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谈收集地方文献的宏观视野与具体维度

2014-03-20 21:48杨战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载体文献图书馆

杨战朋

(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湛江 524048)

【图书情报与编辑学研究】

从文献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谈收集地方文献的宏观视野与具体维度

杨战朋

(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湛江 524048)

通过梳理文献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围绕文献的生产主体、内容属性、记录方式、载体和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五个因素揭示文献的本质.进而探讨地方文献收集的宏观视野,如杜定友的片纸只字观、顾颉刚的图书材料观、胡适的杂货店式的收集方式等,并从生产主体、文献内容、时间范围、地域范围和形式特征五个方面设计收集地方文献的具体维度.

文献内涵;历史演进过程;地方文献;宏观视野;具体维度

1 文献内涵的历史演进

1.1 对文和献的解释

文,据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1]错画,谓事物表面交叉之纹理或画像,此乃文之本义.至于人身上刺画之花纹,当为引申义.献,据《说文解字》曰:“从犬,鬳声.”[1]从“鬳”乃鬲属饮器而观,“宗庙犬”即为“献”字本义无疑.

1.2 文献最早出处及经典注释

其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在历史上对文献进行经典阐释的分为两大流派:

郑说——以郑玄为代表的解释.三国何晏《论语集解》引苞氏曰:“征,成也.杞、宋,二国名也,夏、殷之后也.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之也.”[2]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对《论语》注释道:“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2]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袭用郑氏观点:“文,典籍也.献,贤也.”[3]简洁明了.清代刘宝楠和清末民初的刘师培基本沿袭上述观点.

马说——以马端临为代表的解释.首先应该提到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编纂了一部《文献通考》.在序言中,他阐述了他心目中的“文献”:“……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4]这种文献观,显然狭窄,其外延远远小于孔子所言.他所说的文献只是形诸文字的一部分而已.他的观点得到元代杨维桢、明代黄佐等人的附和.包括现当代的学术界亦多依从,将一切历史性的材料都称为文献,只有极少数学者提出过异议.

1.3 文献的当代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陈誉、林申清撰“文献”条: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四个要素组成:(1)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2)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3)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是文献的外在形式.(4)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影等,它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5]

2009年,新版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颁布.总则参照国际标准,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6]较之《中国大百科全书》,少了“信息”两字.此定义,为《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文献”条沿用:“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片、光碟等).”[7]这种定义虽然包括了一切物质载体,特别是吸纳了新出现的胶卷、胶片、照片、磁带、磁片和光碟等新的载体,以及以之记录的声音和视频,但并没有涉及人及其言行举止.换言之,它只是囊括了一切记载人类语言和知识的非人载体,却排除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没有被记录的言谈和行为,以及这些言谈和行为的主体——人类自身.

1.4 我们对文献的基本理解

目前,学界对文献的定义,纷纭歧异.我们认为,文献的准确定义应该是:人类所记录的、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8]

这个定义,言简意赅,且内涵丰富.从文献内容上看,包括所有文字资料、口头史料、语言材料、行为举止和人本身,既有传统内容,又有新的内容.既有死的书面文献,又有活生生的非书面文献.从文献记录的符号来看,包括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既包括传统符号,又吸收了因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新符号.从文献载体上看,既包括传统载体,又吸纳了最新的载体,如胶片、磁带、磁片和光碟等.从文献记录的方式或手段来看包括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和录影等.他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所以,张子开先生对文献的重新定义,为我们打开了研究文献的广阔视野.

