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建设县域经济

2014-03-20 10:21申秀丽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县域全省农业

申秀丽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点趋向。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各级党委、政府都以省政府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为契机,努力抓好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及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1、2011年“十强县”发展水平

2011年经对全省83个县(市)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四大类31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名列前十位的县(市)依次是: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高陵县、吴起县、志丹县、彬县、凤县、韩城市、安塞县。2011年“十强县”人口县均2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县均248.84亿元,是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3.1倍;地方财政收入县均15.42亿元,是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4.3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县均9.26万元,是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3.2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县均23098元,是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179元,是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1.34倍。

2、全省总体发展水平

2011年全省83个县(市)人口县均28.4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县均80.3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县均3.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县均282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县均192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均6108元。

(二)华阴市县域经济在省、市位次

近五年,华阴市县域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社会事业日益完善,在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位居中上游水平。

在2011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中,华阴市位居全省第36位,全市第5位,在全省的位次较2010年度前进了2位。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我市经济结构正朝着好的方向优化调整,但总量不大、实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规模总体依然偏小

我市县域经济由2005年的全省第46位上升至2011年的36位,虽前进了10位,但在渭南各县市排名中却比2005年(第3位)后退了2位。

2、旅游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依然偏低。除西岳华山、西岳庙等核心景区外,其余景点由于受资金、土地、拆迁等因素影响,导致开发程度低、开发速度相对缓慢;二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健全。

3、新型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一是工业支柱单一,工业经济发展活力还不够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少,产品结构相对不合理,特色产业也就是以生产“华山白麻”等系列的石材产业,但石材产业在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料、废渣,石材资源循环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引导带动,产业关联密度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县域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4、城市建设步伐相对迟缓

一是受土地因素限制,加之我市项目建设用地刚性需求量又大,致使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基础设施置换等项目迟迟不能“落地”建设;二是城市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城市文化公园、体育运动中心、公共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降低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居住舒适度;三是“城中村”问题依然突出,私搭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保障机制滞后等问题日渐突出;四是城市管理依然滞后。各专业市场不健全,“马路”市场依然存在,城市“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监管力度不够,长效机制还不完善。

5、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一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还不很合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带动作用有限;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单一,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薄弱,附加值低。

二、加快壮大县域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站在全省的高度,积极查找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对华阴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认识,并就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

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县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实力快速增强、竞争力快速提升。坚持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着力突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三大支柱”,坚定不移地把县域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加快城市化进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拓宽发展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

(三)以特色农业为突破,不断壮大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县域内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按照“扩基地、育龙头、壮规模、搞服务、创名牌”工作思路,以特色农业为突破口,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壮大农村经济。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投资带动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项目带动、投资拉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工业技改、社会事业项目为重点,搞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

(五)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县域吸引力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要推动我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来增强对外的吸引力,更好的发展建设县域经济。endprint

猜你喜欢
县域全省农业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