·总序》、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均有精辟的评论。如梁启超曰:“迁取材于《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以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织而成。其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其八书详纪政制,蜕形于《尚书》;其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春秋》;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琐语,则《国语》之遗规也。诸体虽非皆迁所自创,而迁实集其大成,兼综诸体而调和之,使互相补而各尽其用,此足征迁组织力之强而文章技术之妙也。”[2]18-19可见,司马迁《史记》是对前人史学著作的继承与创新。

司马迁不仅在文献史料方面取材先秦典籍,而且许多叙事方法与技巧也为他所借用与完善。专门从事《史记》写作文化研究的杨丁友先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司马迁的《史记》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叙事方法,并有了新的发展,从而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叙写得条理明晰,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历史事实具体、全面。”[3]93《左传》叙事的照应法就为司马迁所借用。如吴楚材、吴调侯评点《左传·石碏谏宠州吁》认为“庄姜以为己子”应“无子”句,即照应前面的“美而无子”。[4]7又《左传·臧僖伯谏观鱼》前有伏案:“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则后面接着分别用三段文字“应讲大事句”“应备器用句”“应君不举句”[4]10,指出前后照应部分所在。再如《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在“吾将使获页佐吾子”处标记“伏下”,接着在相应的文字之后评点“似极有照应”等。[4]12乾隆年间所编选的《古文释义》相关篇章也提及到许多《左传》中行文照应的笔法。如在《郑伯克段于鄢》开始“初,郑武功娶于申,曰武姜”后评点曰:“披头一笔直提武姜,伏下‘城颍如初'。”又在“遂为母子如初”后指出回应的特点:“‘遂'字与篇首‘遂'字应,‘初'字与篇首‘初'字应。”[5]2-4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云:“若周秦汉古文,其照应有异,多在闲处点染,不即不离之间超脱变化。”[6]张新科教授专门对《左传》的叙事艺术结构进行了研究,也提及到《左传》的“前埋伏笔”与“后文应对”的手法,认为:“善作文者,结构上往往采取的‘前埋伏笔'与‘后文应对'的方法,使整个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7]

《国语》中的照应叙事方法也是不少的,如清人余诚评点《召公谏厉王止谤》“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曰:“此一段叙厉王之命人监谤,末句伏‘流王于彘'。”并于文末“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后曰:“应前‘莫敢言'及‘乃不敢言'。”总评这篇文章曰:“至前后叙次处描写王与国人,以及起伏照应之法,更极精细,最是《国语》中遒炼文字。”[5]117-118《国语》中其他篇章中采用照应方法,再如余诚总评《单子知陈必亡》篇曰:“至前以叙事为起,伏中以四段为照应,后以总束收煞,章法复极严密锤炼之工,孰能逾此?”[5]128类此的例子较多,恕不再列举。

《战国策》叙事中照应例子较多,后人评点时有所发现。如吴楚材、吴调侯评点其《范雎说秦王》,“一段应死不足以为臣患”“一段应亡不足以为臣忧”“一段应不足以为臣耻”“应身以孤危句”“呼应紧甚”等[4]136-137,将前面所伏的句子也在应句中一一列出了。再如其《苏秦以合纵说赵》,余诚于文末评点行文中的照应关系曰:“此段以苏秦之说行于赵作结。照应起处,结得老横。”[8]846-847

其他如《春秋》公羊传、《礼记》等这些司马迁所接触到的文献,均有许多叙事时采用的照应法,但是司马迁在《史记》叙事中所采用的照应法已经对此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其叙事效果更具趣味性,更为吸引读者。由此可知,司马迁不仅从先前典籍中选取史料,而且还总结和借用了先秦著作的叙事方法。

二、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

利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是司马迁的重大创意,能够通过人物对话,让叙事显得有条不紊,增强事件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第一,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例如鸿门宴事件,虽然鸿门宴中曹无伤的照应是故事的开端、高潮、结束标志,但在这个重大事件中,有不少人物对话的照应关系。这组照应关系较为典型:先有伏笔,接着中间照应,最后结尾照应。鸿门宴的起因除了项羽因刘邦先破秦入关,派兵把守函谷关,让项羽大怒外,更直接的原因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9]220这里便是不动声色的伏笔。

行文中间,项羽将曹无伤向他透露刘邦有欲称雄天下先王关中的想法脱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里既是对前面的回应,又是下文的伏笔。鸿门宴故事由此转入高潮期,既泄露了项羽准备攻打刘邦的真实起因,又使故事冲突逐步升级,刘邦必须应对真正产生的危机。

鸿门宴结束后,刘邦终于摆脱了范增等人所设的陷阱,返回霸上军中,有一个更重要的举措,就是“立诛杀曹无伤”的结局,照应前面两者。这里司马迁虽没有用人物对话,却用自己的文字叙事照应了前者。

