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宾纳英译唐诗《玉山诗集》及其仿中国诗研究

2014-03-21 16:14葛文峰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译诗玉山

葛文峰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维特·宾纳英译唐诗《玉山诗集》及其仿中国诗研究

葛文峰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维特·宾纳;《玉山诗集》;唐诗翻译;仿中国诗

维特·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汉语名字陶友白。他学识渊博,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在20世纪初叶美国“新诗运动”中,宾纳曾抵制过“意象派”新诗。但是,他译介的《玉山诗集》(《唐诗三百首》)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新诗的产生与发展,更深深地影响了他自身的诗歌创作。《玉山诗集》在美国乃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选入各种诗歌选集与大学文学教材,成功进入了英语文学体系。中国翻译史专家林煌天称“此译是《唐诗三百首》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在文学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一、第一部《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宾纳与《玉山诗集》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英诗已然遇到了持续发展的瓶颈。晦涩、典雅、造作、煽情的“维多利亚诗风”日渐式微,“新诗运动”呼之欲出。在反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中,汉诗成为新诗诗人们加以学习、培育英诗新的生长点的武器。因此,当时的美国掀起一股译介汉诗的热潮。宾纳的《玉山诗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1920年,宾纳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某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合作翻译《诗经》中的名篇,标志着他与汉诗的结缘。此时,宾纳结识了在加大伯克利分校任教的中国学者、政客江亢虎。随着与江氏的交往的深入,宾纳逐渐痴迷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诗歌的巅峰在唐代,因为唐诗集中体现了那种教条难以束缚、律令不能禁锢、权威无法震慑的自由的中国古代社会现实〔2〕。因此,他与江亢虎商定,共同将唐诗经典译介到美国。在两位译者的努力下,《唐诗三百首》进入他们译介选材的视野。因为这部历经千年的汉诗经典如果介绍到美国,本身便是极大的贡献;作为学者的江亢虎对《唐诗三百首》更是耳熟能详,颇有研究。他们选定的翻译底本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1711-1778)汇编的《唐诗三百首》,以及陈婉俊的校注本。二人旋即着手翻译,并登记汉诗英译的版权。1921年,江亢虎返回中国,他们的翻译依靠通信完成。江氏踪迹不定,加之通讯不便,翻译工作的开展十分艰难。尽管如此,他们的译诗还是陆续见诸报端,据统计,在《玉山诗集》成书的1929年之前,他们已经有278首英译唐诗发表在48种杂志上。这也表明了宾纳和江亢虎的翻译受到读者的欢迎程度。正式出版的《玉山诗集》共译介唐诗311首。其中,“古体诗”包括“五言诗”33首、“七言诗”28首、“乐府诗”21首;“律诗”包括“五言诗”80首、“七言诗”50首、“乐府诗”2首;“绝句”包括“五言诗”29首、“七言诗”51首、“乐府诗”17首。此外,江亢虎撰写了长篇“引言”,介绍了汉诗发展史及汉诗格律。书后附有大量关于诗歌创作背景、典故的注释。《玉山诗集》取名于李白诗句“若非群玉山头见”(《清平调》)。该集付梓至今已经再版十余次,是汉诗英译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图书之一,并成为当前《唐诗三百首》电子文库的英译母本,海外广大读者正是通过这部诗歌译集而认识、欣赏到汉诗的独特魅力。美国著名当代诗人雷克思罗斯赞誉《玉山诗集》是“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诗篇,也是宾纳的最佳诗作,因为这些译诗完全传达出了原诗的情感体认”〔3〕。

二、唐诗经典的复活:宾纳翻译唐诗的策略

宾纳翻译唐诗,完全舍弃了以往汉学家所遵循的“维多利亚诗风”。宾纳坚持“散体直译”的方法,译诗与原诗的“诗形”并不对应,不追求唐诗韵律的传递。在大多数情况下,宾纳还是忠实地翻译原作,甚至连诗歌的“题记”都照直译出。但是,他对唐诗的改动处理的幅度也比较大。他认为容易引起英语读者阅读障碍的成分,如专有名词、典故等,通常舍弃不译。例如卢纶《塞下曲之四》的翻译。

野幕蔽琼筵,Let feasting begin in the wild camp!

羌戎贺劳旋。Let bugles cry our victory!

醉和金甲舞,Let us drink,let us dance in our golden armor!

