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文献整理开发的价值探讨

2014-03-21 15:36王兆辉王祝康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抗战中华民族重庆

王兆辉,王祝康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重庆抗战文献整理开发的价值探讨

王兆辉,王祝康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重庆抗战文献整理开发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抗战文献整理开发有利于为世人提供全面客观、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抗战文本资料,完整展现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画卷;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激扬中国民众的爱国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增强海峡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有利于弘扬以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与抗战文化。

抗战文献;整理开发;历史价值

抗战文献是全国各文献典藏机构文献建设与服务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抗战文献具有永久性与不可再生性的史料保存价值,其文献价值更是无可替代。因此,切实做好抗战文献的整理与开发无疑是图书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并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不仅是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还是抗战文化与文献出版中心。其中,重庆图书馆前身是国民政府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建设之初,即确定重点收集二战期间的各类抗战文献,使其抗战文献成为特色馆藏。现收藏各类民国文献约有20万册(件),其中抗战时期书刊有2.7万多种、6万多册,还有孤本数千册。据称重庆图书馆是我国二战时期图书、期刊、报纸收集最齐全、藏量最多和最完整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由此,重庆抗战文献整理开发在全国更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供第一手抗战文本资料,完整展现抗战历史画卷

抗战文献整理与开发将完整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为世人描绘出抗战期间从宏观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到军民社会生活、战地人生百态的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一)抗战文献完整客观、丰富翔实、生动鲜活地展现抗战历史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日寇所到之处大肆对中国文化出版行业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致使中国出版事业举步维艰,许多文化出版机构运转难以为继。众多出版机构内迁至重庆、桂林、昆明、贵阳等地。尽管时局窘迫,但为了民族大义,指导民众抗日救国,以重庆、桂林等地为代表的抗战大后方文化印刷业,仍坚持出版了大量有关抗战的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这些文献的内容多以抗战为中心主题,既有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也有抗战后方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案,既有一般军事科普读物,也有战时社会军民生活的指导。其中一些与人物相关的年谱、日记及相关著述,如《蒋委员长西安半月记——蒋夫人西安事变回忆录》《蒋委员长信札》《战地日记》等文献,记叙了大量著者亲身经历的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活动,往往又从另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原貌,可以说是厘清了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关键,其不仅有利于我们还原历史,更帮助世人重新认识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近代中国抗战历史的全貌〔1〕。同时,抗战文献的整理开发更有利于将以中国为核心的远东战区纳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生动、形象、清晰地彰显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视野。

(二)抗战文献穿越历史时空,超越文献载体,诠释抗战精神

在抗战那段峥嵘岁月里,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与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斗争〔2〕。

回顾历史,我们自豪地看到,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抗战文献详尽记录了中华民族与日本法西斯进行殊死斗争的风雷激荡的历程。全国军民以“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3〕伟大民族精神特征,深刻诠释了抗战精神的真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得到锤炼和升华。这其中,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郭沫若的《屈原》和茅盾的《清明前后》等,都是蕴涵爱国主义主题与抗战民族精神的代表作。翻阅一部部泛黄的抗战文献,如同抚摸中华民族抗战的精神脉络;透过一部部抗战文献原典的历史重现,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那段深重苦难和不懈奋斗的辉煌历史。

二、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

抗战文献汇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勇气魄,真切表达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精神,在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书写下了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之一,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遗产。

(一)抗战文献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理念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抗战胜利,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抗战文献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由屈辱到自尊、由失败到胜利、由孱弱到强大的一段厚重历史,也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重建、国魂再造的一段重要转型历程〔4〕。烙印着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熔铸着中华民族现代复兴发展的抗战文献,不仅仅是一部宏伟壮大的抗战历史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构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现代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不竭源泉

抗战文献诠释出了慷慨激昂、恢宏壮丽的抗战精神内涵。在抗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充分传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血肉之躯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抗战精神。而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可见,抗战文献是抗战精神的文献载体,深入发掘抗战文献,能为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更新民族自尊与自信,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抗战文献是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重要宝库

抗战文献是中华现代文明文化的重要资源宝库,它既描绘出了中华民族摆脱屈辱、赢得国家独立与民族自由的历史进程画卷,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同时煊赫了和平、正义、自由的人类普遍公理。由此,抗战文献仿佛是一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大学校,一部部抗战文献即如一处处抗战历史文化遗产,昭示着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宣传着爱国主义思想,发挥着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时代意义。

三、有利于凝聚海峡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抗战文献资源承载了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共同的一段历史发展轨迹,其所蕴含的抗战历史文化是包含台湾人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里的一支奇葩。