1.5 文献内涵历史演进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文献发展的具体历史,它的最初含义,它的内涵的发展延伸,以及当代对文献的界定.当代对文献的界定吸收了文献的传统内涵,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对记录方式、载体的说明,应该说这个定义更加科学规范.不仅为我们理解文献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地方文献提供了很多借鉴.在这个定义中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1)文献的生产主体:人类.(2)文献的内容属性:知识.(3)文献的记录方式.(4)文献载体.(5)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这个概念包括了文献生产主体、文献内容、载体及记录方式,结构完整,科学严谨,对收集地方文献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2 收集地方文献的宏观视野

2.1 凡是有价值的“断简另篇”“片纸只字”都可以收集

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工作进行概括的是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薄籍等等.”[9]并进一步指出地方文献包括史料、人物(对人物有所选择)、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他的理论贡献有三:(1)他是国内最早的定义地方文献的学者,并且确立地方文献内容的三大范畴,后来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三个范畴在讨论,并且分出狭义与广义之别.(2)对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已经充分注意到,如图片、照片、影片和唱片等.尤其是注意到新的载体形式如照片、影片和唱片,既有视觉材料,也有听觉材料.(3)指出收集地方文献指导思想是有价值的“断简另篇”“片纸只字”.“断简另篇”和“片纸只字”只是个形象的说法,是说有价值的任何载体和信息,关于有价值的具体内涵,杜先生没有详细阐释.这要求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巨细无遗,宁滥勿缺”.杜定友先生在那个时代就能提出收集地方文献的宏观原则,显示出其非凡的战略眼光.他的认识是基于对地方文献本质的深刻认识,并深深影响了后来罗焕文、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等个人和单位的地方文献收集观.

2.2 图书材料观

顾颉刚在《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中,提出了“只要能够用了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能够用了搜集材料的观念去看图书馆的事业[10].”他主要从材料利用的角度来谈中国图书的收集.作者指出以前人看书是载圣人之道的,读书是要学做圣人,至下也是文人,所以藏书的目的是要劝人取它作道德和文章的标准的.而现在我们的目的是在增进知识,我们要把记载自然界和社会的材料一齐搜来,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我们认为是一种材料就可以收下,不但要好的,而且要坏的.这种把材料作为知识的对象的做法,可以使普通人得到常识,专门家也可以致力研究.他认为,这种态度的改变,是从恹恹无生气的,和民众不发生关系的图书馆改作活泼泼的,供给许多材料来解决现代发生的各种问题的图书馆的大关键.并计划从:经史子集及丛书、档案、地方志、家族志、社会事件之记载、个人生活之记载、账簿、中国汉族以外各民族之文籍、基督教出版之书籍及译本书、宗教及迷信书、民众文学书、旧艺术书、教育书、古存简籍、著述稿本、实物的图象等方面来收集图书.顾先生从“搜集材料”的视角来思考购求中国图书,计划宏大,几乎是无所不包,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新的学问,靠新的材料.一科学之成立,靠一科学事件的搜集.我们要以新观点所支配之材料搜集,成就研究本国问题之科学化,既以助成新时代之基础建设,并使我们的图书馆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图书馆.综上所述,作者实质谈了下面的几个问题:(1)以知识为目的收集一切材料.(2)实际材料的观念比实际的做法更重要.(3)改变了收集材料的观念,图书馆将从死气沉沉变为活泼泼的,这是我们最喜欢看到的景观.

2.3 杂货店式收集法

杂货店式收集法[11]实质是无书不收的收书法.他认为收集旧书,这种方法最好,其好处表现在:(1)把收书的范围扩大,所谓无所不收.(2)可免得自己来去取.(3)保存无数的史料.(4)所费少而所收多. (5)偶然发现极好的材料.其收书的原则是运用历史的眼光.认为“一切的书籍,都是历史的材料”.并举例:英国有人(Rojers)专门研究麦价,便是到各地区专找账薄.胡先生提出这种收书方法的背景是基于我们观念上的局限,即我们个人的眼光和意见是有限的、有错误的.我们今天看为平常容易得的东西,明天就没有,后天也许成了古董.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观念,拿历史的眼光来收书,就是每天看后的报纸,也都觉得是很可贵的.指出运用此法的前提是要懂书,如把书当做心爱的东西,和守财奴爱钱一样;要时时刻刻地读,继续不断地读,唯有读书才能懂书,最低限度也要常常去看;要多开生路,生路多了自然会活泛.多一种生路多一种活路.