雷鼓动山川。Let us thunder on rivers and hills with our drums!〔4〕146

这首诗描写将士凯旋归来,军中设宴犒赏的欢乐场景。原诗的叙事是第三人称,而宾纳完全加以改写,以第一、二人称进行言说,四句译诗均为以“Let”起始的祈使句、感叹句,语气十分强烈。虽然译诗没有原诗格律上的优美之处,但是语言却更加富有气势,将诗歌的情感渲染得更加鲜明。整首译诗传达出将士胜利的欢腾,甚至比原作更加生动。

对于一般借景抒情的唐诗,因为其中影响读者阅读的文化障碍比较少,宾纳的翻译多比较忠实。如孟浩然的《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Slow and reluctant,I have waited

朝朝空自归。Day after day,till now I must go.

欲寻芳草去,How sweet the road-side flowers might be

惜与故人违。If they did not mean good-bye,old friend.

当路谁相假,The Lords of the Realm are harsh to us

知音世所稀。And men of affairs are not our kind.

只应守寂寞,I will turn back home,I will say no more,

还掩故园扉。I will close the gate of my old gar⁃den.〔4〕153

原诗开篇首联含有“寂寂”“朝朝”两处对仗的“重复”修辞格,译者在译诗中也将其“复制”,译为“Slow and reluctant”和“Day after day”。前者为意译,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殿试落第之后的失意。后者为直译,表达了作者对京城长安的无奈之情。颔联写诗人意欲归隐,却难舍与王维的友情。“欲寻芳草”暗指归隐山林。译者在此所进行的直译却另有意蕴:老友啊!如果路边花草不含告别之意,它们应该是多么芬芳!以呼告的形式,将“路边花草”的别离苦情通感为诗人之间的惜别情谊。译诗的译法正如原诗“欲”“惜”二字表现出的作者思想矛盾与斗争,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颈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怨怼、愤懑。宾纳将其释义为:当权者对我等刻薄,世俗者又非我类,意指知音难求,诗人与王维的友谊更应珍惜。尾联写诗人归隐的决心,译诗两句并用“I will”句型,以排比的形式突出诗人避世决心的坚定。整首译诗语言平实,近乎口语,毫无雕凿之处,却言浅意深,余味浓郁。吕叔湘对此称赞道:“宾纳译诗乃出奇制胜,虽尽量依循原作,又不甘墨守”〔5〕。

宾纳最能抓住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以最贴切的英语将原诗的人物特点传递给读者。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翻译。

松下问童子,When I questioned your pupil,un⁃der a pine tree,

言师采药去。"MyTeacher,"heanswered,"went for herbs

只在此山中,But toward which corner of the mountain,

云深不知处。How can I tell,through all these clouds?"〔4〕75

原作最突出的特点即借助“童子”天真稚气的口吻道出隐者的踪迹。宾纳模仿孩童的语气,在译诗中把“童子”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译诗的语言平实通俗,符合儿童语言的特点,措辞均为日常用语。译者将原诗的否定句“云深不知处”改译为“How can I tell,through all these clouds?”孩子天真地反问来客,云太浓了,我也说不出师傅在哪个山坳啊?!这使得原本普通的一问一答的对话更加具有趣味性,活泼、顽皮的“童子”形象跃然纸上。

唐诗的一大特点是格律考究。但是,宾纳坚持散体译诗的做法无法传递这一诗歌“音美”。尽管如此,宾纳的译诗却以另一种形式强化了唐诗的“音响效果”。比如译诗与原诗一句一行的严格对应,译诗几乎没有跨行的出现,这是借鉴“弹性节奏”的自由体诗歌来还原原诗的韵律。同样以上述《寻隐者不遇》的译文为例,宾纳的译诗采取抑扬格,如第一、三、四行的双音步与第二行的三音步均为抑扬格,其他音步以单音节或者抑抑扬格进行替代。在这种英诗格律的套用中,宾纳的译诗以其节奏变换,凸显了听觉上的音乐性。由此可见,“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又是它的表现者”〔6〕。

三、从翻译到创作:宾纳诗歌中的唐诗影响

宾纳对唐诗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的《玉山诗集》中,更体现在他将唐诗翻译体验融汇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在《玉山诗集》的序言中,宾纳预言,今后的西方诗人须向中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学习,因为他们创造的诗歌奇迹使得世间俗事透露出非凡之美〔7〕。作为诗人的宾纳身体力行,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刻意地吸纳汉诗因素,从而使英语语言书写的诗歌呈现出一种“中国风”,这就是“仿中国诗”或者“汉风诗”。尤其是1920年的中国之旅以后,宾纳的“仿中国诗”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美国诗人弗纶契主编的诗集《荷与菊》(Lotus and Chrysanthe⁃mum),“收录英美诗人‘仿中日诗歌’37首,宾纳的‘仿中国诗’竟有20首”〔8〕。这足见宾纳“汉风诗”的知名度与影响度。

唐诗整饬的诗歌规范使得宾纳有意或无意地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自20世纪初叶开始,宾纳尝试写作一种接近唐诗的“八行体”自由诗。这种“中国式”的诗歌是中美诗歌合璧的产物。例如《草端》一诗,颇具唐代诗风。

GRASS-TOPS

What bird are you in the grass-tops?