(一)抗战文献是凝聚海峡两岸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遗产

抗战文献是凝聚海峡两岸民族认同、反映海峡两岸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文化遗产。抗战文献所蕴涵的两岸同胞在抗战中展现出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表明,抗战文献及优秀的抗战历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两岸关系民族认同感的凝结点。如今,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时期,重视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联系,深入发掘抗战历史文献,广泛弘扬优秀的抗战历史文化,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与共识,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感与同根同祖的民族归属感,促进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抗战历史文化,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抗战文献是沟通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桥梁纽带

中国大陆与台湾人民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与融合,最深层的渊源突出表现在血亲缘纽带和同祖同根的文化蕴涵上。台湾地区人民有相当多是由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福建人、广东人。同时,从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起,台湾人民就开展起风起云涌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一直延续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时代,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人民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论是台湾本土人,抑或台湾外省人,都与所有的中国大陆人民流着相同的血,孕育于同样的五千年中华文化。

(三)抗战文献是推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精神资源

祖国大陆与台湾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核心价值实质是中华文明文化。历史证明,文化辐射影响随时间流逝而历久弥新,也最能深入民心。为此,以抗战文献及优秀的抗战历史文化为纽带,通过两岸间的抗战文化交流互动,让广大的台湾民众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优秀的抗战文化的光辉,就要充分发挥抗战文献及优秀的抗战历史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使抗战历史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赢得人心、促进统一,从而使两岸民众的心相吸相连,让台湾人民的心始终向往着祖国大陆。

四、有利于弘扬以重庆为代表的抗战大后方军民的爱国精神与抗战文化

抗日民族战争是中国人民赢得反帝反封斗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过程中,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区的战略领导核心,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及同盟国对日德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容忽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同时,抗日民族战争也为重庆书写了最为光辉璀璨的历史一页,丰硕的抗战历史文献与丰富的抗战历史遗址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悲壮而辉煌的爱国主义抗战精神与文化。

(一)抗战文献演绎了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历史画卷

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指挥中心,也是中国抗战文化与抗战精神的中心城市,更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及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主要政治舞台。重庆的抗战历史风云,汇聚着全民族的力量。抗战期间,以重庆为代表的抗战大后方军民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也赢得崇高的国际赞誉。重庆因而成为与美国华盛顿、苏联莫斯科、英国伦敦齐名的世界反法西斯历史名城。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之下,使得重庆抗战文献成为中国抗战历史文化中保存最完整、最集中与最具代表性的出版文献类型。它不仅是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的价值体现,也是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遗存和载体。譬如蒋介石等所著《国共合作的前途》,周恩来著《论目前抗战形势》,谭苓编《国共合作抗日文献》等,即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重要见证。

(二)抗战文献凝炼了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统筹领导抗战大后方的统战工作。其时,由于南方局所担负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核心的特殊任务,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同志在国统区错综复杂与尖锐异常的政治环境下,经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通过坚贞不渝的革命实践,共同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红岩精神。由此,抗战文献在重庆土地上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与实践在政治上成熟的结晶,即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红岩精神。以周恩来为核心的南方局犹如一面红旗插进国民党的心脏,而飘扬于民众的心中。譬如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于1941年1月17日在重庆刊行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绝妙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此题词既深刻揭露和痛斥了国民党的丑陋暴行,又争取获得了全国各民主党派、进步人士、社会民众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甚至令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亦倍感“欣慰之至”“为之神往”〔5〕。

〔1〕张丁,王兆辉.浓墨重彩沧桑厚重:民国文献的价值及馆藏现状〔J〕.图书与情报,2011(2):139-144.

〔2〕解放军报编辑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朽丰碑: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N〕.解放军报, 2010-08-30(1).

〔3〕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06(1).

〔4〕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论伟大的抗战精神〔N〕.人民日报, 2005-08-25(1).

〔5〕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大事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142.

(责任编辑 党红梅)

Value of Sor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iterature of Anti-Japanese War in Chongqing

WANG Zhaohui,WANG Zhukang
(Chongqing Library,Chongqing 400037,China)

The sort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which has a pivotal significance,could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first-hand text material.I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ual home for Chinese nation,strengthen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cohesion,and motivates patriotism,enhanc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ascription of the people from both mainland and Taiwan.It could also spread the culture of Anti-Japanese War that has been cultivated in the rear area of Chongqing.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sorting and development;historical value

G256

A

1672-2345(2014)01-0071-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1.016

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11QNCB23)

2013-03-27

2013-10-25

王兆辉,馆员,主要从事文献整理开发与图书馆建设事业研究.

猜你喜欢
抗战中华民族重庆
重庆客APP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