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实践能力

2014-03-21 18:10周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语文课程课外

周莉

语文与生活形影相随,两者的外延几乎相等。其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的本质联系。密切联系生活,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学科特点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知识来源现实生活,又运用于现实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所以,只有联系现实生活来开展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紧扣《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体现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设及活动努力的方向。所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上述课程目标细化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梦圆飞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以生动感人的笔墨,描写了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载人飞行的经过和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三个场面的描写极其生动,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能使孩子在学习中对航天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所以,笔者把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神舟五号”发射时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学会场面描写的手法;通过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为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而无比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把握教材特点,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

与传统的语文教材相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越来越呈现出很强的生活气息和实践特点。生活的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生成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但是语文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应是这一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我们应在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使书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达成目标。

《说勤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通过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实现理想,才能在将来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这篇课文的选材很好,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身边的同学勤奋学习的故事吗?”由于笔者的提问紧贴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所以他们都感觉有话可讲,纷纷举手发言。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课文,而且对勤奋学习的同学是一种表扬,对不够勤奋的同学则是一种触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沟通课堂内外,课外拓展体现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了。为了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具体、更全面的知识,更为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布鲁纳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沟通,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更要让学生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消化、吸收课堂知识,获得实践能力,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孩子的心田,真正促进其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课外活动,努力实现课外拓展的生活化。

《走,我们去植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两首诗的教学目标都是引导学生了解植树的重要性,教育他们从小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走,我们去植树》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或者田野里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年后,在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后,我们可再次组织学生到现场,让他们看看自己上一年植下的小树,体会植树前后这里的显著变化,从而强化他们的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美化家乡、绿化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这样的课外活动,已远不是传统的对课堂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从更深层次上实现了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拓展和运用,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形成了必要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精辟地阐述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大潮中,我们更应以生活为中心来开展语文教学,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语文课程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