至此,胡适的观点已经非常明确了,杂货店是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无非是先要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将所有能收到的书收回来,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内容,是好是坏,统统贮存起来.收集图书如此,收集地方文献同样如此.不管什么广义和狭义,先都收回来.显然,胡适是从史料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的,运用历史的眼光,可谓高瞻远瞩.

3 收集地方文献的具体维度

陈尚君先生曾将文献研究的对象概括为人、事、时、地、书五个方面.他说:“注意点主要集中在人、事、时、地、书五个方面,将全面熟悉的五个方面利用到基本文献的处理之中……”[12]我们认为地方文献收集的具体维度设计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人指地方文献的生产主体,事指地方文献的内容,时指地方文献收集的时间范围,地指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书指地方文献的形式特征.我们的具体维度设计也是从这个思路展开的.马玉兰在《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之管见》中认为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应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角度入手,也颇多借鉴意义.[13]

3.1 人

即指地方所有人士及著作.地方文献广狭之辩的一个难点是地方人士的确定问题.有很多学者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总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种看法:

葛丁海对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提出了种种疑问,如地方籍贯怎么确定?甲地人士编纂乙地地方志、地方史时,此作属于乙地也属于甲地吗?地方人士怎么确定?总体来说,作者属于狭义论者.不主张将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中与地方不相关的内容划入地方文献.[14]王宗芳面对地方文献收集过程中地方人士的复杂情况,以青岛为例,将地方人士著述分为七种情况.作者分类细致,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能可贵,在地方人士著述的归属问题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5]倪俊明对地方人士著述是否是地方文献范畴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认为不应将眼光停留在古代人物、著名人物的著述.指出以知名度作为地方人士著述取舍的标准,有失片面.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祖籍与客籍的问题,使得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研究更进一步.[16]

长期以来,对于地方人士的划分出现过以籍贯取人、以影响程度取人、以名气大小取人等不同的观点,但都被一一质疑.直到乔好勤在《“地方人士著述”是否地方文献》中提出界定地方人士的两个标准——户籍原则和出生地原则.至此,不以祖籍和流寓来确定地方人士.而地方出版物,只有内容与地方相关的才入地方文献.对于内容与地方内容不相关的地方出版物,作者主张由出版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搜集历代出版物建立专藏,以体现地方出版成就和出版文化.[17]这篇文献的聚焦点在地方人士的划分,在地方文献广狭的论证中,这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作者能够抓住界定地方人士的两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论述,从而使对地方人士的划分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关于地方文献内容范围争论的难点——地方人士归属划分标准——的讨论才告一段落.然而作者对地方出版物的收录态度有些保守,我们认为对于地方出版物,图书馆应该全部收录,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

另外,在论述人物时,都从著述、传记等方面入手,却忽略了地方文献的生成主体——人自身及其言谈举止——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在收集地方文献时必须将“人类自身及其言谈举止”这一最为重要的因素包含进去.

3.2 事

即指只要内容上带有地方特征的文献.不同学者表述各异.如李习文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一定地区的,即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书刊文献资料.只要其内容是带地方性质的,都属于地方文献资料.[18]

骆伟同志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方文献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才能揭示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他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19]作者从文化学角度来揭示地方文献的概念,并认为地方文献的范围应从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和区域出版物两两的交集中去确认.然而,如果区域事务不是由区域人物著述的呢?如果区域事务的文献不是由区域出版物出版的呢?区域人物的事迹由外地出版物出版呢?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地方文献.显然,骆伟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武印荣认为应从内容的相关性、历史的沿革、地区范围三个方面来确定本馆收藏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20]作者抓住地方文献的地域性和内容的相关性特征,并考虑历史沿革,很有见地.谢广跃认为应从内容相关性、地域范围、层次范围等不同角度对收集范围进一步明确,使地方文献收集范围更加具体化.[21]李春宪等在坚持狭义论的基础上,从地区范围、内容特征、编纂方法、时代、文献的载体特征、文献论及的人物和文献传播的范围来论述地方文献,细致而深入,使得地方文献的收集有了多重考量的角度.[22]韩朴则坚持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具有地方性,同时又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下面的篇幅主要围绕内容上的地域性、地方出版物、地方文献的内容分类、当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形式、地方文献的载体类型、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和发行方式等六个方面对地方文献进行论述.对地方出版物中内容不带有地方内容的以存目的形式反映.并将地方文献的内容分为核心文献、辅助文献、背景文献.[23]其理论贡献在于在围绕地方文献的地域性和重复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比较全面透彻地分析了地方文献的方方面面.另外,涂斌在《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陈泰安在《关于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发掘和利用》、莫少强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促进地区出版物资源共享》中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3.3 时