Your poise is enough of an answer,

With your wing-tips like up-curving fingers Of the slow-moving hands of a dancer.

And what is so nameless as beauty?

Which poets,who give it a name,

Are only unnaming forever,

Content,though it go,that it came.〔9〕

尽管宾纳的其他诗歌极少追求韵律,译诗也是无韵自由体。但是这首诗的韵脚如唐代律诗一样严谨,近乎呈ABABCDCD韵式。诗中的“芳草”“飞鸟”“舞姬”等都是唐诗的惯用意象。又如《岛》:

ISLAND

There is an island where a man alone,

Alive beyond the selfishness of living,

Knows the whole world around him his own

Without resenting and without forgiving.〔10〕

这首短诗极似流行于唐代的绝句,短小精粹,言简隽永。而且每句诗行之间的起承转合深得唐人绝句的妙处。诗中烘托出诗人独居孤岛、隐居避世的平和心态近乎与唐代“诗佛”王维产生共鸣,与宾纳翻译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具有文本互涉的意义。

“月”在唐诗和英诗中均为常见意象。宾纳的许多诗歌是关于“月”的描写。《月芬芳》一诗,从意象和主题上来讲,都是典型的仿中国诗,这与宾纳所译李白的《静夜思》极其相似。

Moon Fragrance

When the moonlight brings to my bed

Fragrance of cherry blossoms

Why do I dream of frost among their petals?

Why do I dreamed of winter covered with snow

Even their shadows on my windowsill?〔10〕

宾纳这首诗清闲恬淡,“月”营造的意境寂静而朴实。首句与他的《静夜思》译诗开篇类似:“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4〕107都以“月光”入室而引起诗人陷入对周围事物的沉思。《月芬芳》中融合了月、霜、花瓣、窗等富有中国情调的事物,勾起读者对遥远国度中国的无限遐想〔11〕。

四、结语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指出“文学翻译具有‘朦胧’与‘似与不似’的特点,越是如此,译文越可能丰富多彩。其‘暗示’功能的发挥造就了‘神韵’这一诗歌翻译的灵魂”〔12〕。宾纳在《玉山诗集》中,以具体的唐诗英译实践再次证实了这一论点。而且,宾纳在翻译唐诗的过程中学习了中国诗歌,并成功将其移植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对唐诗的世界传播,还是对英诗的革新,宾纳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4.

〔2〕JAMES Kraft.The Works of Witter Bynner〔M〕.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1978:27.

〔3〕KENNETH Rexroth.The Poet as Translator〔M〕.New York:New Direction,1959:19-40.

〔4〕WITTER Bynner.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M〕.Garden City:Doubleday&Company,1929.

〔5〕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2.

〔6〕浦立昕.论中诗英译的忠实性〔J〕.大理学院学报,2002,1(2):65-67.

〔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8〕赵毅衡.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7.

〔9〕WITTER Bynner.GRASS-TOPS〔J〕.Poetry,1920(6): 305.

〔10〕温中兰,马大森.唐代诗人刘方平《月夜》一诗的英译品评〔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21(3):1-4.

〔11〕姚双方,万莹.论诗歌文体的强会话特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4):67-74.

〔12〕宋剑祥,王艳,刘晓康.季羡林谈外语与翻译〔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1):32-37.

(责任编辑 党红梅)

A Study of Witter Bynner's 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and His Chinoiseries

GE Wenf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Anhui 235000,China)

In the English world,the first English anthology of the Chinese poetry classics 300 Poems of Tang Dynasty is 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which was written by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poet-translator Witter Bynner.Under the translating thoughts of"Blank Verse",Bynner conveyed the emotion,language style and musicality of Tang Poems in a unique way.Bynner's poem writing shows his rich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of Tang poems,displays the image and language of Tang poems in Chinese poetry style, and becomes the well-received Chinoiseries.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and his Chinoiseries bring great reputation for Bynner,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modern English poetry in America.

Witter Bynner;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translations of Tang poems;Chinoiseries

I046

A

1672-2345(2014)11-0036-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11.009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214)

2014-08-31

2014-09-23

葛文峰,讲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译诗玉山
新年献辞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附式石盆景欣赏
悬崖式盆景欣赏(一)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文武双全
On Mo Yan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