上述典型的叙事照应关系深受明代学者凌稚隆的肯定:“楚汉鸿门之会,起于曹无伤之谗,故太史公叙事,首曰‘曹无伤言于项羽',及会则曰此‘曹无伤言'以实之,至还军又曰‘立诛曹无伤'以结之,此条理精密处。”[10]35

第二,三组人物对话照应,成为刘邦韬光养晦策略的链条。即鸿门宴前后刘邦与项伯、刘邦与项羽、樊哙与项羽的对话照应,使刘邦为“欲王关中”、再王天下而欺骗项羽获得成功,逃过一劫。

根据《史记》所载,楚怀王熊心曾经与起义军将领们约定:谁先打败秦军,攻入秦的京城咸阳,就可以封为关中王。当项羽渡河北上,跟秦王朝主力军大战的时候,沛公刘邦趁秦王朝的后防空虚,从黄河南面进入关中,攻下了咸阳,还派兵把守住函谷关,想阻挡项羽西进。客观讲,刘邦已经实现了先入咸阳的这样一个约定目标。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雄踞关中,称王天下。对于这个宏伟目标,刘邦志在必得,也是当时各方势力有目共睹的发展趋势。

然而,刘邦的这一雄心勃勃的愿望,首先被沛公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所掌握,派出了密使,告知了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9]220惹得项羽大怒,准备第二天上午就犒劳士卒,打败沛公军队。其次,刘邦的称雄天下的想法也被项羽的谋士范增有所察觉,范增便将他对刘邦的看法告知了项羽:“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9]220问题在于刘邦这时的苗头暴露过早,其军事实力较弱,差距较为悬殊,项羽屯兵四十万于戏西,刘邦只有十万兵力,现在决一雌雄为时尚早,时机还未成熟。所以,刘邦及时将已经露出的锋芒迅速掩饰起来,避免遭受项羽强大的军事打击。他掩饰这一称雄天下的内心宏大理想,是通过张良宴会前夜游说项伯、刘邦宴会的谢辞、樊哙的闯帐慷慨陈词等三组人的对话互相印证,前后呼应表现出来,这样既忽悠了项伯、项羽,又使刘邦成功躲过一劫。

刘邦在宴会前夜说与项伯的一席话,故意掩饰自己欲王关中、王天下的目标。如: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9]221说服了项伯,相信刘邦没有称雄天下的野心,并让项伯从中斡旋,迫使项羽也相信了这些天大的谎言,在遵从他这个打败秦军主力的英雄,打消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念头,还项羽以诸侯军总盟主的尊严和荣耀感。

刘邦赴会见面时对项羽的一段说辞,与刘邦和项伯的对话如出一辙。“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9]221让项羽产生了无限的愧疚之感,为其之前所言“为击破沛公军”而感到对不住刘邦,前后两段说辞虽然刘邦告诉的对象不同,但却是前后一致的,因而增加了谎言的可信度。

樊哙闯帐的酒后之言,与刘邦在项伯、项羽面前所讲的话基本意思一样,数落了项羽,掩饰了刘邦王天下的意图,让项羽感到无言以对。“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以为大王不可取也。”[9]222樊哙能讲这一席话,与刘邦前面所言,语句虽不完全相同,但能够前后默契照应。这个掩饰刘邦雄心大志、欲王天下目标的意见,似乎天衣无缝。从文本解读来看,没有他们先前召开会议、统一口径的做法,然而却能够忽悠过项羽,让其产生窘态,似乎先前与范增相谋“击破沛公军”等都是误会,不由得项羽内心特别愧疚,愧对刘邦这个有功于项羽的人,更不用说其在宴席上对刘邦下手。

第三,环环相扣的人物许诺对话照应,使项羽“击破沛公军”军事行动目标流产。鸿门宴时,有几处彼此互相之间的承诺对话,这些承诺也是相互之间照应的。这许诺的主意最初还是张良给刘邦出的,他要求刘邦“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首先是项伯向刘邦的许诺。刘邦要其在项羽面前替他求情,“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其次是刘邦对项伯的许诺。项伯告诉刘邦,“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刘邦答曰“诺”。第三是项羽接受了项伯的规劝,即项王许诺项伯要对沛公“善遇之”。所以在整个鸿门宴中,项羽之所以未杀刘邦,让其最终逃脱,也与这一组互相的承诺有关系。