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是有界限的,但是地方文献收集的时间范围却是没有界限的,从古到今的一切文献,如古今方志、古今人物传记等古今一切出版物和史料,可通过辑佚、抄录、析出、影印等多种方式收集.

如李春宪等从时代分析,将地方文献分为三个方面:历史文献,指本地区历史上形成的论及本地区自然与社会各方面的资料;革命文献,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本地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史料、党的创建沿革、人物资料、重大活动、有影响的战役、著名的文学作品等;现实文献,指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建设中形成的各方面文献,如莒南县图书馆收集的毛主席对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的批示文件.[22]李安详等则按年代特征分,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从古到今,各个历史时期记录本地区的一切资料.[24]阳剑宏则从地方文献所反映的时代划分为古代的和现代的.[25]

3.4 地

收集地方文献的地域维度是指收集有关本地的一切史料文献,无论形式和内容,当然包括本地的一切出版物.如苏联教育学副博士A.H.布钦科夫认为,地方这一术语,在省(边区、自治共和国)图书馆看来,首先意味着现在本省、本边区和本自治共和国的领域,同时也考虑到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这个定义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是不够的.任何地方都不能被认为是孤立的区域,因为它是国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过程通常都超出地方范围,或者达到本国大部分地区或者遍及于全国.任何地方的自然情况,同样也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同邻近省份的自然情况有相互关系,而且同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相互关系.因此,在确定地方文献书目的地方范围时,应该考虑到任何地方的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民族的持点,而加以扩大.[26]

罗维政认为:“凡有关本地区自然的、社会的一切史料记载均可视其为地方文献.”[27]他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几乎是无所不包的杂货店式的收集方式.形式不论,收藏单位不论,著述人身份不论,观点不论.这里文献与“资料”几为同义语.并将地方文献分为:(1)论及地方的著述.(2)地方人士的著述.(3)地方出版物.对地方人士和地方出版物全收.他的观点属于典型的地方文献观.姚春晓则将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界定为:以现行行政区域为原则,结合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自然条件来综合考量.[28]裴文翰认为地方文献是指特定地区内自然的和社会的一切史料记载和各种形式的“信息载体”,只要有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应视为地方文献.[29]这里信息载体与文献几为同义词.虽然表述与罗维政的不同,但是内涵相同.

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按照吴雪梅、吴喜峰的观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1)行政区域,注意历史沿革.(2)自然区划,不是人为地分割区划,而是按照自然地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从单项自然地理要素为对象来划分自然区划,可以划分为: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等门类;综合考虑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又可以把地表分为不同等级单位,如带、地区带等.[30]

方允璋梳理了以往地方文献的关于“地方”的界定,指出“地方”界定的复杂状况,认为“地方”的概念与特征呈非对称性.对于地方概念和地方文献的生产主体的讨论,使得地方文献概念研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31]乔好勤认为,确定一种文献是否是地方文献,根据的是现行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现行的行政区划则根据犬牙相制原则和山川形便原则.大凡战乱岁月,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多采用犬牙相制原则划分行政区域;凡南北统一,政局趋于稳定之时,多采用山川形便原则,以利政令畅达.[32]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地方的考量至少应该从现行行政区划、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族群的及民族的等综合因素考量.另外,对地方出版物也应该全部收录,不管其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这样做可以为研究地方出版文化、地方出版史提供重要史料.其保存方式可灵活多样,可以以存目的形式保存,也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地方出版物收藏机构,具体怎么做,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3.5 书

书的维度在这里代指文献形式的维度,上文提到文献内涵时,提到载体、书写形式或印刷形式,另外文献还应该有文字形式、装帧形式、版本形式、体裁与体例、类型及体式等,这些都属于文献的外在形式.地方文献也以此类推.

