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教写作

2014-03-21 18:25成建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香菱林黛玉黛玉

成建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香菱学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别于《红楼梦》其他回目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另类的林黛玉形象,她学识渊博、热情大方、乐为人师、诲人不倦,是一个有灵性,有悟性,有创造性,善教学生写作的好老师。

一、林黛玉的写作观

1.立意第一要紧

黛玉教香菱时,一开始就告诉她:“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里的“意”,就是我们平时写作时所阐述的观点与见解。要达到“意趣真”,就要表露作者所发现的新颖有价值的东西,就要表达自己独具匠心、富有个性的见解,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

当今中学生的文章,往往是“光荣榜”“英雄谱”,一个好人、一件好事,统帅天下;而且从小学到初中套用,千篇一律,毫无生机。林黛玉的“立意”写作观启迪我们,思考问题要敢于突破陈旧的条条框框,要能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用聪慧的眼睛、灵动的大脑、敏捷的身手去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察觉、不易察觉的东西,从中求新求异,从而取得最正确最有价值的“意”。而拥有了“我”的自得之见、自然之情和自在之趣,也就为文章涂上了个性化的色彩,有了与众不同的和感人肺腑的力量。这样的写作才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

2.放开胆子去写

香菱在经过初步学习之后,作了一首由黛玉命题、限韵的咏月诗,黛玉的评语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这恐怕是为了不打击香菱写诗的积极性。再看香菱写诗的过程:“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从这里可以看出这诗的失败,在于香菱说的不是自己的意思,所以林黛玉又指出:“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位置,畏惧写作,把写作当痛苦的事,因此作文缺乏自主性,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虚空泛滥,为写文而写文。缺少自我的作文是假大空作文,要把自我放进作文里去,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声,负载思想的泪与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蒙蔽自己、欺骗别人的无根基作文表现的是虚伪的个性,真实的东西才是创新的东西。

香菱的第三稿系梦中所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首诗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对嫦娥的发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含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到月下之景——“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获得了众姐妹的“新巧有意趣”的称赞。

二、林黛玉的教学法

1.树立信心

因香菱一入园就先向宝钗求教学诗,但遭到以礼节规矩为重的宝钗的婉拒。而黛玉相反,没有那样囿于礼节而推托,饶有兴趣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写诗的信心:“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上来就指出入门不难,一下子就打消了香菱的顾虑情绪。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兴趣学下去了。黛玉又简单明了地提出作诗的要领,两人之间就很快缩短了距离,增加了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入门不难的信心,告诉学生作文不是作业,不是任务,只不过是用我手写我心而已。至于优劣,鲁迅说过:“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任何古今中外作家,在他们成为优秀作家之前,都会写出一些成名作的奠基品来。

2.开具书目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一开始并没有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等方面入手,而是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提出要注重阅读积累及感悟。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这是黛玉给香菱开列的书目,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王维的五律诗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读来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七律诗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发人深思,故以此为继。李白的七绝最能显示他的飘逸奔放的风格,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定能提高诗的鉴赏水平。

写作是阅读原野上开出的花朵。以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感悟语言文字,揣摩写作技巧,借鉴文中的生动语段及典故,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形成。

3.注重点拨

香菱读完王维的五律诗后,要换杜律,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这实际上是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在讨论过程中,黛玉一直在说,“你且说来我听”“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当香菱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情景,把“墟里上孤烟”一句诗境说活了的时候,黛玉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从而让香菱认识到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运用三言两语的点拨方式,点出要害,使香菱知其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在指导写诗过程中,黛玉既命题,又指定韵部,看似颇严,但因“十四寒”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自由度。对香菱的诗评价说“只是措词不雅”“被他缚住了”“自然算难为他了”“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这种点拨式的指导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有利于香菱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捕捉新鲜意象,写出鲜活的诗来。

香菱的成功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林黛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从某个角度说,香菱的成功其实就是黛玉的成功。这就启迪我们,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努力汲取传统精华,不断创新,做到重读古典,古为今用,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循序渐进地引导,特别是恰到好处地点拨,交流讨论,把灵气、悟性、活力带给学生,并让学生乐此不疲,使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整理归纳,理解消化,品味感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写作殿堂,从而提高个性化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香菱林黛玉黛玉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保准有人追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