司马迁《史记》可谓大手笔,精彩纷呈,叙事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史记》中有许多照应关系,是创造性的,除了首尾照应或者前后照应外,我们发现,还有的情况是前面只有一语,后面用事件性的史实照应。所有这些照应使文字前后相互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令人读来兴味盎然。事实上,《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少时的从学经历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一段伏笔性的文字,诸如少年时代的从学经历,往往有始无终,预示着他人生事业的有始无终:“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9]209

学书不成,放弃了,再去学习击剑术,又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接着是项羽发出了让人震惊的话语,这些可以说是总的伏笔,与以后多项历史事件相照应,从而预示着项羽人生有始无终,未能获得事业成功的悲剧人生。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照应关系。当然,这种照应关系与下面所列举的照应关系相比,则是一种较为大的伏笔或照应。类此的叙事方法在其他的人物传记中还有许多,成为司马迁叙事的一种常用方法,如《李斯列传》中的“仓鼠之叹”,对李斯命运的预示;《陈涉世家》中陈涉垄耕时与佣者的对话,对陈涉人生未来的预示等。

三、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刻画了以项羽为中心的多个人物形象,其中利用类似的事件的前后照应精心刻画人物形象,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这里不妨以司马迁《项羽本纪》中所出现的项羽、项梁、项伯三位项氏人物为例。

(一)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类似事件使项羽威武形象更为逼真。项羽与叔父项梁在浙江观看秦始皇出巡的一句对话中所言“彼可取而代也”,而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项羽就展演了“取而代之”的类似事件。从《项羽本纪》文本来看,项羽人生中至少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示过两次“取而代之”的事件。如与其叔父项梁在浙江会稽演示了杀死郡守殷通,取而代之,“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的惊人一幕;接着在项梁兵败身死之后,项羽从以前的参与取而代之,发展成为以自己为主角上演的杀死卿子冠军宋义的斩首行动。“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9]216,“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照应项羽以前所言“彼可取而代也”。正是这两次“彼可取而代也”的展演,从而奠定了项羽人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惮籍”照应使项羽具有令人敬畏的勇力与气魄。几处“惮籍”的照应,显示对项羽的勇力与气魄令人敬畏。项梁项籍叔侄在吴中时,由“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9]210,与后面两次事件中分别杀死殷通、宋义以后诸多部将的惊恐万状,惧怕项羽相照应。如杀死会稽郡守殷通时,司马迁以叙事者身份称:“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9]210当宋义被杀以后,宋义的诸部下也是非常怕项羽,司马迁写到:“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9]216两处军事行动既有类似的地方,也有差别。前者是倒下皆不敢起来,而后者则是从内心被震慑,连话也不敢说,不敢出声。

第三,“义”字照应展现项羽重视恩义的豪情。“义”字的照应,折射出项羽集团最高准则。最初是张良对项羽集团性格的准确揣摩得出的,如项伯让张良逃走,不要与刘邦一起被项羽杀掉,张良这时提及较为正当的理由是“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一定要将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军事部署告知刘邦。接着,项伯游说项羽时,也是以“义”字为最高准则。如项伯所言:“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9]221这些说明,张良和刘邦他们很好地利用了项伯、项羽他们这些将个人私交的“义”利益放置于两个大的项羽集团与刘邦集团利益之上,因而必然使鸿门宴的斗争以刘邦集团胜利、以项羽集团失败而告终。

第四,二“狱掾”照应展现项羽怀德报恩的赤子之心。“蕲狱掾曹咎栎阳狱掾史欣”的照应,反映出项羽重视恩德的情怀。《史记评林》引王维祯曰:“二狱掾事非漫载,后皆有故。”又凌稚隆在旁批注曰:“为后项王信任张本。”[10]2项籍少时,曾经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终生难忘:“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分封十八大诸侯时,司马迁特别提到了项羽对二位的关照:“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接着是彭越在梁地再次谋反时,项羽对曹咎的一番安排:“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9]233然而正如项羽所料想的,汉军果然来挑战,大司马欣不堪其辱,出渡汜水而遭袭,最终与长史欣皆兵败而自刎。叙述到这里,司马迁又补叙道:“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是以项王信任之。”[9]233通过这两部分的照应,可以看出项羽与他们关系的深远,可知项羽是一个重义气、知恩回报之人。

第五,“八千人”的照应展现项羽浓重的乡土情结。这个以“八千人”的照应为代表。凌稚隆《史记评林》曰:“按此伏八千人案,为后以八千人渡江与亭长言江东子弟八千人张本。”[10]5在项梁项羽叔侄俩斩了会稽郡守殷通之后,他们“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而在项梁被召平矫陈王命,拜为楚王上柱国后,“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待到项羽兵败乌江,亭长规劝他江东“亦足王也”的时候,他笑着说了一番话:“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这三处提及了“八千人”的江东子弟,前后照应,反映出他具有强烈的家乡本土观念,同时也不愿愧对江东父老,也“不愧于心”,决心以战败自刎,解脱这种愧疚之情。