载体形式:地方文献的载体分为原始载体,如各种石料、陶器、泥版、莎草茎制品、甲骨、羊皮或其他兽皮、金属器具、竹木简牍、帛、贝叶等;纸质载体;晚出载体如缩微胶卷、胶片、磁带、磁盘、光盘及机读载体和网络.[33]

书写形式与印刷形式: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是以手写的形式出现的印刷术发明后,写本仍然存在,只是不作为主流而已.在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文献始用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近代以来,文献的印刷逐渐运用铅印、石印和影印等.[34]

文字形式:一是不同语种的文字形式,如汉文、藏文、英文等;二是同一语种的不同语言形态,如汉语中的文言文、白话文等.当然,文字不是记载文献的唯一方式,文献理应包括图画、符号、声频、视频所记载的知识.[34]

装帧形式:在中国主要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和精装等.文献的装帧与文献的载体和印刷极有关系.近代前期,文献是用手工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使用软纸和线装.机器印刷术输入中国后,纸张和装帧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原先手工制作的软纸不仅产量低、成本高,不能满足书籍的大量生产,而且软纸不便双面印刷,相当不适用,这样“洋纸”就应运而来取代了软纸.“洋纸”进行双面印刷,原先的线装就不得不改革,因而新式图书的平装和精装也就产生了.[34]

版本形式:古籍浩如烟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内容又不同,如至少可以按照制作方式、时代、刻书地、刻画单位、形式、刻印情况、流通情况等不同的标准,[35]每个分类下又可以细分,情况相当复杂.

体裁和体例:体裁与体例都是知识内容的表现形式.体裁往往是就各类书(或文章)之间不同的表现形式说的,如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史学著作有纪传体、编年体、章节体等.体例是指一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如书中的记时、记地、记人的方式,标目、征引的格式等,都是体例的具体表现.[34]

类型:从内容分,古希腊所属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员卡列马科斯分为8大类,汉刘歆分为6大类,后来有经史子集四类,郑樵的12类分法,后来又有《杜威法》《国会法》《国际十进分类法》,现代图书馆多用《中图法》.从形式如体裁和载体角度分,可见“文献类型代码表”和《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所分类型.[33]46-56另外,骆伟先生在《试论地方文献的类型》中将地方文献按照文献载体材料、文献记录方法、文献的出版特点、文献的编纂方式、文献的文种、文献的内容、文献的体式的不同标准将地方文献分为不同的类型.接着作者重点分析图书、报纸期刊、档案、现代文献等不同文献的类型.[36]吴雪梅、吴喜峰在《地方文献刍议》中认为地方文献的类型应主要收集反应一地的生活状况、自然条件、经济生产、政治斗争以及历史地理的文献为主.他们按照文献的记载方式将文献内容分为12大类.[30]刘青在《地方文献的特点和类型试论》中将地方文献类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标准来划分,如在内容上按照文献主题、学科内容来细分,在形式上则按照载体标准、文种标准、著述形式标准来细分.[37]牛红亮在定义地方文献的类型时,则按照著述形式、载体形式、内容、文种、出版形式、时代的标准.[38]

体式:按照文献的加工程度,文献分为原生体式和整理体式,原生体式如作者稿本、抄本、刻本等,整理体式如编辑体、校释体、目录体等.[33]

4 结语

无论是梳理文献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还是探讨收集地方文献的宏观视野,都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思想认知的阶段,我们认为这个是最为重要的.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开阔,做起事情来才能游刃有余.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重新设计收集地方文献的具体路径,就有了科学的依据.我们在文中只是探讨了人、事、时、地和书五个维度,但是在收集地方文献的实践中,情况也许更为复杂,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论认知.然而,这并不会丝毫削弱理论探讨的意义,只会从不同侧面丰富理论.

