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的生成

2014-03-21 18:16刘洪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红泥火炉友人

刘洪胜

五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体裁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它无法通过回环往复的叙述、富丽精工的词藻与其他诗歌体裁一决高下,而诗人们也几乎不会指望由它来显示自己作诗时“无一字无来处”的才学。但是,成功的五绝创作又丝毫不比文学史上那些长篇巨制逊色,相反,它们带给人们的是不一样的艺术感受,也因此,它们同其他诗歌体裁一道共同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正如当我们沉醉于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不觉其长的时候,同样也会深深感染于元稹《行宫》的寥寥数语而不觉其短。从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古典诗歌数量来看,五言绝句占了很大一部分。或许编选者考虑到五绝篇幅短小,而语言又常常明白如话,比较容易为初学者接受才有意为之。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五言绝句也就常常为人囫囵看过而不去细加品味,这样虽不至于郢书燕说,但对于诗歌的魅力总不能做到剀切解读,终有买椟还珠之憾。所以,敏锐地发现这些诗歌的魅力所在,从而领悟看似简单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就显得较为迫切。笔者就以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问刘十九》为例,对其魅力进行解读,看看这样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简单小诗究竟凭什么为人们历来称道。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题目虽曰问,其实是在邀请朋友,所以它的功能也就相当于一封邀请函。我相信每个读过这首小诗的读者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即不禁要替这位刘十九作一声肯定的回答。当我们真正思考这种发自内心的一致时,就不得不折服于这首小诗的特殊魅力,即它对氛围的营造所生成的难以抗拒的诱惑。

大多数赏析这首诗的人都是从意象的组合、颜色的搭配以及巧妙的设问入手的。当然,无可否认,新醅酒、小火炉和雪给人带来的味觉、感觉上的刺激对读者会有强烈的感染力,而绿、红、白的颜色搭配也不可说不别致,最后的设问亦确实比直叙有情趣得多,但此诗的魅力远非如此,它更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友人之间闲谈所需要的那种充满舒适感的氛围的营造,而这种氛围恰恰赢得了读者对它的近乎源自潜意识的认同。

据朱金城先生《白居易集笺校》系年,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白居易江州司马的任上。题目中的刘十九当是白居易在江州经常往还的朋友之一。这位刘十九是嵩阳处士,姓名不详,白居易在多首诗中提到过他,他们是比较知心的友人。所以,此诗末句“能饮一杯无”所问之人并非普通之人而正是诗人要好的朋友,而此诗所要营造的氛围显然就是两相知友人闲叙所需要的氛围了。在诗歌的前三句,诗人罗列了他认为对这一氛围的营造具有诱惑力的因素:酒、小火炉和下雪的天气。但如果考虑诗人此时的境地,就不难发现其实四句诗中还暗含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诗人的居所,而这一点对刘十九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白居易的居所状况,诗人在《琵琶引》中有过一段描述:“浔阳小处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底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中,“小处”又作“地僻”,浔阳即江州治所。虽然白居易在这里强调的是浔阳地区音乐的匮乏,但客观上也展示了诗人的居处环境。“地僻”说明浔阳地处偏远,而偏远之地,人烟自然稀少;“住近湓江”是说白居易的住处靠近江边,“黄芦苦竹绕宅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看来,白居易的居所也就几乎是南方江村了。也就是说,白居易邀请朋友所赴之地并不是大城市的亭台楼阁,而正是他所居住的江村小屋。

下面再看诗中的其他几项营造氛围的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在诗人的江村小屋中,他准备好了酒和小火炉。“绿蚁新醅酒”显然是友人间闲叙藉以助兴之物。“绿蚁”之漂浮足以证酒之新,但更是对对方品尝欲望的“勾引”。新酒甫成,白居易首先想到的是与刘十九同杯共饮,刘十九当然会为朋友的这份情谊打动,何况对于新成之酒,谁不想一尝为快呢?小火炉(“小火炉”,一般人往往理解为“小的火炉”,吴小如先生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认为小火炉当读作“小火的炉”,指一种专供暖酒用的酒炉。见其《读书丛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烧得正旺,而那漂着“绿蚁”的新酒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诱人。“小火炉”而“红泥”,“红泥” 而“小火炉”,暗示的是感觉上的温馨。寒夜之茫茫与江边小屋中的小火炉之小正形成强烈的对比,正是这种大与小的不平衡反而增加了炉边人感官上的舒适与满足,因为这种对比越明显,就越使人觉得这小小的温暖之珍贵与难得。然而,诗歌至此,行文已半,且意象已现十之八九,但其邀请的效果还不是十分强烈,并且,如果联系白居易其他招友同饮的诗,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意象完全有将诗歌引向异途的可能。如白居易另一首诗《雪夜对酒招客》:

帐小青毡暖,杯香绿蚁新。

醉怜今夜月,欢忆去年人。

暗落灯花烬,闲生草座尘。

殷勤报弦管,明日有嘉宾。

这首诗前两句的内容与写法同《问刘十九》十分相似,比如都提到了漂着“绿蚁”的新酒,小火炉虽被换成了青毡,但它们取暖的功能却是一样的。然而,这首诗接下去的描写却改变了方向,诗人没有继续在如何增加招客的诱惑力上下工夫,却在怎样表现自己孤独的精神状态上费尽了心思。这首诗没有明确的招呼对象,其实是无客可招,“去年人”也只能聊供回忆而已。所以,所谓小帐、青毡还有新成之酒,其效果正如诗人所报之弦管一样,殷勤之意已足,而嘉宾之来,还只是一种希望而已。所以,《问刘十九》前两句中诗人精心操持的物品要想获得充足的艺术魅力,成为有活力的诱惑来源,还必须要经过点化,通过前后对比形成更大的艺术张力。而后两句正完成了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任务。

“晚来天欲雪”是本诗中最重要的一句,也是最能体现诗人不凡情趣的地方。在诗人看来,雪在今夜不一定是必需的,但有了雪,今夜的闲叙将会格外有情致,而这次的邀请也就更加有诱惑力。因为,有了雪,就使屋内屋外的对比更加明显:一寒一暖;一边是无边的寂静,一边是投机的絮语;屋外是辽阔的黑暗,屋内是温馨的亮光。这是对人们的舒适感的巨大挑逗!本来,“‘晚来是一日将尽,‘欲雪是天气将寒,这种时刻,常会引起文士们的感伤,但白居易却一反常例”,他“从朴素的生活中觅取诗情”,把极易引起的伤感转化成了迷人的诱惑。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的“‘新醅酒‘小火炉内含着一种与‘晚‘寒相反的‘新与‘暖的意味”,并且,正是由于前面已经提到了“新”与“暖”,这里的“反戈一击”才更有分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诗歌中各要素自身的魅力虽然不容忽视,但它们之间的配合以及彼此影响所生成的超乎自身的审美效果或许更值得我们注意。如果形不成这一效果,那么诗歌很容易黯然失色。比如白居易另外一首招友同饮之诗《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同饮》,它与《问刘十九》作于同一时期。诗曰:

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

似火浅深红压架,如饧气味绿粘台。

试将诗句相招去,倘有风情或可来。

明日早花应更好,心期同醉卯时杯。

很明显,这首诗招友的资本其实只是意象本身,如春天、蔷薇、春酒等的感召力和诗人顺便提及的愿与友人同醉的期望,而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各自独立而不是彼此影响交错,因此也就无法形成比自身更多的东西,而那种深具诱惑力的氛围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问刘十九》字数虽少,但分量却重。这在“晚来天欲雪”一句中还有另一方面的体现。虽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语句之轻快、意象之清新已经体现了诗人感情的愉悦,但直到“晚来天欲雪”,这种愉悦的感情才达到极致。“晚来天欲雪”既像是出乎诗人的预料,使得他早已准备好的新醅酒与小火炉一下子有了意义,使人顿时感到兴奋与惊喜;又像是诗人期待了已久的雪天今夜就要出现了,他感到之前准备新醅酒和小火炉的工夫终究得到了回报而不是徒劳。其实,“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本身就魅力十足,而一句“晚来天欲雪”让读者对诗中所散发的诱惑简直无法抗拒,难怪诗人紧接着就发出“能饮一杯无”的邀请。这时候,“能饮一杯无”已不仅是对首句“绿蚁新醅酒”的回应,更是向读者早已折服的感觉施加最后一点刺激。

读到了这里,我们不禁想追问:白居易在这首小诗中所追求的感觉是不是个例,其他的作家有没有与之相似的经验呢?虽然千百年来它一直引起人们的共鸣,但究竟在后代的文学创作中有无回响?

无独有偶,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他的散文集《雨天的书》自序一中表达了与白居易惊人相似的看法,他说:“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周作人所说的“在这样的时候”指的是一九二三年多雨的冬天。虽然白、周二人一说雪一说雨,但他们营造的氛围以及追求的感觉是一样的。其实,白居易的异代知音又何止周作人,读到这首诗的我们,谁又能不对白诗中所传达的感受默默赞许,会心一笑呢?或许我们的心底早已积淀下了对何为情趣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因此,时间是打磨不掉《问刘十九》这首小诗的魅力的。白居易之所以能凭借这首诗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因为人们对愉悦的美好感受之向往是不变的。

参考资料: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2.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3.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作人《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5.张丑平《暖暖的诗情——读白居易〈问刘十九〉》,《名作欣赏》2005年第6期。

6.吴小如《读书丛札》,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红泥火炉友人
问刘十九
致友人(组诗)
《戏答友人》
关于烧结红泥消化生石灰系统的改造
《友人伤足有赠》
温暖的大火炉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温暖的大火炉
末了
基于PID控制的火炉温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