(二)对项梁人物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对项梁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事与话语照应表达出来,从而展现其高明的用人策略。项梁在吴中时,“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9]209-210。此为伏笔,与其后的项梁项羽叔侄俩杀死会稽郡守殷通时项梁任用人员相照应:“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对于前面伏笔部分,明人凌稚隆早已发现,并旁批曰“伏后以此不任用公”,后面照应部分则曰“应前以兵法部勒宾客”。[10]3说明项梁是一个注重将兵法用于社会实践的人,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用于以后的军事官员的任用上。

(三)对项伯人物形象的塑造

《项羽本纪》关于项伯的照应,也是采用先叙事、再对话的方式进行的,从而展现出他是项羽集团里彻头彻尾的内奸。项伯可以说是项羽人生成败的一个至为关键性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叙事中让他出现过四次。第一次,他在鸿门宴前夜出卖项羽最高军事机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给张良,最终通过张良又将这一情报透露给目标人刘邦。第二次是在鸿门宴会上,范增令项庄舞剑,意在刺杀沛公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第三次则是“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羽大怒正要烹杀刘邦父亲太公时,项伯却奉劝项王“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第四次是在最后司马迁的论赞中,只是很不起眼的一句“乃封项伯为射阳侯”,至此,项伯这样一个长期藏在项羽阵营里的“内奸”身份暴露无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司马迁结撰《史记》时不仅在文献方面取材于先秦时期的《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秦汉时期的《楚汉春秋》等史料,具有一定的继承与创新,这一点也为中国《史记》研究的学界所认同[11]123-150;而且也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文献中照应等许多叙事方法。《项羽本纪》则是最能体现其高超绝妙叙事方法的精彩篇章,也是历代选本必选的名篇之一,近代学者李景星最为激赏这篇文字:“《项羽本纪》是太史公本色出力文字。叙次摹写,无不工妙。”[12]9尤其是诸如前述多组“照应”叙事方法的采用,使我们在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时,能够及时解除心中的遗留悬念,使文章线索有始有终,文章结构前后勾连,完整严谨。并且“彼可取而代也”前面一语,后面用历史事件的照应方法是司马迁的独创。其实,司马迁这种在篇章开头部分写人物早年志向不凡以展示其性格及其为日后发展设置铺垫的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照应法。除了《项羽本纪》以外,他还在《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篇对这一手法的成熟运用,表明其不仅为司马迁所独创,并已成为《史记》所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正如赵志远先生在评介《陈涉世家》所言:“本篇叙事严谨,前后照应,故事完整。”[13]31-32说明司马迁在叙事中采用照应法不仅仅局限于《项羽本纪》,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司马迁《项羽本纪》中不仅在叙事方面使用了许多照应的方法,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使用了大量的照应方法。包括三位项氏人物:项羽形象的塑造、项梁形象的塑造、项伯形象的塑造等,其中项羽形象最为丰满。项羽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类似的“取而代之”的事件照应,塑造项羽的威武形象;通过“惮籍”照应使项羽具有令人敬畏的勇力与气魄;“义”字照应展现项羽重视恩义的豪情;二“狱掾”照应展现项羽怀德报恩的赤子之心;“八千人”的照应展现项羽浓重的乡土情结等。类此的方法在其他篇章也是不少的,不仅在《项羽本纪》中存在,更在其他的人物纪传中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

[3]杨丁友.史记写作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4][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5][清]余诚.古文释义[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8.

[6][清]唐彪.读书作文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9.

[7]张新科.左传叙事文的艺术结构[J].人文杂志,2005, (3):99-103.

[8][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10][明]凌稚隆.史记评林:第二册[M]影印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1]中国史记研究会.史记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12][清]李景星.史记评议[M].陆永品,点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赵志远.史记小说选注评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王炳社】

On Coordination of Narrating and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in Historical Records by Sima Qian

LING Chao-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Themethods of coordination for narrating in Zuo Commentary,Discourse of the States,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other Pre-Qin classic books are inherited by Sima Qian in his Historical Records.He narrated the important events with persons'conversation coordination in Basic Annals of Xiang Yu and combines coordination with narrating,three groups of persons' conversation.Several promises result in failure of Xiang Yu.Sima Qian creates such vivid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as Xiang Yu, Xiang Bo with coordination of same events.

Sima Qian;Historical Records;narrating and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Basic Annals of Xiang Yu;coordination

I206

A

1009-5128(2014)10-0017-05

2014-03-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记》选本研究(11XZW005)

凌朝栋(1965—),男,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理事、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史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项伯司马迁项羽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梦遇项羽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