[1][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76.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本[M].校刻本.2466.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3-64.

[4][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3.

[5]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K].陈誉,林申清,撰.“文献”条.

[6]GB/T3792.1—2009,文献著录总则[S].

[7]辞海[M].缩印本.1999.

[8]张子开.文献刍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2.

[9]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G]//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91.

[10]顾颉刚.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J].文献,1981,(8):18-26.

[11]胡适.胡适文集(12):卷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8-470.

[12]陈尚君,黄阳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陈尚君教授访谈录[J].中学自学指导,2006,(1):3-9.

[13]马玉兰.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之管见[J].情报资料工作,2004,(S1):197-198.

[14]葛丁海.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J].图书馆杂志,1994,(1):24-25.

[15]王宗芳.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著作[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4,(2):80-81.

[16]倪俊明.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J].图书馆论坛,1998,(8):70-71.

[17]乔好勤.“地方人士著述”是否地方文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99-102.

[18]李习文.省级社科院图书馆的藏书应有地方特色——对我院建立地方文献库的初步设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4,(3):29-32.

[19]骆伟.论地方文献[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13-22.

[20]武印荣.地方文献的搜集[J].图书馆杂志,1988,(4):30-32.

[21]谢广跃.谈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9,(4):70-71.

[22]李春宪,胡怀美,曹际友,等.县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1):34-37.

[23]韩朴.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J].图书馆学刊,1990,(2):13-53.

[24]李安祥,邵振远.邯郸地方文献的源流与收集工作刍议[J].图书情报通讯,1991,(1):56-58.

[25]阳剑宏.建设地方文献专题讲座[J].图书馆界,1990,(3):51-56.

[26][苏]布钦科夫A.H,武宁生.“地方文献”这一概念的内容[J].图书馆学通讯,1960,(5):40.

[27]罗维政.哈尔滨地方文献初议[J].图书馆建设,1982,(S2):287-290.

[28]姚春晓.论少数民族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J].青海图书馆,1985,(3-4):33.

[29]裴文翰.县(区)图书馆应当重视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J].图书馆学刊,1989,(6):37-42.

[30]易雪梅,吴喜峰.地方文献刍议[J].图书与情报,1993,(2):61-63.

[31]方允璋.“地方文献”概念辨析[J].图书馆论坛,2006,(6):104-108.

[32]乔好勤.地方文献的范围及其界定原则[J].图书馆论坛,2007,(6):86-90.

[33]冯浩菲.文献学理论研究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4]王余光.论文献学[J].武汉大学学报,1988,(6):126-127.

[35]项楚,张子开,曹顺庆.古典文献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02-304.

[36]骆伟.试论地方文献的类型[J].广东图书馆学刊,1990,(1):48.

[37]刘青.地方文献的特点和类型试论[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7,(1):69.

[38]牛红亮.地方文献浅析[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6,(3):30.

【责任编辑 曹 静】

On the Macroscopic Vision and Specific Dimensions of 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Literature Connotation

YANG Zhan-peng
(Library,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 524048,China)

By hackl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literature connotation and around five factors of the literature production body,the content attributes,the manners of recording,the carriers,human beings and their speaking manner the paper revealed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Then it discussed the macroscopic vision of 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on,such as Du Dingyou's view of just a short note,Gu Jiegang's books and materials,Hu Shi's collection type of grocery store,etc.At las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specific dimensions of 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on from the literature production body,the literature contents,time range,the geographical scope and form features.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local literature;macroscopic vision;on the specific dimensions

G255

A

1009-5128(2014)15-0066-07

2014-05-15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州湾专题资源库建设研究(QW1115)

杨战朋(1978—),男,陕西咸阳人,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典版本目录学、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等研究.

猜你喜欢
载体文献图书馆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去图书馆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